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 漂亮國之行 十(求訂閱)(1 / 2)

加入書籤

飽餐一頓後,三人回酒店休息了一會兒,繼續前往s會場聽報告。

整個下午,許秋和韓嘉瑩輾轉在各個報告廳中。

雖然見到了不少陌生種花家的學者,但彼此之間的交流卻並不多。

一來是因為種花家的科研工作者們通常比較害羞。

二來在這種綜合性的大會上遇到的陌生研究者,彼此之間的研究領域大概率是不同的,假如強行交流的話,就會出現類似於這樣的場景:

「你也來自種花家?」

「是啊,你哪個學校的?」

「我魔都綜合大學的。」

「噢,我魔都交大的,挺巧哈,都是魔都淫……對了,你做什麼領域的。」

「我做有機光伏的,你呢?」

「我是做金屬間化合物和異質結構中的拓撲和量子現象的。」

「……」

「……」

話題直接冷場了。

這種就屬於無效社交,聊了半天,啥收獲都沒有,有這閒聊的時間,還不如多去聽一場報告呢。

況且,說實話,學生之間跨領域、跨學校建立的「人脈」,也沒太大的實際用處,就算加個微信好友,多半也屬於在好友列表內常年積灰的那種。

科研圈的有效人脈,通常都是要主動去尋找那些能和自己課題組形成優勢互補的合作對象。

比如,魏興思的幾個主要合作者,馮盛東、ronald那邊可以提供器件機理上的支持,進行包括tas、trl、celiv、tof在內的各項表征手段;

龔遠江在國內有機光伏領域內耕耘多年,與之合作,可以增加魏興思在國內有有機光伏領域小圈子裡的話語權,申請基金項目的時候會更加容易通過一些。

當然,這些隻是從功利的角度上來講的,不排除會有一些人以廣交朋友為樂。

不過,許秋和韓嘉瑩都是性格偏向內斂的人,如果是熟人的話,還能放的開,陌生人的話,通常不太會主動接觸。

聽完下午的報告,許秋和韓嘉瑩找吳菲菲集合。

之後,他們沒有出去覓食,而是回酒店休息了一會兒,再次返回會場。

因為晚上七點開始,會展中心將開辦海報會展、供應商展覽會和招聘會。

屆時,吳菲菲的海報將會參展,需要有人在海報旁邊,為其他感興趣的研究者進行講解。

最為關鍵的是,晚上的展會上會提供免費的自助晚餐。

漂亮國的餐飲費用還是比較貴的,除了吃甜甜圈外,其餘的飯店,隨便一頓飯人均起步就是10美刀,相當於在國內天天出去下館子,荷包還是有些吃不消的。

現在有自助餐可以蹭,沒有道理不去蹭。

當他們三人來到會展大廳的時候,許秋發現足球場大小的展廳裡,已經人山人海,實時到場的人數估計有大幾百人。

許秋都被這人數嚇了一跳,他估扌莫著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單純過來參展的,肯定有不少人也是抱著蹭飯的想法。

