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5 章 挑起熱鬧就脫手(2 / 2)

加入書籤

() 多少人心中生出感慨(),如果陛下和晉王生出間隙就好了?()_[((),如果陛下猜忌晉王就好了,如果……如果晉王的身體沒有這麼差,陛下肯定就會忌憚晉王了吧?為什麼晉王偏偏是個病秧子,還是個命硬的病秧子?

晉王李玄霸,真該死啊。

等楚王被「解送」回京後,李玄霸就更閒了。他明明是宰相,但既不上朝也不按時當值。

太上皇和太上皇後都說了,晉王自幼體弱,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他們還能彈劾太上皇和太上皇後不成?

這時候群臣才發現,皇帝頭上有一個半點不能自己拿主意的太上皇也不是好事,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啊!

無論群臣再怎麼膈應,對李玄霸命硬的抱怨再怎麼與日俱增,驚濤駭浪還是一日一日地向前推動,直到狠狠地拍在了岸上,水花四濺。

在太上皇的主持下,繼北周後,大唐再次在此召開儒道佛辯論。

李玄霸雇了文吏實時速記辯論過程,當晚整理成冊,頂多第三日就能印刷出冊,拿到市集上販賣,美其名曰「官方告示」,斂財無數。

朝中有人大罵李玄霸趁機攬財,李玄霸卻轉手把錢投入了湯泉宮的以工代賑建設中。

李世民以「這是為太上皇盡孝」為借口將此事按下。群臣無可奈何。

「孝」字大過天。

皇帝急需向世人展示他有多孝順。涉及被逼禪位的太上皇,沒看魏徵都不敢勸諫?

李玄霸憑借「攬財」這個表象,悄悄推廣了官方報紙,讓百姓知道了有這麼個可以獲得朝堂第一手情報的「告示」可以買。

開了這口子,李玄霸把「印刷販賣告示」這個行為常態化,居然沒有引起朝堂眾人的警覺。

因為是「官府告示」,地方豪強們也沒有爭相效仿,甚至地方官府都不敢跟著做。

「印刷速度還是太慢了。算了,湊合用吧。」李玄霸看著自家工坊竭盡全力也隻能做月報,有點遺憾。

先蹭熱點印刷「佛道」的前世今生,接下來印刷什麼呢?

李玄霸合掌,微笑:「就起底世家族譜吧。大世家子弟不是十分厭惡那些編寫族譜的假世家,總說要編寫大唐新的世家排行榜,去偽存真嗎?這正好符合他們的要求。」

「對了,首先起底大隋的弘農楊氏和大唐的隴西李氏是不是真的吧,哈哈哈哈哈。」

李世民:「阿嚏。」

他揉了揉鼻子,表情頗為生無可戀。

長孫康寧為挑燈乾活的李世民披上衣服:「太累了?」

李世民嘆氣:「是心累。雖然我已經同意阿玄辦那個什麼報紙,也同意他挑起世家爭端……」

李世民頓了頓,失笑:「算了,我已經同意了,就等著看樂子吧。」

長孫康寧哭笑不得。你這樣哪裡像心累?

