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遷都燕京(1 / 2)

加入書籤

因為,大明要遷都燕京了。

大明六年三月初,楊應平受到雍州牧,都督西北諸軍事張翔和燕京營造大臣蔡懷水的聯合奏請。

兩人奏報說,燕京城和紫禁城,已經全部竣工。懇請陛下遷都燕京。

燕京工程從大明二年十月開始動工,到大明六年三月竣工,修建了近三年半的時間,用工六十餘萬,耗費錢糧兩千多萬,終於大功告成了。

楊鵬看著蔡懷水手繪的燕京城和紫禁城圖畫,心馳神往,龍顏大悅。

楊鵬幾年沒有去燕京了,他不知道燕京的工程怎麼樣。可如今僅僅看著圖,就感到一種巨大的震撼。

天子將圖展示給群臣觀看,群臣無不驚嘆:天下第一城!

光看這圖紙,就能想象燕京城的絕世風采了。

黃光贊嘆著說道:「臣昔年讀杜牧《阿房宮賦》,班固《兩都賦》,左思《三都賦》,皆為賦中宮室之美,華闕之大而嘆。如今看我大明燕京,當真是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啊。」

傅劍嶽撫須道:「坤靈正位,太紫圓方,宮闕巍巍,天閣蒼蒼。山河幽幽,表裡茫茫。誠乃天朝之都也!」

湯時典道:「以臣所見,更甚先唐長安城啊。而且這格局,仍不失當年長安城樣貌,大有復原氣象,這就更加難得了。」

群臣紛紛恭賀,皇帝和皇後都是心中喜悅。

「諸卿可有《燕京賦》獻上?」楊鵬笑吟吟的問道。

文臣們一起露出為難之色。

這宮賦體的大賦,本就不好寫。加上珠玉在前,如《兩都賦》、《兩京賦》、《上林賦》、《三都賦》、《西都賦》,其實已經寫盡了,無法超越前人了。

這就如同:「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又如,蘇子《水調歌頭》後,何人能寫中秋詞?

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寫出力壓前賢的都城大賦,實在太難了。

「陛下,臣無能,沒有《燕京賦》獻上。」湯時典有些羞愧的說道。

楊鵬哈哈大笑:「無妨無妨!唉,文先生也在告愧,說他搜索枯腸,也寫不出比前人更好的西都大賦,隻能作罷。」

文臣們這才鬆了口氣。

楊鵬很滿意的將目光從圖畫上收回,下令道:「傳旨,三月十二,遷都燕京!」

「遵旨!」

遷都事宜早就準備好了。三月十二不過是黃道吉日而已。

天子詔書一下,整個大明朝廷立刻開啟了遷都大政。

大明朝廷在汴京呆了不到四年,就又要遷入燕京了。不過,汴京作為至關重要的東都,以後也會重修,將來也少不得禦駕經常東來駐蹕。這汴京,可不是其他都城可比的。

其他不說,單說今年就要復原的汴京西苑,就是大明一等一的林園勝景,冠絕天下,天子怎會不來?

內政府和禮部的官員,先行一步北入燕京,準備遷都大典。禁軍和大安府,憲兵司,也分派人手西去長安,負責天子安保警戒大事。

五日後,大明六年三月十二,大明皇帝楊鵬率領皇室、文武百官、禁軍、侍衛、宮人七萬餘人,在汴京百姓的哭泣聲中,浩浩盪盪離開東都汴京,從汴京北上燕京。

華夏1013年三月十八,天子到達烽都大營。張翔親自在烽都關迎接聖駕。

「臣張翔,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稟奏陛下,燕京城和宮室內外,皆已經清理完備,數十萬勞力已經全部撤離燕京。」

天子走下禦輦,親自扶起張翔,「張翔辛苦了,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君臣兩人挈闊已久,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月十九,皇帝法駕過盧溝橋,來到燕京城郊。

關中的燦爛春光之下,一座巍峨壯觀的巨大城池,坐落在高塬之上,出現在所有人眼前,明明近在咫尺,卻如遠在天邊,遠在雲霄。

雄偉,威嚴,恢宏,蒼茫…給人一種極具霸氣的視覺震撼。在藍天白雲和渭水的襯映下,猶如天城。燕京!

