二十、官製(1 / 2)

加入書籤

以盧弼為首的一眾文臣聯合上奏,要把儒家的經典書籍列為各大府學招生必考科目,卻被李岌毫不猶豫地給否決了。

這是在整合中原,吸收了大量的儒臣進入朝堂後所存在的弊端。

以張憲為首,加之李岌又在有意削弱武臣們的權勢,這些原來的所謂儒臣在朝堂中話語權日漸增強。

自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學問便不再一種單純的思想,而是變成了一種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權術。實際上唐代以前的科舉並不獨限於儒家一門學問,雖然所謂的「明經科」的考生是最多的。

這是因為儒家的學問雖然把過去的史家內容涵蓋了進去,但還是最好學習的,隻需要死記硬背就行,而其他幾科像是「明律」、「明算」等卻需要考很專業的學識。

這有點像是後世的文理分班。

在前世李岌就是最反對這種為了應對高考而實行的「文理分班」製度的,這造成許多的文科生缺少最起碼的科學常識,即使當了官員還經常會被一些「大師」們的「簡單化學魔術」所蒙騙。而理科生缺少基本的國家地理和民族歷史知識,說白了就是被培養成了愛國心淡漠,眼裡隻有金錢,卻沒有國家民族是非觀念的「人才」。

把儒學定為科舉唯一考試科目的是在宋朝,其後在南宋理學興起之後,更是變得月匈襟狹窄,滅絕人性,把任何非儒家的知識和學問都視作異端,到了明清兩代更是徹底禁錮了民眾的思想。

宋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傳說故事最早實現在元代,最初的意思是諷刺那些「理學先生」,說是儒家的學問隻能信一半。到了明代這個故事又重新被那些「大儒」們故意曲解,境界升華到了「隻靠半部論語就能治理天下」這種神話地位。

話說一部《論語》隻二十章,一萬一千七百字,論字數在後世也就和那種上千萬字的網絡裡的一章相當,裡麵就能涵蓋了普天下而皆準的學問內容?

這純粹就是在扯蛋!

儒家的書要讀,要考,但卻不能成為天下讀書人主要的學習方向,隻能是當作考古文。

反倒是《算學》、《農書》和《自然》卻被列入了各大府學的入學必考科目。

格物致知,這些才是真正學以致用的好東西。

一個官員,連起碼的算術都不會,你還怎麼治理地方?!

想要一個人去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種想法猶如愚公移山。但是把學問傳播到這個世界,再加上皇帝的身份,讓一大群人去再傳播和推廣,其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隻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晉地、關中和河北地方讀書人的知識結構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李岌相信用不了二十年時間,新的一批科學家和思想家就會冒出頭來。

這就是上行下效所起到的作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綱手和二哈的幸福生活 大道戰仙 我能預知災變 籃壇之嘴炮巨星 蘇建的冒險生活 三國從忽悠賈詡開始 為天下計 小醜小姐顛覆漫威 超能宇宙紀元 基因怎麼會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