會議舉辦方也是機智,提前考慮到了這個情況,選擇了一個很大場地用來做會展大廳,不然還真不一定能放得下這麼多人。

會場內部,布置著一列列公告板樣式的展板,上麵有對應的編號,還依次有序的張貼著一張張的海報,用來展示。

許秋他們順著s會議手冊上給出的編號,找到了吳菲菲的海報。

不過,此時進入會場的人們,興趣大多不在會展上,而是在會議方提供的自助餐上。

許秋他們也是一樣,到吳菲菲的海報前踩好點後,就直奔中央的自助餐區。

這裡菜品種類並不是很豐富,一共有三種餐食,包括烤麵包片、烤肉排,以及一個外觀上很像炒河粉的東西。

這些菜,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什麼湯汁,可以一邊吃晚餐,一邊參加展會。

另外,還有三種飲料提供,分別是紅茶、咖啡和葡萄酒。

雖然種類不夠豐富,但味道都還是不錯的,而且管飽。

用過晚餐後,吳菲菲留守在自己的海報前,許秋和韓嘉瑩則出去看其他人參展的海報。

逛了半小時,許秋發現其他人海報的內容,大體上都是對應課題組近一年來已經發表的代表工作。

也就是說,如果是正常的、會定期閱讀文獻的同行,基本上都是看過這些工作的。

因此,這些海報對於同行的幫助可能並不大,更多的是能夠吸引跨領域其他研究者的關注,說不定就可以合作一下,搞一搞交叉學科,合力弄個大新聞出來。

有的時候,確實是當局者迷,陷在之前的思維定勢中難以出來。

而學科之間交叉、碰撞一下,很有可能就可以另辟蹊徑,一舉解決當下的困局。

當然,如果之前在閱讀同行文章的時候,產生了什麼疑惑,現在剛好在會場上碰到了,也是可以直接找到文章作者進行交流的。

比如,探討一下怎麼才能「用意念將熟雞蛋反生,然後還能孵出小雞」的。

另外,每張海報上都有對應學校的logo,有一些國外名校的,也有很多國內的名校。

許秋在海報裡麵基本上集齊了國內各大to高校的logo,包括清北大學、魔都綜合大學、魔都交通大學、浙大等等……

最後,許秋注意到,會場內海報的總數量還是蠻多的。

而且,這才是第一天的海報展,之後兩天晚上也有海報展,三天加起來的話,海報的數量估計有上千張。

據魏興思說,s會議如果投稿主會場口頭匯報的話,就算拿不到15+10分鍾的口頭匯報機會,大概率還是會給一個海報展出機會的。

換言之,隻要經過認真準備投稿了s,幾乎保底能拿到一個海報展出機會。

這也很容易理解,對於會議方來說,肯定是傾向於參會的人數越多越好。

因為人越多,一方麵可以拿到更多的注冊報名費用,另一方麵還可以拉動一波對應城市的旅遊業。

其實,各種國際會議的舉辦就和奧運會舉辦的邏輯是類似的。

雖然建設奧運會場館、奧運村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各國仍然是為了一個奧運會的名額而搶破頭。

霓虹國甚至把奧運會當做是他們擺脫「失去三十年」的詛咒,重振經濟的救命稻草。

當然,有沒有用那就另說了。

逛完了海報展,許秋和韓嘉瑩繼續前往下一個展區——供應商展覽會。

這邊就是和正常的科技展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賣儀器的,比如超快3d打印機等等,主要側重於科研圈和工業圈之間的合作。

像是藍河公司開發出來的儀器,有一些就會放到國內一些的科技展上,尋找合作。

s的話,隻是規格相對比較高的一個展會,儀器供應商找到合作的機會更大一些。

不過,這些與許秋和韓嘉瑩的關係不大,因此他們隻是略微逛了逛,就轉戰到最後一站——「招聘會」。

「招聘會」聽起來很高大上,可當許秋他們來到現場的時候,發現其實就是幾個和海報展一樣的展板,上麵掛著各種廣告。

比如,sor rrl期刊招收編輯;多倫多大學招收助理教授;中科院化學所招收博士後等等……

許秋著實有些沒有想到,中科院居然還會在這裡打廣告。

但仔細想想,好像也不奇怪。

國內隻要是和科研相關點的地方,不論是小樹蟲、貼吧還是bbs,甚至研究生導師吐槽網站,上麵都會有各種招博後的小廣告。

對於博士後這種已經被培養出來的熟練工,非常受各大課題組老板的歡迎。

同時,這也說明國內博後的缺口還是比較大的,需求比較多,而供給卻不足。

按照許秋觀察魔都綜合大學材料係的情況,擁有博士後的課題組數量不超過二成,可能也就在一成左右,大多數課題組都是招不到博後的。

究其原因,許秋認為首先是從博士轉化為博士後的比例並不高。

大多數博士生在讀研期間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非常nb的科研能力,他們在博士畢業後,就會傾向於轉行,比如往工業界發展,進入相關領域的企業搞搞研發之類的。

到博士畢業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做出選擇了,不像本科畢業還可以選擇讀碩士,碩士畢業可以選擇讀博士,來「逃避選擇」。

博士畢業後,如果不選擇立刻轉行就業,而是先上了博後的崗位,再去轉行的話,沉沒成本就太高了。

因為既錯過了校招,又浪費兩年時間,此時他們的年齡往往在30多歲,接近35歲了……

在現今的社會,一個人的年齡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除了醫生、律師、體製內等少數行業外,大多數行業其實都是在吃青春飯。

就算看起來比較「前沿」的it行業,也是在吃青春飯,程序猿在35歲的時候如果不能升入管理層,大概率就會被優化掉,或者薪資嚴重降級。

因為不論是it,還是其他大多數的行業,實質上都是比拚體力和學習能力的行業。

到了35歲這個年齡,身體機能衰退,不論是體力還是學習能力,都不可能拚得過20出頭的年輕人。

而企業的中高層坑位又有限,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才」,自然就要有很大比例的老員工被優化掉。

其實,這些被優化掉的老員工,也不一定是他們不夠優秀,隻是其他人更加優秀罷了,他們敗給了內卷。

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的消失,對於00後、10後們來說,可能35歲的年齡限製會發生鬆動。

因為等他們35歲的時候,與之競爭的年輕的10後、20後數量不足。

屆時,「35歲魔咒」或將變更為「40歲魔咒」、「45歲魔咒」。

但對於現階段職場上主力的80後、90後來說,35歲仍然是一道實實在在的門檻。

博士後到了35歲,也是類似的,如果科研能力不足,混不到教職進不去高校,或者進入了高校,沒有通過「非升即走」的考核,之後的日子就非常難了。

年齡超限,體製內公務員進不去,去企業不一定收,高校也進不去……

大概可以去做一做自由職業,去天橋上擺個攤,貼貼膜?

或者回鄉下科學養豬,研究「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對母豬產後護理的影響」?

或者出一本書,名叫《我做科研那些年》?

