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不敢請耳 固所願也(1 / 2)

加入書籤

鍾馗鄭重地問道:「不過在說出看法前,容我先冒昧的問一句,李道友是否還記得令師尊的樣貌?」

俗話說「道不言壽」,道門中人一向重生惡死,最忌諱詢問年歲,是以鍾馗隻是詢問樣貌。

果不其然,李曜話音剛落,便聽鍾馗一臉訝然地說道:「我曾聽聞蜀中臨邛的道友說,通往天穀洞的路徑自北周武帝之時便已荒廢,沒想到李道友竟會在那裡修行,如此說來,令師尊該是一位隱修之士……」

鍾馗說著,忽然一頓,臉上現出恍然之色,隨即用略帶同情的語氣說道:「我有個看法,不知該不該向李道友講出來。」

「自是記得。」李曜腦海中立即構思出一個魏晉風流名士般的形象,故作認真地回道:「吾師尊身長六尺,相貌清臒,須發皆白,長髯及月匈,常穿鶴氅和青袍,麈尾從不離手,話音深沉凝重,平素喜食五石散。」

李曜忙不迭地還禮道:「無妨,倒是我此前對鍾道兄不夠坦誠,實在慚愧之至。」

鍾馗疑惑地問道:「說起來,我不久前才路過了蜀地。李道友曾居於岷山,卻不知是在岷山一脈何處?」

相傳先秦的馬成子、西漢的周義山都是在鶴鳴山飛升,而張道陵也是在鶴鳴山修行悟道之後才創立了天師道,她記得很清楚,鶴鳴山的後山地區,直到二十一世紀都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其中便包括了張道陵在鶴鳴山的修煉場所天穀洞。

李曜記得後世的自己曾經進過一次天穀洞,天穀洞是生成在峭壁上的天然岩洞,需要手腳並用才能攀爬上去,由於洞內兩百米處的狹道遭到人為破壞而堵塞,因此無法窺得全貌,但古人說其「有二十四洞,應二十四氣」、「每過一氣,則一洞竅開,餘皆不見」,由此可見洞中深處的環境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李曜相信這個時代敢鑽進去玩命的人肯定極少。

李曜聞言,眼不眨心不跳地說出了自己早已準備好的答案:「鶴鳴山天穀洞。」

李曜之所以敢如此一說,便是因為她對鶴鳴山的地形和歷史淵源的熟悉和了解。

待到李曜講出所謂的出行緣由,鍾馗趕緊收回視線,施了一禮,歉然道:「沒想到李道友竟有如此曲折的經歷,看來是我唐突了,還請李道友見諒。」

李曜還相信,尊尹喜為祖師、主奉老子、崇尚五千文的樓觀道弟子不會費盡周折去拜訪崇奉諸神、研究仙方符籙的天師道的祖庭,因為前者主張「老子化胡」,以佛教徒為主要競爭對手,並且是所謂「真命天子」的堅定擁護者,而後者在分裂成南北兩派以前,總是壯大起來就會帶領百姓造「天子」的反,兩者過去根本不是一條道上的。

聽到這話,李曜故作淒苦地嘆了口氣,說道:「如果有的話,我也不用這麼麻煩了。鍾道兄有所不知,若非因蜀地有人說我是關中口音,我也不願意為了繞過葭萌關,跨越無數高山深澗來到關中了。」

鍾馗暗暗驚嘆,思忖道:「蜀道之難,世人皆望而生畏。自己過關走正道都會遭遇猛獸,更何況去獨辟蹊徑,翻越巴山秦嶺,其中艱辛險阻,簡直教人無法想象,可她卻似毫無損傷。若她所說都是真的,其身負本領及毅力自不必說,來歷定然也是非凡,而且觀她衣著超常宛如仙家,卻似渾不自知,興許正是因患失魂症所致吧。」

鍾馗聽到「須發皆白」,似乎更加肯定了心中的想法,可他聽到「五石散」的時候,看向李曜的眼神卻變得奇怪起來,便聽他念了聲「福生無量天尊」,語氣委婉地說道:「請恕我直言,令師尊三年未歸,且渺無音訊,恐怕已是修成大道,跨鶴飛升了。」

這個時代,出門遠行的人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按時向親友傳遞消息,若是此人突然很長時間都沒有回份書信,便是很可能出事了,中唐時期李伯禽的獨子就是出遊後不知所蹤,從而導致詩仙李白一脈從此絕戶的。

當然了,鍾馗也覺得那位隱士有可能仍然在世,卻因為他想不出來的緣由,將李道友拋棄在了天穀洞。

李曜自以為明白了對方的潛台詞,不由垂下雙眸,緊抿雙唇,努力扮出一副沉痛的模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穿書後我是全能學霸 娛樂宗師 反派明明那麼可愛 鬥羅之我可以偷別人武魂 空間小福女 禦靈真仙 藥門聖女 穿書後我在八零當團寵 我真的不算鄉村教師 神話復蘇在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