長孫康寧問道:「把皇室也牽扯進去,真的沒關係嗎?」

李世民冷哼:「有什麼關係?難道隴西李氏就

() 當我們真的是隴西李氏了?他們私下說些什麼,當我不知道?正好,我倒要看看隴西李氏的人敢不敢站出來說我們李唐是假的隴西李氏。」

長孫康寧道:「弘農楊氏肯定會堅稱大隋皇室就是弘農楊氏。」

李世民挑眉:「那當然,弘農楊氏除了大隋皇室,都沒其他位高權重的人了。」

儒佛道的辯論還在繼續。

士子們拿著能買的官方告示激烈地辯論,百姓們都圍在士子身旁聽他們解釋官方告示裡寫的新鮮事。

道教弟子一如既往地罵佛教是外來者居心不良。

佛教弟子一如既往地罵道教弟子隻知道蠱惑人心造反和煉丹毒死皇帝。

大儒們則把兩者拉一起罵。

其中一位出身琅琊王氏的大儒王雲戰鬥力最為彪悍,居然說佛教和道教都隻是麻痹百姓,讓百姓忍耐痛苦的工具,全都不是好東西,連朝臣都忍不住和他對罵起來。

特別是曾經當過道士的禦史大夫魏徵,居然沖過去要揍王大儒,被太上皇以禦前失儀勒令閉門反省。

蕭瑀身為前南梁的皇子,受梁朝風氣影響,禮佛比誰都虔誠,他都隻是咒罵王雲「地獄就是為你這樣的人準備」,誰想到魏徵居然直接捏著拳頭上了。蕭瑀大為震撼。

反佛鬥士傅弈若有所思,低頭看著自己的拳頭,思考自己能揍幾個禿驢。

玄奘看到辯論會的混亂,大為震撼。

他雙手合十。還好貧道是出家人,沒有入朝為官。這大唐的朝堂風氣也太彪悍了?這樣的辯論方式貧道真的接受不了,大家和平一點,隻打嘴仗行不行?

柔弱的小和尚玄奘連連嘆氣。

辯論持續了整整一月,長安城內的百姓看足了熱鬧。「官府公報」,簡稱「官報」也被商人帶到了全國各地,連遠在江南的李靖都看到了官報。

薛道衡因為略感暑熱病倒,李靖正守著他,不讓他勞累。

聽李靖念完了官報,閉目小憩的薛道衡睜開眼:「陛下和晉王居然沒有將官報直接差人夾在公務裡送來,這不符合常理。他們肯定有更大的事要做。」

李靖不語。

薛道衡看向李靖:「你已經猜到他們要做什麼?」

李靖仍舊不語。

薛道衡嗤笑:「真是謹慎。」

他再次閉目小憩。李二郎和李三郎,究竟還要做什麼?

宇文弼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兩個孩子都長大了,連我都看不透了。」他嘆息道。

草原上,長孫晟倒是得到了李玄霸特意差人送去的官報。

李玄霸就像是挑釁似的,問長孫晟能否猜到他接下來要做什麼。

長孫晟笑得咳了幾聲。

「接下來要做什麼?還需要接下來嗎?官報本身就是你的目的。隻是大德啊,天下聰明人那麼多,遲早會猜出你的手段。這手段你能用,其他人也能用。你想用官報操控民意,其他人也能。你不擔心反噬嗎?」

「還是說,你根本不在乎你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縱然你不在乎,二郎應當不是這樣的人。他為什麼會同意??()_[(()」

「哈哈哈哈,居然我也有想不透的事。有趣,真有趣。」

高熲還未到達伊吾城,就在歇息的驛站看到了官報。

他當即想回京,但在給馬套馬鞍的時候,嘆了口氣,停了下來。

「二郎,你為何不阻止呢?」

李世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後來他得出結論,大概是因為他已經聽到了李唐在他死後狀況的緣故。

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他已經聽弟弟嘲笑了很多遍,他當然是不喜的。

而他兒子的事,阿玄居然語焉不詳,隻是說守成還行,具體如何卻不可能說。

阿玄都能對自己肆意談論五代十國,卻不肯細談自己兒子的事,難道兒子執政期間能發生比唐朝滅亡更讓自己氣憤的事?

按照李世民對李玄霸的了解,他肯定了自己的猜測。

總之,自己死後大唐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他很不喜歡。

按部就班也就是個貞觀之治,兒子孫兒曾孫都不盡如人意大唐也有三百年,李世民認為在自己控製得住的前提下,就算做些標新立異的事問題應該也不大。

而且,李世民其實很厭惡自己的未來在別人已經規定好了的道路上行走。

李玄霸已經預見的路,李世民就不想走。

就算大致上朝著一個方向,李世民也想另辟蹊徑。

「阿玄就是知道這一點才會亂來。他知道,我很討厭『命運』。」

李世民想通之後,失笑。

「如果大唐還強盛,誰都不敢,也不能和大唐搶這把利劍。如果這把利劍落在了別人的手中,就是大唐已經快滅亡的時候。所以二哥,你何必擔心?」

「民意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用官報將其約束,將其化為己用,這不正好緩解你對民意的恐懼嗎?」

