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鬥機器(1 / 2)

加入書籤

「沖鋒——!」

獨孤達率眾擊散突厥的排頭兵之後,又朝他們圍攏過來的一大波敵騎直撲過去。

蘇定方、獨孤達麾下這批騎兵所接受的,則是「近代」軍隊的日訓製。他們遵守著嚴苛精細的軍紀條例,一年如一日地操練,其訓練強度遠遠超過了普通府兵,甚至戰前還要參加更為艱苦的封閉式集訓,直至變成李曜心目中的「戰鬥機器」。

而此時此刻,獨孤達等人的表現也完全當得起這樣的稱謂。

麵對唐軍鐵牆般密不透風的沖鋒陣型,突厥人很難正常發揮出自己的騎戰水平,因為他們和各自的坐騎都已經習慣了兩馬相交的戰鬥,很多馬兒一見無縫可鑽,總是不聽使喚地轉過身子,直接把主人的後背賣給了敵人……

盡管唐朝已經擁有了這個時代最為頂尖的軍事實力,可是從總體水平來看,漢家兒郎的騎術和馬背武藝與遊牧民族仍然存有較大的差距。

雖然唐軍率先普及蹄鐵,卻隻能讓自己在短期內占據一定的優勢,一旦技術擴散出去,遊牧民族遲早都會掌握打造蹄鐵的手藝,並且會讓整體戰力得到比唐軍騎兵更為明顯的提升。

當然了,任何改革都要講究「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現有的生產條件和社會基礎,試圖把華夏騎兵全部打造成「近代軍人」也是極不切實際的想法。

畢竟唐朝雖強,卻隻是一個農耕文明,並不具備工業革命時代歐洲軍事強國的資源整合能力與科學的後勤體係,所以李曜也隻能選人擇地,在比較小的範圍內開展她的戰術革新。

由此可見,一個農耕文明想要長久實現所謂「以騎製騎」的戰術方針是非常艱難的。

也正因如此,李曜才決心參考後世法蘭西帝國騎兵的培養模式和作戰方法,讓唐軍鐵騎的戰力遠超這個時代,成為陸戰無敵的存在!

前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的參謀、「近代」軍事家安托萬亨利約米尼在其著作《戰爭藝術概論》中所推出的這一觀點,被奉為了十九世紀騎兵作戰的基本原則。

直至目前,大多數唐軍折沖府依舊是遵循著「農隙教戰」的傳統。府兵們平時務農放牧,間歇期進行訓練,冬季搞一兩回「唱大角歌」,也就是聽鼓角聲練習步騎戰陣或進行對抗演練……人均算下來,每年的訓練時間頂多九十天左右。

實際上,西突厥南庭也有著數量可觀的所謂重騎,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沖擊敵軍陣列,常被咥利失可汗用作決定勝負的殺手鐧,其基本作戰要領就是兩騎間需要保持足夠遠的距離,以便充分發揮戰馬的爆發力以及騎兵的個人戰技,陣形齊整與否往往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這支唐軍騎兵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為了保持陣形的嚴整,騎陣中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控製好馬速,太快或太慢都不成,至於能使出幾分力,完全取決於騎兵操典和軍官的組織能力。

「給我穩住!」

薄布特勤見狀勃然大怒,立馬張弓滿弦,一支鳴鏑呼嘯而出,旋即便有無數箭矢密如飛蝗似地飛向唐軍的騎陣。

當先一排唐軍騎兵幾乎瞬間變作刺蝟,連人帶馬都紮滿了箭矢,但突厥射手們早已見慣了的場麵並沒有如期出現——唐軍落馬之人寥寥無幾,而絕大多數中箭者依舊馬不停蹄地,陣型絲毫不亂,速度竟也未減半分!

若論騎射,突厥人自稱第二,絕無其他種落敢說第一。

靠著邊騎邊射的各種花式打法,咥利失可汗帳下的勇士們從東殺到西,從北闖到南,騎戰罕逢敵手。可是現在他們這個引以為傲的祖傳技能已然明顯不頂用了。

須知騎陣越密集,機動就越困難,但唐軍騎兵卻能做到沖鋒、轉向整齊劃一,快速靈活。

按照李曜在武德十六年編寫的《武德操典草案》之要求,獨孤達將部眾分為了三排橫隊,每排相距約莫三丈,諸營校尉沖在各橫隊前方勇作表率,旅帥、隊正位列橫隊之中及兩側以防陣形散亂,獨孤達本人則沒有像猛將薛萬徹那樣身先士卒,而是帶領衛隊、號手、鼙鼓手在第三排的後方壓陣,負責發號施令和主持軍法,可謂是「輕個體重整體」的標準範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穿書後我是全能學霸 娛樂宗師 反派明明那麼可愛 鬥羅之我可以偷別人武魂 空間小福女 禦靈真仙 藥門聖女 穿書後我在八零當團寵 我真的不算鄉村教師 神話復蘇在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