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失道者寡助(1 / 2)

加入書籤

本來這報紙的名字並不叫全民月報,按照崇禎皇帝的想法直接叫人民日報得了,畢竟辦這個報紙的初衷是為天下萬民開智,讓天下萬民知曉天下大事。

崇禎皇帝也想高調,可是實力不允許呀,這時候又沒有後世的先進設備,最基礎的印刷用的還是五六百年前的活字印刷術,交通也基本靠走,北京的南京想傳到南京,沒有大半個月根本想都別想,還日報,想屁吃。

權衡利弊以後,崇禎皇帝隻得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以月刊的形式辦報紙,且崇禎皇帝規定,這月報必須以白話的形式來辦,不得有之乎者也等咬文爵字的東西出現。

月報的內容就更豐富了,大到朝廷的重要旨意、大明發生的重大事件,譬如戰爭、瘟疫、旱災等的實時通報,小到各地發生的奇聞異事,某州某府某貪官被朝廷繩之以法、某地某人發明了某東西得到官府乃至朝廷賞賜等等。

報紙的主編當然是外務府總管大臣曹化淳同知,當然,崇禎皇帝作為大boss,全程參與並指導曹化淳辦報,全民月報第一刊裡,崇禎皇帝還親自寫了一個小版麵,意思是讓百姓們同他一起共度時艱等等。

朝廷百官對外務府本來就看不上眼,尤其是那報紙上的大白話看的他們直皺眉頭,簡直俗不可耐,無奈崇禎皇帝壓根就不在乎這些官員的看法,天下是朱家的,也是百官的,但歸根結底是百姓的。

當皇帝不跟百姓站在一塊,這位子就坐不久。

唯一讓崇禎皇帝不爽的是,第一刊的月報雖然隻有區區兩千字,但印刷出來的報紙卻足足有厚厚一遝,沒法子,即便曹化淳已經讓工匠雕刻最小的模具,但終究比不上後世的機器打字機。

根據崇禎皇帝的指示,外務府以北京為總部,分別在南京、成都等重要州府建立分部,除了大肆貼朝廷的宣傳口號、標語宣揚朝廷的新政策之外,也同時刊印報紙和傳遞消息,倒是搞的有聲有色。

曹化淳整日都累的跟狗似的,但卻乾勁十足從不埋怨,隻因崇禎皇帝曾當著朝臣的麵說的那句,他曹化淳也是個男人。

當然,此是後話,鄭芝龍的這一批糧食算得上是崇禎皇帝的及時雨,有了這批糧食崇禎總算是心裡有底了。

上個月在山陝種紅薯土豆的宋應星傳來消息,經過數月的努力,紅薯和土豆獲得了豐收,所獲產量至少可保住山陝全境不至於餓死人,這也讓崇禎皇帝鬆了一口氣。

之所以隻夠山陝兩地百姓吃用,首先是第一批推廣,各地百姓對新物種都報著懷疑的態度,大多隻是在犄角旮旯的貧瘠山地種些,其次是山陝依舊大旱,倘若沒有楊嗣昌、黃道周一年多的挖渠工作,情況可能更差。

這一年來朝廷在山陝兩行省又是清田又是挖水渠、治瘟病,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可估量,朝廷缺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山陝,但不論怎樣,崇禎皇帝總算能鬆一口氣了。

有了這第一茬的產量,待明年開春不用朝廷才敦促,兩地的百姓自然都會主動去種植,在崇禎皇帝的授意下,曹化淳以專訪的形式對山陝種植土豆番薯的具體情況做了專訪,並刊印到報紙中,用以向全國各地推廣,這簡直比官府的效率高太多了。

「告訴鄭芝龍,蜀王的事兒不是首要的事兒,他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給朕造船和給朝廷運糧食,不論是商船還是戰船,都要給朕開足了馬力去造。」崇禎皇帝對楊嗣昌道。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鄭芝龍最大的利用價值還是他在海洋裡的力量,趁著還有時間,崇禎皇帝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以這支水師為班底,快速復刻出另外一支、甚至兩支水師以及貿易船隊。

不過崇禎皇帝還是有些不放心,當即命令王承恩去玉泉山找宋應星,讓他選些機靈點的匠人,下次楊嗣昌出發去福建時,將跟著楊嗣昌一同前往福建,學習大型福船以及各類輔助船隻的建造技術。

