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贏難分.終商時期(1 / 2)

加入書籤

姬發從深夜中醒來,滿臉驚恐,很顯然她又做噩夢了,夢到那個巨人前來找她,夢到自己在羑裡等待行刑

直到她看清睡在自己身邊的邑呂,才稍微確認剛剛自己在夢境裡,今天是她的大婚之日。

一個月前,她們得知了新建沒幾天的豐鎬已被戰火毀滅成一片廢墟,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幾乎都在羑裡被帝辛殺死,屍骨無存,不得安息。

眾人悲痛萬分,但目前處境艱難,不可能大張旗鼓地舉行祭奠儀式,隻能一切從簡,默哀三天,就繼續行軍了。

默哀三天後,周太師呂尚找到了她。

她那時已經認了周太師呂尚為義父,受丹書於他,尊稱為師尚父。

周太師呂尚認為伯邑考已死,留下自己的孩子邑呂孤苦無依,於是懇求未婚的,及其目前周王的第一繼承者——姬發娶了他的兒子,她的亡姐之夫。

一是給大家夥增點喜慶,多點士氣,二是呂尚對姬發表達他的忠誠,三是定下姬發的王位。

姬發天人交戰了好一會,才最終答應了下來,並在良辰吉日的今天完成了婚約。

為了維持周王的神聖性與反商的意誌,姬發繼續沿用周文王姬昌(「周文王」是姬發稱呼的)的受命紀年,如今是受命十年(帝辛二十一年)。

受命十年,本是大喜,可卻也是姬昌命喪之時,周國國喪之年。

然自己也因長姐去世,成為了王位第一繼承者,受呂尚所支持,走到了歷史的舞台麵前。

一人的捷音,大周的哀鳴,往事歷歷在目,短短幾月就時過境遷,其中喜悲之情,讓姬發心裡五味雜陳。

這時,她聯想到了兩月前的那次商討。

他們一起將目前隊伍的發展計劃定了下來。

主要方向還是和之前呂尚所提出的一樣——休養生息,畢竟現在己方實力確實與商朝「略有差距」。

之後周人何去何從?呂尚也已經想好。

他企圖反向利用商朝的思維,認為「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選擇了在過去的周商邊境,商人入周,周人入商必經之地——「華山」,建立華夏反商中心,周國的流亡政府。

華山易守難攻,隻有北麵一條道可以上山,而這條路也是崎嶇難攀。憑此險要的地勢,可以一夫當關,萬夫難開。適合缺少兵力但精銳的周軍。

就是無法自給自足,不過有西土諸侯支援,想來不成問題。

這裡還可以隨時監控過往行人,察覺商軍動向,整合在商朝的殘存周人間諜,收集情報,吸納殘軍敗將,壯大實力。

姬發一行人就開始以此地為目的地了。

臨時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周王叔姬旦想出來的,姬發非常喜歡這位弟弟,姬昌曾說她的子女中唯發、旦最賢。

在那時候,姬發曾急切地說道:「我夙夜隻想著滅商這一件事情,現在就想沖到殷商的首都!現在這樣的情況如同莊稼成熟的季節,現在我不去收割,顆粒白白落地,怎麼辦?」

姬旦出聲,否定了姬發這種送死的想法,勸告姬發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並闡述了現在的應該執行的措施:

第一,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任用周邦內部的親族人員,也任用異族人員,必要時可犧牲部分未來的權力,換取天下諸侯的支持。

第二,政令保密,要做好保密工作,周邦內部的政策要悄悄的頒布推行,不能傳出去,情報戰也是一種戰爭。

第三,穩定市場,采取相關措施穩定市場交易價格,並恢復、促進商業的發展,有機會就對殷人的商業進行打擊,貿易戰也是一種戰爭。

第四,懈防堵道,派出間諜進入商朝邊防守軍,將邊境滲透得跟篩子一樣,同時散播周人弱小並無危害的謠言,使商軍鬆懈。再派出小分隊偽裝成流民進入商朝內地後落草為寇,劫掠一方,包括周國故地,激起民眾對商帝的不滿。在道路上放牧令交通堵塞,在重要城市的郊野地帶派人員居住,隨時策應周軍反攻,產生一切可以妨礙到商人戰爭的事情。

第五,全麵動員,要做好部隊的訓練工作跟心理輔導工作,隨時能夠立即進入作戰狀態。

第六,恭敬祭祀,真心誠意祈求上帝鬼神的保佑,提高士氣,凝聚周人意識形態,思想戰也是一種戰爭。

第七,穩定基層,派人去散播新周王要將此前民眾所犯下所有罪行一筆勾銷,包括這次在豐京起義的周人,安撫、感化、麻痹故地周人,保證反攻戰爭時他們的順從程度,反正隻要我們滅亡了殷商,贏得了戰爭,最後處不處置、清不清算還是我們說的算,之前的承諾又不是新周王親口說的,也沒有人會再給他們報仇了。資助一些「公知」,宣傳周國其實比殷商更美好,更自由,讓部分殷人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八,賞賜有功,給予功臣以充分的物質嘉獎和精神尊重。