「握住這把劍,我們也才能脫離這個時代的桎梏,走出和我預言中不同的路。」

佛道中人都知道,當朝堂決定掀起這場辯論時,就已經決定好了要抑製宗教。他們的辯論,隻是在接下來的「浩劫」中,搶奪對方的生存空間。

果不其然,朝廷很快就頒布了詔令,將修建寺廟和出家審核的事歸於官府官吏,民間不可再私建寺廟。

隋朝對寺廟的厚待政策被收回,普通僧人也要納稅服役,隻有被官府授予管理職位的「寺廟管理者」擁有等同官吏的免徭役名額。

濫建的寺廟被毀掉,考核不過的僧道被強製還俗。以後家中有父母需要贍養和幼子需要撫養的人不準出家,私自出家者流放。

房喬拿出了和杜如晦商議了半年的政策,交由朝堂諸公討論。

在反復吵架中,朝堂諸公一條一條地艱難把這些政策敲定。

李玄霸將「利劍」展現給李世民觀賞後,卻辭去了

() 相位,沒有參加接下來的政策製定。

他看過房喬和杜如晦的獻策草稿,不過是將唐朝中晚期對寺廟的抑製政策提前到了貞觀朝,比李淵在武德九年頒布的律令還寬鬆一些。

按照他的性格,父親當初頒布的律令才更合適。但乾活的是朝堂諸公,二哥也不是父親,他們自己決定就好。自己已經開了這個頭,就可以丟開不管了。

兩京附近的寺廟道觀最先被清理,倉儲充裕了不少,能服徭役的百姓也增加了許多。

李玄霸在農閒時節,第一次動用了大型徭役。

他要加固在戰亂中損毀的黃河堤壩,疏通淤堵的黃河支流。

「告訴三姊,找個機會挑起草原部落爭鬥,給我多送點奴隸過來。」

「再送封信給宇文老師,讓他和高麗王商議,若高麗王不希望我攜帶天雷地火前往高麗,就送點刑徒過來幫大唐挖河道。」

「李靖那裡……馮盎不是在嶺南和不服從大唐的酋帥談殿爭鬥嗎?讓他幫馮盎一把。」

李玄霸命人送出信件後,驅車前往魏州。

五十年後,這裡會誕生一位名為薑師度的水利專家。

但此世厲害的學問基本都是家族傳承,李玄霸相信,薑師度剛當官時就能展現出完整的科學治水思想,他一定有家族熏陶。

薑師度能考明經科,他的家族在當地一定財力不淺。

一個有財力、會治水的家族,肯定會優先回饋家鄉,這也能利己。

不出李玄霸所料,他剛到達魏州不久,就探得了魏州有治水本事的那位鄉賢——薑承。

薑師度在歷史中記載很少,李玄霸不知道薑承與薑師度的關係,族人?近親?都無所謂,他隻要確信這個人會治水就行。

魏州就是後世河北魏縣,位於黃河以東,濟水以西,自古水患多發。薑承祖傳的治水本事,就是薑家人代代在與黃河濟水搏鬥中總結而出。

「天下大亂時黃河堤壩多遭遇破壞,若遇大雨必定決堤。本王希望你能助大唐一臂之力,減輕百姓將來的痛苦。」

薑承毫不畏懼地直視李玄霸道:「殿下,如今天下剛定,大興徭役並非好事。」

李玄霸笑道:「大唐會量力而行。至少有本王監督,朝廷撥發的所有錢糧都能進入役夫的口袋裡。」

薑承猶豫了一番,咬緊牙關:「好,草民願意為晉王殿下效犬馬之勞。草民……草民相信『德重恩弘』李三郎,一定不會做害民虐民之事!」

李玄霸眼瞼微顫了一下。

「德重恩弘」啊。

於是在貞觀元年冬季枯水季節,皇帝命晉王趁著枯水期整修黃河堤壩。

群臣勸諫,此時不應大興徭役。黃河堤壩確實很重要,但百姓休養生息更重要。

李世民明白他們的言下之意。

百姓是愚昧的。雖然整修黃河堤壩是為了他們好,但他們仍舊會因為徭役繁重而心生不滿。

但若是天災摧毀了他們的家園,他們隻會自認倒黴。到時朝廷隻需要付出相比整修堤壩而言很少的錢糧,就能獲得他們的感激。

對於整個大唐而言,這樣的休養生息其實更穩妥。

於是帝贊賞群臣勸諫,但帝不聽。!

木蘭竹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聘禮千萬,他是太監怎麼了 鬼滅之刃童磨琴葉同人 重生後甜妻心上撩 無盡覺醒 新世紀福音戰士,在維修部的故事 當我獲得了進化信賴者 快穿:宿主是滅世妖狐 空想:我把哥哥的朋友拿下了 悍婦嬌夫 聽的人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