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一曲霓裳舞太極(1 / 2)

加入書籤

李曜曾在終南山見過靜雲師姐表演的所謂「劍器渾脫」,以優雅柔美的動作居多,而安三娘卻是大開大闔,酣暢淋漓,仿佛一員正在戰場上揮劍飲血的女將軍。

張十一娘等涼州貴女們看得情緒高漲,伴隨著鏗鏘激昂的樂音,不約而同地齊聲唱道:「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裡。萬裡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廬陵公主微微一笑,抬手拍了個巴掌,舞伎們紛紛退出水榭,隨即便有一名婢女遞給安三娘一柄裝飾劍。

廬陵公主撥動琵琶的絲弦,幾個音節之後,各種樂音紛紛奏起,安三娘辨出前奏,當即拔劍而起,但見場中身影飄忽輕盈,迅捷如飛,劍光閃動,猶如驚虹掣電,刺劈撩掛,一招一式,煞是精彩。

李曜聽得心頭一震,這分明是隋煬帝的《飲馬長城窟行》啊!不由掃了一眼廬陵公主和新泰縣主,發現兩位李家女滿麵激動之色,口中也在輕聲唱著,竟是絲毫都不反感。

水榭建在一片約莫四畝麵積大小的池塘中央,三麵是綠荷繁茂的池水,餘下一麵是連接水榭與池邊地麵的直廊,直廊掛滿綠蔓,池邊柳枝冉冉,濃蔭如蓋,可謂是個納涼的絕佳之所。

待得眾人入席坐定,婢女手拖果盤冷飲伺立在旁,廬陵公主拍了兩個巴掌,不多時十數名舞伎在樂工們的伴奏之下,一派笑靨如花,玉手揮舞,長袖翩躚,盈盈進入水榭之中。

若有後世的男人穿越成古代的皇帝,莫說三宮六院裡的妃嬪,隻是天天麵對這樣一群佳麗,恐怕大多數都會變成荒淫無度的昏君,然後因「操勞過度」而英年早逝吧……

一舞跳罷,廬陵公主從貼身丫鬟芷蘭手中接過一柄胡琵琶,開始領奏風行千年的涼州曲,在此前西域特有的忽雷、銅鈸、拍板、羯鼓、篳篥的基礎上,混入了漢家的鍾、磬、笙、箏、箜篌等樂器,樂曲節奏時而激烈歡快,時而舒緩悠揚,而新泰縣主也按捺不住,唱起了李曜從未聽過的一版涼州詞,歌聲婉轉清麗,有如黃鶯和鳴。

公主府中的舞伎都是李淵賞賜給廬陵公主的人,各個水平都相當高超,而且舞伎們開場跳的舞蹈正是一種時下在涼州較為流行的龜茲舞,張十一娘等幾位涼州本地貴女頓時起了較量的心思,紛紛離席而起,加入了舞伎們的行列,一時間衣袂翻飛,榴裙飄轉,令人心曠神怡。

李曜看著一個個婀娜的身姿,一張張俏麗的容顏,感覺自己的靈魂都在因舞而飛,不得不暗自感嘆,那些所謂的明君還真是難做。

正戲結束之後,眾女紛紛送出自己的禮物,隨後廬陵公主便領著所有人到府邸中院的一座水榭中吃食玩耍。

歌曲又畢,諸人便聽得大將軍安修仁的女兒安三娘英氣十足地問道:「公主可有劍器否?」

廬陵公主吃吃嬌笑道:「投壺,那算甚麼才藝?你身為一個道士,難道沒學過齋醮科儀嗎?」

道教音樂早在南北朝初期就已出現,而且由當時崇尚道教的北魏統治者製定了《樂章誦戒新法》,並產生《華夏頌》、《步虛辭》等延續至後世的基礎道樂音韻。後來隨著唐朝將道教立為國教,道教音韻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原本齋醮科儀隻使用鍾、磬、鼓等單純的打擊樂器,唐代又增加了簫、笛、琴、瑟、琵琶等吹管和彈撥樂器,甚至音樂達人唐明皇所作的《霓裳羽衣曲》,其實也是一種道教法曲。

此歌此舞,徹底打動了李曜的心,也不自覺地唱和起來。

她現在總算明白,李世民為何會癡迷於隋煬帝的詩文。

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隋煬帝超凡的文辭才華,的確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穿書後我是全能學霸 娛樂宗師 反派明明那麼可愛 鬥羅之我可以偷別人武魂 空間小福女 禦靈真仙 藥門聖女 穿書後我在八零當團寵 我真的不算鄉村教師 神話復蘇在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