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張良窺見玄機,眾人向死而行(1 / 2)

加入書籤

中年人走後,祿伯與張雄也正好趕到,見張良安然無恙,兩人同時長舒一口氣。

陳天遙見到祿伯禦劍而來,便上前問道:「敢問前輩,可是諸葛景行。」

祿伯點了點頭說道:「正是。」

陳天遙將劍匣砸在地上,跪下說道:「武當陳天遙,拜見師叔。」

祿伯也認出了這劍匣,知道匣中裝的乃是武當山的鎮山至寶,吳王六劍。

當年他們師兄弟七人,也算是悟性奇佳,但卻都無法駕馭這匣中的神兵利器,隻能退而求其次。

眼見陳天遙年紀輕輕便能擁有吳王六劍,祿伯也忍不住嘆息道:「武當山數百年,終究是出了一位曠世奇才,師兄辛苦了。」

祿伯說起往事,當年江湖上傳言他們兄弟七人為爭奪掌門之位大打出手,可卻不知道,這本就是一個局。

一個為保武當百年基業,欲使玄門長治久安而導演的一場戲。

當年的武當七傑,都是一等一的少年奇才,他們兄弟情深,又怎會因區區掌門之位,而鬧得不可開交。

這其實是他們的師父,雲陽散人的臨終遺言,當年的七大戰國,雖然以秦國為最強,但也有齊楚兩個大國,再加上後來崛起的趙國,形勢不太明朗。

當時秦國有一統之誌,欲懷柔玄門,一統江湖。武當在秦之屬地,隻能聽命行事。

雲陽三人便讓他們七人假借爭奪掌門之位未果,負氣而走,奔赴各國。從而在六國之中埋下六處暗棋。

雲陽三人的本意,是為以防萬一。若秦滅六國,武當自然是貴不可言。但若是六國取勝,還能有人為武當說句公道話。

雲陽散人的這份心機和手段,讓人望塵莫及。能如此精準地遇見未來,又怎能不是得道之人?

但武當七傑的下場,卻令人唏噓不已。當年雲陽散人留下遺命,囑咐眾人,但事一國,必須忠君之事,不可墜了武當的名頭。

所以除了現任的武當掌門和諸葛景行之外,其餘五人俱在滅國大戰之中戰死,倒在抵抗秦軍沖鋒的路上。

聽到先輩的故事,陳天遙感慨萬分,原來他之所以能平安地生活在武當山,是有人在用生命守護著這座大山,踐行著他們的使命。

張良之前不知道祿伯的身份,隻是到他們家中的老仆,數十年來兢兢業業,對張家居功至偉。

祿伯感慨之餘,對張良說道:「公子,此間事了,老夫想向公子辭行,回武當山終老,為師父守墓,為師兄分憂。」

張良點頭說道:「祿伯為張家操勞半生,理當如此。待完成二弟的遺願,張良再去武當看您。」

張良說的情真意切,祿伯也感動萬分,他在張家風風雨雨數十年,早已將張家人視為自己的親人。

這也是他看到張善死後,為何不顧一切的怒殺陳百裡,為其報仇。當日見到陳百裡之時。他已然知道對方是司徒元青的徒弟,而他和司徒元青,還有一段淵源。

司徒元青於他有救命之恩,他還未及得報,如今又親手將他的徒弟斬殺,更是不該。

陳百裡就算再心術不正,也曾得到司徒元青的苦心教導,為的便是日後能傳承其衣缽。

這一段隱事祿伯,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一段公案,必須他自己來了。

張良有要事在身,便問及陳天遙等三人要去往何方,一問才知,這三人均是要上龍虎山,參加一年一度的玄門英雄大會。

龍虎山是天下四大玄門之首,門下有不少能人異士。初代龍虎山掌教認為天下的氣運不能為四大玄門獨占。

便提議舉辦這英雄大會,廣納天下英雄前來比武。一為借此將玄門武學傳至天下,但從玄門一貫的作風來看,這隻是托詞,二為歷練門下弟子,增進其修為。三便是威壓江湖,告訴天下,玄門乃是天底下最強的門派。

因為歷來比武,獲勝者都出自玄門中人,承諾給獲勝者的武學秘籍,到最後都是一句空話。

張良得知玄門英雄大會將在下月中旬開始,便與三人約定,同上龍虎山,挑戰天下英雄。

臨別之際,幾人依依不舍,李書乾說道:「死書生,別忘了欠我一頓酒。」

陳天遙說道:「還有我。」

嶽思凝也不甘落後,說道:「死書生,我們為了你差點命喪此處,下次見到你,一定不會放過你。」

這四個少年,隻是一麵之緣,卻生出故交之感。自從那一場生死之戰後,他們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的真摯。

手足之情,生死之交,亦不過如此。

他們之中,張良最長,二十二歲,李書乾二十歲,嶽思凝和陳天遙都隻有十九歲。

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少年,焉能讓人不羨慕。他們這樣的肝膽相照,這樣的俠義心腸,這樣的坦誠以待,這樣的意氣相投。又如何讓人不欽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九邪劍帝 都市最強殺神 團寵真千金竟是玄門大佬 凡女修仙,隻手遮天 神霄道傳 我有一塊劍骨 穿書後陸太太讓全員火葬場 極品小漁醫 和腹黑三叔閃婚後真香了 驚,我靠無限遊戲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