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秉筆(1 / 2)

加入書籤

成都城的城牆巍峨聳立,街道內也是繁華異常,相比於原先本就破敗不堪的建寧城就更顯端莊威嚴,一麵克復中原的大旗在城牆外緩緩升起,無不令人心潮澎湃,而送行的不止有城內百姓更有大漢天子在此,似乎每一位將士的心中都燃起了熊熊烈火,恨不得一日就要打進長安。

「相父!朕在此為三軍壯行!願丞相早日凱旋!」劉禪率領文武百官於北門城頭相送,舉起手中金樽一飲而盡。

三軍陣型齊備,軍容整肅,有條不紊地往前方開拔,前軍自有魏延、趙雲所部,左路為廖化、馬岱,右路自是李顯、王平。眾將士聞言,齊齊轉身,立時下拜,山呼萬歲,一時間十萬大軍的呼聲竟有排山倒海之勢,此時劉禪也不由得升起雄壯之誌來。

「臣定當為陛下竭力討賊!不復中原,誓不回還!」諸葛亮於四輪車上起身拜到,轉身便將手中羽扇一揮,三軍將士立時起身,各自開拔。

洛陽大殿。

「十萬大軍,短短數年,蜀國就有了十萬大軍!好一個諸葛亮啊,你們要不要看看這些將軍都是怎麼說的,大軍出蜀,天下震怖,朕就當真要怕他一個諸葛亮?」同樣是少年天子,這位皇帝卻顯得少年之氣躍然紙上,全然沒有劉禪那般福氣之像,反而有些消瘦異常,麵色也略帶點蒼白,卻也架不住他自身所帶來的貴氣與英氣。

「陛下,臣以為諸葛亮這次出蜀中,必然以長安為首,臣請一軍與箕穀道阻敵,定然能叫那諸葛亮有來無回!」一將出列朗聲言道,便是那日在陽平關通爹罵娘的曹真。

「子丹將軍,為何確定要以長安為先啊?微臣以為諸葛亮大軍必然從宛城出發,臣請領荊州都督、駐宛城,定然能阻截諸葛亮大軍。」再出列一人言道,此人看去,身長七尺,卻生的一張尖臉,顯得老奸巨猾,此人正是諸葛亮心心念念的司馬懿。

「仲達此言差矣,宛城城高池堅,孟達自有五萬將士駐守在此,諸葛亮又豈會前去宛城送死?」曹真出言道。

「好了好了,兩位輔政大臣,各執一詞,都有想法,朝議就是要各抒己見,不要互相攻訐。」曹睿立時打斷二人。

「臣起奏陛下,按子丹將軍所說,宛城城高池堅,易守難攻,難道長安就不是易守難攻之地麼,臣如此推斷,是因為,近日諸葛亮於成都斬了光祿大夫譙周,言其私通孟達,臣竊以為諸葛亮治政向來遊辭巧飾者雖親必戮,有功於社稷者雖仇必賞,如此明斷公正之人,又豈會誤殺二品大夫?臣還在微末之時,曾聽聞諸葛亮的隆中之策,便是命一上將軍以向宛洛,如今關羽已亡,羽死軍破,諸葛亮無將可用,必然親帥大軍以向宛城,然後策反孟達,裡應外合,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奪走我大片疆土。」司馬懿拱手言道。

曹真立時上前道:「臣以為諸葛亮斷不會走宛城,還於舊都一直是諸葛亮的心中鬱結,臣以為,必然會走箕穀,擊長安。」

曹睿冷笑一聲道:「有意思,一個諸葛亮竟然把朕的兩位輔政大臣耍的團團轉,那朕就依你們,曹真、司馬懿聽旨!」

「臣等在!」

「封曹真為大將軍,夏侯楙為雍涼都督,以備策應,司馬懿為荊州都督,暫駐節宛城,夏侯玄,監司馬懿軍,即日開拔,以備諸葛亮。」

「臣等領旨!」

成都十裡開外,有一白麵書生伏道而泣。

「帶上來!」馬謖一聲令下,便讓將士將其人綁到諸葛亮案前。

「幼常,此乃何人?」諸葛亮問道。

「此人乃是譙周大夫學生,陳壽是也,特來找丞相討要說法。」馬謖拱手道。

「你先下去,去把李顯給我喚來。」諸葛亮趕緊示意馬謖離開中軍帳內。

李顯一聽說陳壽來了,心下一驚,這貨就是寫三國誌的那個吧,緊接著再一問,此人是譙周的門生,心涼了半截,怕是自己日後要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千古罵名了,心中也無甚好思慮,便快步走入中軍大帳內。

諸葛亮看著堂下跪著的陳壽,便問道:「你既是譙大夫門生,現居何職?」

陳壽掩麵而泣,拱手哭道:「丞相,微臣現在掌管修史,還請丞相為恩師做主。」

諸葛亮一時也是頭大,便看到李顯進來,便道:「漢興,你說與他吧,這陳史官問譙大夫何罪致死。」

李顯看了看諸葛亮,又看了看正在伏地而泣的陳壽,便要上去一把把陳壽扶起,哪知那陳壽,看見李顯過來,慌忙向後躲閃,這就弄得李顯多少有點尷尬了。

「陳大夫所問的是譙周之罪?」李顯故作疑惑地說道。

「正是,還請將軍告知。」陳壽拂然道。

「那我告訴你吧,莫須有之罪。」李顯緊接著一臉平靜的看著被莫須有三字怔的出神的陳壽,陳壽緊接著勃然大怒道:「李將軍莫要騙我!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我沒騙你,確實是莫須有,而且我不需要服天下。」李顯一攤手說道。

「你知道這件事之後,史官會怎麼寫你嗎?」陳壽咬牙切齒道。

「你以莫須有之冤獄,枉殺士大夫!你就是最大的奸臣!」陳壽指著李顯鼻子罵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四年後毒妃攜崽歸來掀翻全京城 無雙召喚係統 荒島求生,紅顏佳人為伴! 我靠打鐵招紈絝小將軍為婿 團寵!末世大佬穿書後,靠千億物資躺贏了! 狂魔稱雄 朱元璋穿越崇禎 醫女鋒芒,我娘子很囂張 誘她似火 鏡中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