當然,如果是《我做科研那些年》,大概率要撲街,改成《那些年我與實驗室裡學姐學妹們不得不說的故事》,估計還好一些。

除了博士向博後轉化率比較低的原因以外,國內博後招不到人,也是因為在國內讀博後,從定位上來講,其實挺尷尬的。

一方麵,如果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現在的博後想在一本院校找個教職,簡直比登天還難,除非手中有「硬貨」,比如s,或者若乾一區頂刊。

不然就隻能去二三本,或者職高大專,而這意味著未來的晉升機會極其渺茫。

因為高校裡的教授和學生之間是互相成就的,導師再nb,沒有同樣nb的學生,也沒有什麼用。

現在都是講求一個團體合作,學校的檔次越高,招收到優質生源的概率也就越高。

另一方麵,國內的博後基本上很難開展自己的工作。

像組裡鄔勝男的情況屬於特例,她跟著許秋混了不少文章。

而大多數國內的博後在進組之後,日常的工作內容就是幫老板寫本子,寫本子,寫本子……

就算能夠做實驗,也多為老板指定的研究方向,實現老板的科研想法,自主性相對比較小,畢竟博後年薪20w+可不是白拿的。

當然,如果博後自身有實力的除外,他們可以和老板平起平坐。

科研圈,雖然也排輩論資,但那往往是做到最高級的時候才需要考慮的事情,在沒有做到正教授,拿到「帽子」之前,隻要有實力、有科研成果產出就有話語權。

不過,話說回來,真有實力的博士畢業生,基本上也不太會在國內找博後崗……

國內大多數將來立誌於從事科研行業的的學者,會選擇在國外找博後崗,然後等博後出站以後,要麼在國外留下來任教,要麼回國走「千人」、「萬人」之類的人才工程引進回國。

換言之,博士畢業後,在國內選擇博後崗位的人,如果說難聽點的話,大多數是「被剩下來的弱者」。

雖然真相可能很殘酷,但事實就是這個樣子。

在基礎科學的研究方麵,現階段國內不論是科研條件,還是科研環境,仍然是大幅度落後於漂亮國的。

畢竟,別人200年時間積累下的底蘊,真的不是30年的時間就能追趕上的。

當然,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是以肉眼可以的速度在不斷的縮減,這從近些年來大量學者從國外回國就能看出來。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國內的科研可以打破封鎖,實現反超,讓世界各地的學者紛紛前來朝聖。

展會結束,許秋三人返回酒店。

他們已經來鳳凰城兩天了,可活動範圍基本上都沒有離開過會場周邊,因此打算在明天,也就是4號,騰出一天的時間到鳳凰城周邊逛一逛。

一方麵,明天沒有什麼重要的報告可以聽,其實,嚴格意義上講,像s這種大會,除了自己要上場演講的報告外,也沒有什麼報告是非參加不可的。

另一方麵,要是等到5號,魏興思從ucsb訪問結束,來到鳳凰城參加s會議的時候,就不太好出去了,雖然魏老師之前表示可以抽空去玩一玩,但是如果當著他的麵劃水,總歸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4月4號,上午。

許秋他們的第一站是沙漠植物園,選擇的出行方式是公交車。

距離會場不遠的地方就有一個公交車站,這裡可以直接乘坐公交車到達沙漠植物園。

票價的話,單程票都是固定的15美刀,另外還可以購買單日無限次乘坐車票,或者說是「日卡」,售價為6美刀。

許秋三人在旁邊的自助機器上,使用信用卡購買了三張日卡,然後開始等車。

鳳凰城的公共交通似乎並不是很發達,公交線路設計的非常長,班次卻很少,一班公交車大約要等半小時,而且使用的人也不多。

許秋他們這個站台,除了他們三人外,隻有另外兩個白人在一起等車,而且他們的脖子上都掛著s的吊牌,看樣子也是過來參加會議,然後出去玩的。

大約等了大約二十五分鍾,一輛高大的公交車終於姍姍來遲。

公交車的前麵有一個支架,上麵放著一輛自行車,應該是有騎行者帶著自己的自行車一起坐公交。

眾人有序上車,許秋向中年白人司機師傅主動出示了車票。

不過對方似乎並沒有查票的意思,許秋也就收好車票,找了個空餘的三連排位置和韓嘉瑩、吳菲菲她們並排坐下。

他們一共需要乘坐20多站,才能到達目的地,還是比較遙遠的。

路途中,許秋也在觀察、對比鳳凰城這邊的公共交通和國內的異同之處。

首先,鳳凰城這邊公交車站與站之間的距離比較近,使用的人數也相對比較少,因此如果對應站點沒有人上下車的話,司機是不會停車的。

而提醒公交車司機有沒有人要下車的方法比較簡單——

在公交車內部有一根簡易的小繩貫穿車廂各處,要下車的旅客可以就近拉動小繩,隻要小繩被輕輕拉動,下車的喇叭言語就會響起,其他乘客也能聽到。

有些類似於國內公交車上的按鈴。

其次,漂亮國公交車對於殘障人士和特殊需求人群的保障做的比較充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我為泰狂 木葉大戰海賊王 辟道立心 修真學霸係統 大俠蕭金衍 重生之北國科技 通天神捕 烈火雄師 重鑄剛明 唯劍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