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逛東坊市(1 / 2)

加入書籤

大隋立國已經二十多年,經過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統一南北,融合多民族,推行一係列的國政,使百姓穩定下來,沒有烽煙割據,沒有流離失所,人口驟增,商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隋朝如此富裕,文帝節儉僅是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朝廷組織的精簡,機關又設有公廨錢、職田以為衙門的辦公經費,地方府兵的開銷也是自給自足,賑災時有義倉製度,沒有重大戰爭,朝廷建設大項目,不須動用國庫,所以財政才迅速積累下來。

二十多年的儲備,盛世繁榮,隋文帝已經給楊廣打下殷實的物質基礎,沒有重大災難或變動,足夠後麵幾十年之用了。

羅昭雲、郭孝恪、紀平伍三人來到了東市,由於他們出門較晚,已經過了辰時,坊市之內,已經人滿為患了。

三人都是第一次來長安,也是首次逛坊市,看到眼前的一幕,都被震撼住了。

東市方圓數裡,比普通的居民坊要大幾倍,有百行各業,足足兩三千家鋪子,規劃整齊,橫縱如一,榆柳交蔭,通渠相注。

典當鋪、珠寶店、首飾店、胭脂樓、油鋪子、鹽店、錢莊、布莊等等,重樓延閣,互相輝映,琳琅滿街,珍奇山積。

長安的東市有四個門,三人從北門魚貫而入,擠著人群中,並沒有想要著急賣的東西,隻想看個熱鬧,見見世麵。

長安有八水穿插之說,東西兩市都有湖泊,河道連接著漕渠,在湖麵上,停泊著成百上千的舟船,白帆如雲,幾乎要填滿了河路,太壯觀了。

飛蓬船、湖船、落腳頭船、大灘貨船、舫船等船隻,各式各樣,各具功用,運載糧食、土特產、水果、布匹、綾羅綢緞、筆墨紙硯、陶瓷玉器等,在長安東市卸貨,有的直接脫手而銷。

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因偌大的長安城,隻有東西兩個坊市交易,聚集天南海北、番邦異域不少的商旅,買賣家可不光是長安人,所以才促成了這種火爆場麵。

在坊市內,胡商雲集,隨處可見異域穿著的人,來回過往,長安百姓都習以為常了。

畢竟隋文帝這些年把大隋經營的如日中天,威懾番邦,整個東方世界,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抗衡的了,因此文帝被周邊遊牧部落成為聖可汗,他一時高興,也就放寬了番邦異域商旅來中原經商的條件,包容各種文化,儒釋道也不沖突,甚至連羅馬傳教士都有許多人長住這裡。

此時的胡商種類很多,有漠北草原的少數部落,如突厥、回紇、鐵勒等人,也有波斯、大食以及天竺、羅馬、粟特等西域人種,多出售香料、珍玩,采購絲綢、茶葉等商品。

紀平伍目瞪口呆地感嘆:「天啊,長安城的坊市,也太熱鬧了吧,每天到這走動的人次,能有幾萬眾吧!」

郭孝恪心智成熟一些,對這些常識,有所耳聞,解釋道「「這新的長安城,又名大興城,據說人口有五十多萬,加上流動不算計在內的人數,能來幾萬人到坊市買賣交易,也不稀奇了。」

商鋪長街車水馬龍,過往行人形形色色,什麼身份的都有,達官貴人、豪門子弟,淑女佳人、千金閨秀、青樓藝妓,胡姬番女,普通國人,販夫走卒,參差其間,隋朝不像明清那樣嚴格的男女之防,所以女人逛街比較常見。

不過,這些女子的穿衣,並不像電視中演的那樣,都是露半月匈的開領襦裙;因為隋唐時期雖然穿衣開發一些,但開月匈裝在唐朝才正式流行,而且隻有兩種女人,在兩種地方才會穿,一種是貴族婦人、使相千金,可以在府邸和宮闈中穿。

另一種是歌伎舞伎,可以在青樓妓坊中穿戴,迎客弄姿!其他身份女子則很少穿,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大街上的女子,都是短襦高月要長裙,月匈襟口處也挺嚴實的,男人要偷瞄一眼,瞄不到什麼興頭。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信仰大世界 我和末世有個交易 廢土生存守則 超級製造商 動畫之王 幽幽大秦 獻祭之光 法家高徒 正氣沖宵 重生之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