「壯哉!」楊鵬贊嘆道,「我大明天朝之首都,自當如此!」

即便這燕京城楊鵬和楊彤參與了設計,也早看過圖畫,可此時站在燕京城下,仍然感受到極度的視覺震撼。

燕京城是在先遼幽州城的遺址上修建的,所在地勢是幽州平原最高的一塊土塬之上,本就具有高屋建瓴之勢。加上宮闕巍峨,城牆高大,就更有俯視關中之態。

人在燕京城外,需要仰視雄城。

楊鵬知道,大唐長安城麵積達到八十一平方公裡,周長七十二裡,已經極大。可是他重修的燕京城,麵積達到上百平方公裡,周長八十裡!光說麵積,就比當年的長安城更大一籌。

燕京城有九道城門,城牆高達五唐丈,厚三唐丈,俱用磚石堆砌。而且每隔十丈就有一座堡壘和炮台,固如金湯。數年來,光是修建這八十裡長的城牆,就用了二十萬勞力。

為了燒製城磚,城牆外挖了一條十丈寬,兩丈深的壕溝,引水入夠,成為護城河。

如此高牆深濠的巨大城池,就是十萬敵軍兵臨城下,也隻能望城興嘆,無可奈何。

雖說參考了先唐長安城的布局構造,某種意義上算是還原。但是楊鵬並沒有使用唐代九門的名稱,他覺得諸如春明門、明德門、金光門之類的名稱不夠高大。

於是,他賜予大明九門的名字,以古九州命名,分別是天雍門、天冀門、天豫門、天青門、天揚門等,楊鵬眼前的城門,就是燕京東城的中門天豫門。

巍峨的城樓之上,一杆大大的明字大旗,在春風中招展,還有代表大明皇室的國旗:龍鳳呈祥旗。

十餘丈長,三丈寬的的護城河之後,是一道巨大的城門,城門最上麵,是「燕京」兩個隸書大字,在下麵是「天豫門」三個稍小的隸書大字。

護城河邊,跪滿了前來迎接的內政府和禮部官員。他們提前一段時間到長安,已經準備就緒。

「天子已到!朝廷已到!起樂——」吳鎮樓高聲唱喝。

「嗚嗚嗚—」

「轟轟轟—」

一百零百支號角對天齊鳴,一百零八尊禮炮轟然鳴放,響徹雲霄。

炮聲和號角聲一歇,隨即鍾鼓齊鳴,百樂同奏,堂皇典雅的音樂悠悠而起。儀仗隊伍萬千旗幟漫卷如畫,伴隨著大象、熊貓、犀牛、獅虎、白鶴、大龜、青牛、白馬、梅花鹿、蟒蛇等瑞獸。

「唳!唳!」九隻海東青在蒙古養鷹人的指揮下,帶著祝賀天子的彩色條幅,展翅高飛,直上蒼穹,在城樓上翱翔盤旋,猶如鸞鳳。

城樓上八八六十四命舞姬,翩翩起舞。高樓之上,一個猶如神女的歌者懷抱琵琶,在舞姬的舞姿環繞中引吭長歌道:

「聖王開社稷,煌煌大明基。漢家光復哉,開疆三萬裡。日月照山河,龍鳳飛帝畿。禦駕燕京日,天下盛世啟…」

歌聲嘹亮高遠,聲動萬人,猶如天籟之音。

明廷君臣聽著歌聲,很多人的思緒都飛回到當年臥薪嘗膽,立誌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崢嶸往事中。不少宋從將領,都是目中含淚,喜極而泣。

隻有即將來到燕京之際,他們才徹徹底底的感知到,大明偉業終成!

跟隨聖主建功立業,成就一世英雄,留名青史,博得封妻蔭子的富貴,不枉費大好男兒之身。

能夠為主公所用,恢復中原社稷,開創大明盛世,何其幸也!

巧的是,也不知為何,就在這歌聲將歇之時,忽然用來作為儀仗的南洋白象,其中一隻揚起巨大的鼻子,仰天嘶吼。

「哞—哞哞!」

這頭大象一仰天嘶吼,其餘八頭大象也仰天嘶吼起來。九條象鼻齊齊豎起,如同九支巨大的號角,對天奏響。

緊接著著,在眾人的驚訝之中,儀仗隊中的獅子老虎,也全部仰天吼叫起來。

「嗷嗚—嗷嗚!」

威嚴的獅虎吼叫聲配合著大象的嘶吼,聲動天地,震撼無比。隨即,儀仗中的白馬也嘶鳴起來,青牛和犀牛也發出哞哞的叫聲。

又不知為何,忽然九對仙鶴也展翅飛起,在空中蹁躚起舞,發出「唳唳」的叫聲,與海東青相映成趣。

百餘頭瑞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猶如演奏,伴隨著仙鶴和海東青的飛舞,真是蔚為壯觀,筆墨難以形容。

數萬人都看呆了。

這,這是大大的吉兆啊。

這是什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我元嬰又跑路了 結婚紀念日,陸太宣布單身可追 這一生 前夫寵妾滅妻!公主轉身改嫁瘋批殘王! 帝都雙生公主之愛的體驗記 我,公公,在古代掀起考公狂潮 寒門崛起之贅婿 證真仙,仙君降臨都市後無敵了 俠骨飄香 年代嬌美人,科研大佬寵妻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