同時壕鏡學成歸來的匠人立即去天津衛選址,建造西式戰船、西式火炮。

這些玩意兒必須盡早布局,因為從布局到成建製,時間跨度實在太大了。

「是,微臣遵命,隻是微臣有一事不明,朝廷當務之急難道不是各地藩王的叛亂嗎,據臣所知,蜀王封地頗大,財力也最富,此番起事更是糾集了川蜀周邊多位藩王,兵額數量可是完全不比福王少,聲勢之浩大,令周邊百姓噤若寒蟬,陛下何以竟……」楊嗣昌本來想說陛下怎麼能不當回事,可話終究沒有說出口。

「魯王和孔胤植起事的時候聲勢難道小嗎?可那又如何,朕隻一次夜襲就將其打的潰不成軍了,楊愛卿知道為何嗎?」崇禎皇帝當然知道楊嗣昌想說什麼,不過他並不在意,倘若楊嗣昌站在他的視角,當然也不會看不破這格局。

「魯王的兵馬繁雜,且大多是新募集的民壯,缺乏訓練也缺乏戰馬,京營兵則訓練一年有餘,兵強馬壯。」楊嗣昌沉吟了片刻回答道。

「非也,非也,這隻是一部分原因,唉,你啊,還是沒理解朕的真正用意,朕先前就說過,民心可用,民智可開,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次回去,你且好好琢磨琢磨。」崇禎皇帝並未解釋太多,一來楊嗣昌並不是死腦筋,回去好好想想肯定能想明白,二來他也懶得去解釋。

說白了,早在藩王開始有了叛亂苗頭時,東廠、錦衣衛和外務府的十幾萬搞宣傳、監察的緹騎、番子們就沒閒著,一直在為朝廷、為崇禎皇帝宣傳新政對百姓的好處,不論是清田還是商稅,亦或是撤銷衛所,全是為了讓百姓們能吃飽飯。

尤其是外務府的宣傳方式非常接地氣,經常就是派人專門一個村鎮一個村鎮的親自去當眾講朝廷的大計,用的也都是白話,百姓們雖然大多不識字,但道理還都是懂得,尤其這兩年朝廷又是減免稅賦、又是給他們分田地的。

藩王和朝廷哪個真正對他們好,這還用說嗎?

有了這些早便布置好的前期準備,再加上崇禎皇帝手裡也不缺兵,在沒有群眾基礎的情況下,藩王的造反在一開始就決定了結局,沒有百姓跟在他們後頭,隻憑著他們自己那點積蓄折騰,又能折騰多久?

你有銀子時,這些民壯可能為了吃飽飯跟著你折騰,等你錢糧不夠了,是不是要去搶?你若真的去搶了,反倒更是正中崇禎皇帝下懷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至於崇禎皇帝為何讓鄭芝龍不必太操心蜀王的事兒,一方麵是鄭芝龍的主力是水師,崇禎皇帝並不想鄭芝龍摻和太多陸戰的事兒,二來,蜀王的事兒他早就計劃好了,蜀王的所謂大軍倘若能出了川蜀,算他崇禎輸。

楊嗣昌被崇禎的話說的直皺眉頭,倘若是以前,楊嗣昌肯定會覺得崇禎皇帝是亂說,但這兩年的經歷告訴他,一切的事情都在朝著崇禎皇帝當初的預料發展,當今陛下仿若能掐會算的神仙一樣,總能在最關鍵的節點算計好一切。

以至於楊嗣昌在思索對錯時,總會去先考慮自己的原因,看陛下的意思,蜀王的兵馬肯定早已有了對策,這到不用他來多嘴了,隻是剛才崇禎皇帝的一番話卻又是發人深省,這就是陛下所言的民心與民智嗎?

楊嗣昌最終還是憂心忡忡的離開了乾清宮,他發現每次與崇禎皇帝長談,總能受益良多,但每次卻都帶著更多的疑問回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抗戰之鐵血兵鋒 木葉的白牙閃光 問道紅塵 國民的嶽父 海賊之火龍咆哮 永恆國度 三國之熙皇 神聖阿賴耶帝國 無相進化 我真是超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