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坊市(二)(1 / 2)

加入書籤

人潮、車流、駱駝脖子上搖晃的鈴鐺,冬日的寒意還頑強地殘存在北方大地,但往來人群的喧囂聲已然沖淡了這種蕭條肅殺的感覺,連掛在坊間房屋簷上的積雪,都變得粉潤可愛起來……高緯雙手負在後麵,一根手指輕輕敲著月要帶上的青玉佩,微眯起眼睛,悠然自得的樣子,祖亦步亦趨地跟在皇帝身後講解:

「這裡的管理製度,基本參照了前魏和南朝,前魏洛陽坊市,洛陽之西門有大市,周圍八裡,分成東南西北四處,東麵連接洛陽,有『通商裡』欲『達貨裡』,為洛陽正市所在,多能工巧匠,其中大商戶,全國各地皆有產業,商品定價,全國一律,時人贊嘆……」

「……前魏洛陽繁華,居天下之冠,商業相當繁盛,有金市、馬市、羊市,門類繁多,無論王族、官僚,家中俱經營產業,曹植《洛神賦》、左思《三都賦》,引得天下人競逐傳抄,紙價大漲,但,所謂『洛陽紙貴』不過是其中的縮影罷了,晉時石崇、王愷鬥富,用蠟燭燒灶台,夜明珠磨藥粉……也恰恰說明了商業可以聚斂財富,朝廷大力發展之,從中征收賦稅,當是一筆巨大的財源……」

祖身後一個大臣扌莫著胡須沉吟了一下,道:「確實如此,我記得那麼一句,『宅宇逾越,樓觀出雲,車馬服飾,擬於王者』這區區商賈,有著堪比王爵的財力,商業之盛,獲利之豐,也可自現。」

「可商賈逐利,一向地位低賤,而且,商業一道,乃是聚斂之道,有人賺了,自然就會有人賠了,賺的是商賈,貧困的自然就是百姓,故,自先秦之時,無不是貴農賤商,商業終究是小道,真正撐起國家根本的,還是田畝賦稅!」一個白胡子老頭有不同的看法,除了寥寥數人之外,其餘人皆頷首,顯然,這種論調在當時是主流,也更加能引起更多人反響。

高緯微微蹙著眉,沉默不語,祖瞥了一眼,又看看身後,嘴角牽出一抹譏諷地笑:「列位都是朝中大員,最低的,也是正四品,怎麼就這點見識呢?按照爾等是說法,商賈逐利,難道百姓就不逐利了嗎?趨利避害,乃是人之天性,爾等要逆天道而為乎?」

他朝著皇帝的背影拱拱手道:「神武、文襄、文宣,歷代先君,皆重視發展商貿,神武帝統一量衡,禁止市麵造假,文襄更是著力於確立商貿法度……若不是商貿於國家有益,安能如此為之?至於商賈聚斂財富一說,也不完全對,難道收益的就僅僅隻是商賈,百姓們不曾從中受益嗎?」

「陛下曾言,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看來你們都未曾領會其中的意思……」祖的眼睛都快到頭頂上去了,直接搬出皇帝的言論,讓諸臣噤聲,「南朝君臣,皆下海插手商貿,也不見有什麼忌諱……南朝人口隻有三四百萬之眾,北朝人口何止千萬?但其繁華之時,甚至超過前魏,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錢幣智造出來,本來就是為了讓它流通,維持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的……往往大家都覺得,有人賺了,就一定會有人虧,其實,這是錯的論調……買賣買賣,有買有賣,各取所需,這才是商業的意義。商賈收購百姓的勞動成果拿去賣,百姓賺了錢,商賈也賺了錢,朝廷從中征收賦稅,同樣賺了錢,這是互惠互利的關係……」高緯回頭望了一眼,如此說道:

「當然,也會有人疑惑,那大家都賺了錢,究竟是誰虧了呢?其實誰都沒有虧,假使錢幣的購買力始終穩定的前提下,朝廷根據需求鑄造錢幣,投入市場,那麼商業就會持續繁榮……這其實很好理解,打個比方,朝廷把住大局不出岔子,商賈購買民間的勞動成果作為貨物再次出售,糧食也好,手工藝品也好,賺了錢,他們會繼續擴大規模從老百姓那裡購買,百姓賺了錢,做工的積極性就會變得更高,各方麵的產量也就會源源不斷的提高……國家物資錢糧都豐沛了,國力自然強盛。」

高緯聲音和緩,麵容卻是嚴肅的,「一個國家強盛與否,並不在於朝廷所擁有的財富,評斷標準其實相當簡單,最直接的,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就知道了,百姓有餘錢,安居樂業,那這個國家不用看,一定是個開明強盛的國家,而如果百姓生活困頓,朝廷再有錢也不能說明什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稀有技能 席爺每天都想官宣 三國之巔峰召喚 DC騎士 恃婚而驕 仙途臥龍 隨機超能力 我在快穿世界做大佬 三國降臨現世 最強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