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1 / 2)

加入書籤

就在李隆基一日殺三子之後,就在方重勇無辜下獄「體驗生活」之際,朝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去年的時候(開元二十四年),吐蕃野心膨脹,居然西擊勃律(克什米爾東部拉達克地區),妄圖截斷絲綢之路。

這裡是扼守印度次大陸、中亞細亞和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之一。

勃律地區本身是崇山峻嶺,物產不值得大唐與吐蕃去爭奪,但它卻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段關鍵道路。勃律若被吐蕃完全控製,則安西四鎮便會暴露在吐蕃的兵鋒之下!

挨揍了,勃律自然要遣使來大唐告急求援。

大唐不得不出麵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如果放任吐蕃亂來的話,下一步就是跟吐蕃去爭奪安西四鎮了。絲綢之路徹底斷絕,對於大唐來說,是一件不可容忍,不能接受的事情!

鑒於已經跟吐蕃保持了多年和平,雙方相安無事。於是李隆基隻是派出使者出使吐蕃,令其罷兵。

但吐蕃國內的政治環境已然改變,也改變了對外政策,由保守轉為進攻,根本就不奉詔,悍然攻破勃律國。

李隆基惱怒至極,隻是鑒於國內形勢,暫且隱忍不發。

值得一提的是,吐蕃雖然國力強盛,但對外政策與對外探索的模式卻非常愚蠢笨拙,經常乾那種拿一百塊錢的成本卻隻有十塊錢收益的事情。

它對於破壞別國利益很在行,但對於最大程度獲取自身利益,則不怎麼上心。經常在無腦打人和無腦被打的狀態中相互切換。

簡單來說,就是吐蕃自身強勁的實力,並沒有很有效的轉化為壯大自身的渠道。其外交政策的運用水平遠不如突厥。

而最近,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侍官孫誨入朝奏事,舉報崔希逸與吐蕃邊將乞力徐媾和,並斬白狗為盟,讓唐國與吐蕃在河西接壤的地區撤去了守捉戍堡,形成了邊境接壤地區非軍事化的局麵。

因此,孫誨向朝廷獻策,可以趁此機會,從河西(涼州)出兵,攻打吐蕃,一雪前恥!

雖然這並不能直接奪回勃律,但卻可以極大牽製吐蕃的軍力,減輕安西四鎮的軍事壓力。

這個事情剛剛被拿到朝堂上討論,然後各路朝臣又吵成了一團。以右相張九齡與左相李林甫的意見為代表,朝臣們也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

張九齡認為現在朝廷支出已經到了很恐怖的地步,尤其是長安地區的官僚及吏員規模,堪稱前無古人!

前兩年的時候(也就是開元二十一年),當時朝廷就在李林甫的主持下,對這方麵做過相關統計:

長安官員數量達到了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他從屬官員更是多達五萬七千四百一十六人。而且因為門蔭及科舉選拔,還有許多有了官員資格,但還沒有授官的人。

這些人加上皇族、官員子弟,以及各式各樣的仆人、供養人等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脫離農業生產且需要供養的群體。

保守估計,起碼二十萬人以上!

現在四年過去了,官員數量隻多不少!

這麼多人,每年都會消耗掉大量的中央財政,消耗大量運往長安的糧草和物資,這些幾乎已經讓中央財政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個時候居然有人提議去打吐蕃,到底是怎麼想的?

錢呢?誰來出?

誰堅持現在要出兵打吐蕃的,先站出來跟老夫對噴五百個回合再說!

而李林甫的意見則更直接:不打吐蕃,大唐通往西域的路就要斷了。這條路斷了,朝廷連胡商的商稅關稅都收不上來,損失何止萬億?

長安城內那些來往西域的商隊啊,西市裡麵琳琅滿目的西域貨物啊,還有與之相關的,數額龐大且損耗極小的稅收啊,全部都要消失不見!

沒人可以承擔這種損失。

反正現在長安的民生情況,朝廷養官養兵的情況就那麼一回事,這麼多年過去也沒出什麼亂子,而且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有什麼改變。

戰爭是不會等著你把一切都準備好再發生的!

與其想著「節流」,還不如在「開源」這一塊想想辦法。

吐蕃邊將乞力徐迷信契約誓言,這不正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時候麼?這時候不出兵,那要等什麼時候?

至於誠實守信什麼的,也是要分情況看待的。吐蕃那樣的化外野人,在我大唐眼裡與牲畜沒有什麼區別。

人跟人之間可以講誠實守信,人跟牲畜之間有什麼道義可講呢?

總結一句話:隻管沖就得了,打贏了什麼都好說。

李林甫的建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廣泛支持,而支持張九齡的人,寥寥無幾,隻有幾個科舉出身的中書省官員而已。

其實想想也明白到底怎麼回事。

因為無論打不打仗,按照張九齡的思路,肯定要大砍京官的編製,同時還要砍薪水砍福利,還有那些隱性的好處也要砍不少。

爹媽不讓孩子吃飽飯,孩子尚且會有怨言,更何況那些在長安已然養尊處優的京官呢?

果然,李隆基聽從了孫誨的建議,派了一個叫趙惠琮的宦官作為監軍,和他一起回了涼州,敦促崔希逸對吐蕃用兵。

一定要出其不意,不得走漏風聲!

至於什麼一日殺三子之類的事情,早就被李隆基拋諸腦後了。戰爭機器即將開啟,朝堂內外也是暗流湧動,信件頻繁往來於河西與長安之間。

戰爭的陰雲,密布在大唐與吐蕃的邊境上,局勢自此又開始緊張了起來,一如十年前。

……

「你不是說,隻要一天就能出去麼?這都三天了,為什麼你還在這裡?」

嚴莊麵帶嘲諷的看著方重勇問道。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生總有意外嘛。

我等的人還沒來,大理寺環境不錯,我就想在這裡多住幾天……」

方重勇訕笑道。

之前他在嚴莊麵前裝逼有多風光,現在被打臉就有多慘。

到底是哪裡不對勁呢?

方重勇總覺得一日殺三子的進展,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要關人也不是一直關大理寺啊!

大理寺是一個對全國各地案件進行復核的機構,但它同時也是一個臨時關押要犯的地方。

臨時,要犯,這兩個都是關鍵詞!

也就是說,很多政治上有問題的官員,他們可能第一站就是去大理寺先住幾天,說不定皇帝回心轉意後,就能直接將他們帶出大理寺,官復原職!

如果判刑了,那麼就會將其從大理寺轉移,該發配的發配,該賜死的賜死。

而且大理寺獄的條件,在唐代監獄裡麵是比較好的,看守也比較嚴密比較規矩,受到外來的乾擾比較少,不會讓某個被關押的戴罪之人,隨隨便便就被獄卒毒死之類的事情發生。

更不會讓犯人在監獄裡病死!

哪一環出了問題?

方重勇陷入沉思,也顧不得自己現在身上也是餿味,看起來沒比嚴莊好多少。

正在這時,監牢的門被打開,穿著黃色宮服的高力士,雙手背在後麵走了進來,若有深意的看著方重勇。

「走吧,聖人有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開掛替身 你錦姐我會的不多 路過的少年 萊頓女王 靈源世界lll神界奇遇 涼薄帝王廢妃難求 替身99次,禁欲傅總對我上癮 絕命皇太子 神使亞歷克斯 雙穿靈異,修魔的我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