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2 / 2)

加入書籤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追書a,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大名鼎鼎的秦皇漢武,在古代可被人們罵慘了,直到近代和現代,許多人才明白秦皇漢武對於一個文明的意義所在。

又如在南宋之前,眾多朝代國家都奉曹魏為正統,到南宋風向一下子變了,紛紛開始極力批判曹魏,認為蜀漢才是正統。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南宋處境和蜀漢像啊,北方全丟了,隻有半壁江山,一個強大而無法挑戰的對手虎踞北方,壓得喘不過氣,如果說曹魏是正統,好像就是說當下金國是正統,所以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又變了。

這種局限性自然也在李星洲身上,他能看得更遠,卻不能保證後人又會如何看呆待,他隻能盡可能做好自己。

所以他最欣賞的歷史觀還是韓非和教員的歷史觀。

戰國天下大亂,百家爭鳴,儒、道、墨影響很大,可他們結束戰亂的理論在實際操作層麵都是想著回到以前。

儒家主張回到禮樂製度的周朝,墨家主張恢復堯舜時期的國家形態,道家乾脆主張回到遙遠的上古部落時代,小國寡民,就能安居樂業。

這是中國人,或者說所有敬重先祖的民族一個對待歷史的大毛病,敬重先祖,崇拜先祖,也喜歡把什麼事都往先祖頭上算,沉溺過去無法自拔。

當下有問題,就怪以前歷史上這裡不好,那裡不對;

或說是哪個先人誤了我,是哪些先人害了國家民族,或是你想想以前,你看看歷史,要是以往如何如何。

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批評過這種思想,古人已經作古,一味想著過去是無用的,事情必須看當下,看前方未來。

所以最終結束戰國亂世的不是儒、道、墨,而是以韓非為代表,一直主張看當下,看未來的法家。

所以李星洲最喜歡一首詞: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月要。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盡數分流人物,看盡江山變革,但最後一句卻是最令他喜歡折服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是啊,歷史已經作古,緬懷感慨就是最好的紀念,而人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總是要看未來才有出路的。

歷史已俱往矣,而後人該還看今朝。

昭德三年,李星洲下令,景國南海艦隊以慕容燕為統帥,以馮成為向導和副帥,向著阿拉伯海進發,趁火打劫也好,和當地友好貿易,互通往來也好,李星洲讓主帥根據自己判斷決定。

鐵木真已經在路上,李星洲也準備趁機打點秋風,最重要的是開闊國家視野,讓百姓和朝臣們知道世界之大,隻有明白世界之大,才會知道不足和進取。

昭德四年,從蒙古草原出發的士兵,從西域蔥嶺回來,帶來前中亞的消息。

鐵木真沒有哲別,確實打得困難許多,但依舊快速打垮了花剌子模。

當朝臣們聽說信使描述,明白花剌子模是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國之後,也對北方蒙古國重視起來,甚至有人請命要北上攻擊蒙古。

昭德五年,景國完全控製交趾和金國移交的土地,隨後李星洲下令,擴大科舉規模,選拔更多人才,同時將《荀子》之學納為正統學說。

隨後,改元隆興,除了遠征軍之外,不再有大的戰爭,許多附屬國都放下心來。

至此,一個龐大,強悍的的帝國再次屹立於世界東方,就如漢唐故事。

李星洲不知道他會給後人留下多少遺產,也不知道史書如何記載,後人如何評價,他隻想在有生之年,盡力維持他開拓的龐大基業,至於子孫後代如何,那便看他們的本事了。

畢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完)

李星洲不會坐視鐵木真的成功,而鐵木真也放心不下,留下哲別率兩萬大軍在陰山北麵防範景國楊文廣軍團。

而李星洲也享著前朝餘威,加之如今景國崛起,仿佛又重回他們先輩所言的中國,所以各方來朝便又繼續了。

到昭德二年東,金國國主上表,想要率土歸附景國。

隨後李星洲下詔天下,告知眾多屬國,也為天下人傳達一個信息,交趾王室之所以那麼慘,是因為他們不服王化,拒絕使用中國文字語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穿書女主蘇炸了 穿書後大佬讓我養他 穿越國漫動畫之天賦係統 煉屍係的崛起 穿書之女配隻想修仙 我成了二周目BOSS 重生八零成為億萬繼承人 重生邁步從頭越 網遊之逍遙仙魔 夫人護好你的小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