這段時間姬發仔細執行了這些措施,不敢有絲毫怠慢。

可是,繁重的政務,使得姬發的心理壓力再度增大了,常常害怕自己做錯了事情,她再次找來周太師呂尚、周王叔姬旦尋求心理輔導,訴說道:「我日夜痛恨商朝,睡不好覺啊。」

周王叔姬旦作揖叩頭,請姬發寬心,說有他和呂尚等賢臣在,必能讓姬發實現願望。

周太師呂尚也勸慰說:「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百乘之上者,是商湯也。大王隻要休養生息,招致賢才,收用巴蜀諸國的財力,還定故土,則天下必可圖也。」

這才讓姬發再安下了心。

帝辛二十二年。

帝辛進一步改造商朝製度,令比乾製禮,商容作樂,完成終商禮樂製度(抄襲現實的西周禮樂),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有女變男。

姬發一行人抵達華山,聯絡曹、楚、吳等國。

華夏大陸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光,就是商朝的新興貴族與老舊貴族存在爭端,在之後的日子裡「吵架,火並,舊貴被帝辛拿軍隊掐死入土」這一套路多次上演。

帝辛二十四年,天下大飢,帝辛開倉放糧。

帝辛二十七年,嶢山崩,三川涸,帝辛派兵救災。

帝辛二十九年,夷羊現,二日並出,帝辛絕食三日,跪於國鼎前,以求止災。

帝辛三十年。

薊侯微去世。

她有無女,卻有三子。

長子,名久,字公啟,史稱伯夷。

次子,名憑,史稱亞憲,官至亞卿。

三子,名致,或作智,字公達,死諡齊,史稱叔齊。(就是混臉熟的那位)

薊侯微生前因無女,想以賢德擇取繼承人,有意立第三子為嗣子。

可按商朝宗法,就算無女,也得由長子繼位。

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母親生前的遺願讓位與三弟。」於是他放棄自己繼承爵位的權利,逃去國外。

國人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若繼承爵位,既破壞了禮製,又於兄弟不恭。」也逃到國外,後來和他的長兄巧遇。

國人立次子為侯。

帝辛得知後,大怒,罵道:「老子入彼先人(等一下,先人好像也是他的),薊侯微年老腦子不清楚,結果你們三人都受影響了嗎?長子迂腐,視禮製如無物,三子怯懦,視民眾如無物,二子還不加以勸阻,三者都無智,都想不到長子上位,三子為相,成雙嬴之局?或是求老子再討兩個封地來,以歷代薊侯之功,老子必然允諾,到時三人一起為君,豈不美哉?現在如此要死要活,皆不配位!」

令那次子禪讓於箕子,箕子轉封,得薊君之位,改國號為燕。

箕子忙於國事,由@箕子之女比茵(早年嫁於商太師之子比斌,改了姓)就國,號常婷。

亞憲入贅,與箕子孫女成婚。

伯夷、叔齊二人聞言羞愧難當,向更遠的西周故地跑去了。

此時被人稱為「夷齊讓國」。

後人在此看出了很多東西,如夷齊的純(當然也有可能是蠢,蠢得可愛),帝辛的直(不知是罵人很直,還是會懂得看本質)。

有政治家說,這三人(或是隻有帝辛)都是故意這麼做的,休息了十多年的帝辛是想借此機會,逐步收回此前給予諸侯的權力。

姬旦就是如此認為的,向搖擺不定的諸侯們宣講此事。

呂尚又添了一把柴——說周國願與天下諸侯共分土地,共享王位。

諸侯開始投靠周國。

帝辛三十一年。

伯夷、叔齊兩人聽「公知」說,姬發善養老人,品德高尚,治下自由美好,於是與周人開始有信件往來,偶而還會贈與一些計策。

姬發認為時機成熟。

帝辛三十二年——吳、呂、曹、楚、虞、芮、共、董、郇同時發起叛亂,叛軍遍布雍冀荊揚四州,戰火燃燒了商朝半邊天,史稱九國之亂。

帝辛命洛八師前往荊州,殷八師北上西冀,沫八師南下揚州。

結果,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這八大西土諸侯與周盟國開始襲擾邊境。

帝辛隻得讓洛八師前往雍州受惡來指揮,令其為鎮北將軍,令飛廉率沫八師平定荊揚二州,令其為平南將軍。

每天都有諸侯加入叛軍。

帝辛原本想逐步處理的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新貴與舊貴的矛盾被周人一招給集中引爆了。

天災人禍一起上,商朝和帝辛十分被動。

這時姬旦致信於帝辛,說姬發有辦法平定此亂,隻需要帝辛廢除炮格那樣的酷刑,恢復姬發的周公之位以及國土。

帝辛這下哪裡不知是周人的計謀,怒斥其卑鄙,宣布與姬發勢不兩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吻紅唇,攬細腰,真情侶就是甜 回憶是一朵凋零的花 雲邊有家咖啡廳 誰說女主有人愛 待到笙歌鼎沸時 因人而異的係統 全世界對不起你 懂愛 雪天一色 隨身帶個狩獵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