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人往高處走(1 / 2)

加入書籤

歐陽振華想給祖國留一些種子,因為近些年一些留學的人才不願意回國了,究其原因,是華夏在科研和創新方麵仍然存在一些體製和機製上的問題,科研經費的分配和管理不夠透明。導致很多優秀的研究人員無法得到應有的支持和激勵,科研評價機製偏重於數量而忽視了質量,給高端人才提供的發展平台和機會不足。

再則就是華夏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對高端人才也有些不友好,在華夏的傳統觀念裡,尊師重道影響了一代人,一些人覺得創新和獨立思考是一種叛逆的行為,傳統的教育模式太過於注重應試考試,缺乏自由想象和實踐的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高端人才得不到應有的認可,他們寧願會選擇一個相對開放和自由,充滿活力的環境進行科研。

而且在學術圈,資質和排名問題非常的嚴重,這就促使很多年輕人沒有機會,難以得到足夠的科研經費支持。有些有實力的,可以說妖孽般存在的年輕人,想法已經得到論證,可隻能坐在單位裡等待機會,隻要熬到一定時候,才能夠有話語權。而那些在學術界有名氣,掌握大量資源的專家們,本來應該教授科學知識,卻整天經營盤算,強調人際關係,人情世故,金錢名利,導致大量的科研資金被揮霍,科研成功不盡人意,取得一點點成功就大肆炫耀,以期獲得更多的資金撥款,這樣的科研環境是不健康的。

甚至科研成功已經成為了一些人的政治資本,為了名利,他們已經丟失了專注於學術的心態,他們太過於浮躁了,當他們的科研項目出現難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就會發表論文,東拚西湊的,不管你看懂看不懂,最起碼他們的職稱提升了,獎金也到手了。有時候甚至剽竊後輩們的成果,「貪天之功以為己功」而做到心安理得,當這些造假問題被媒體曝光後,往往造假者不受懲罰,隻有一張可有可無的道歉,讓那些兢兢業業從事科研的學者們寒心。

所以很多華夏的科學家,隻能說一句,科學沒有國界,去往更加自由,發展空間更大的國外,而在國內一無所得的他們,在國外馬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難道還不能夠說明問題嗎?而且國內的機製有時候太不懂得變通了,當一個科學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時候,應該給予她什麼樣的獎勵呢,金錢嗎?華夏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這項發現對於抗擊瘧疾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諾貝爾獎的含金量應該要高於院士稱號,但是在後來屠呦呦卻未能獲得院士稱號。

評委會給出了三個理由,因為屠呦呦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足夠數量的論文。因此,即使作為BBC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與愛因斯坦和居裡夫人並列齊名,屠呦呦依然沒有被選中。

當一個規則變得僵化時,難免會有人利用這些規則為自己謀取榮譽和利益。近年來,這種現象越來越多,盡管大家都知道這是事實,但沒有人公開嘗試打破這種局麵。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反思,也許像留學的那些人所說的那樣,真正想要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在華夏很難紮根生長。甚至連像牛頓這樣的人,見了領導都要遞煙,愛因斯坦也要向領導敬酒,否則就難以專心致力於科研工作。

華夏有句老話,叫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僅僅從譴責這些人不愛國的角度看待,似乎並不能說明問題的根本。套用一句老百姓的話,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背井離鄉出門打工?對於高端人才來說,如果國內就業環境良好,尊重人才,待遇優厚,有相關的科研產業留住這些人,他們還會走嗎?難道它們都是漢奸?真的甘心去建設米國嗎?很顯然,我們隻從譴責這些人不愛國的角度,已經無法解釋我國人才持續流失的關鍵了。如果華夏的科學研究氛圍比較健康,有誰願意拋棄家鄉和父母,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從頭開始呢。難道說所有的華夏人寧願去別的國家,也不願意發展自己的國家嗎,就連我們的仇敵島國,他們的高端人才竟然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來自華夏,這是何等的諷刺,華夏缺的是人才嗎?不是,缺的是一個合理的機製和優良的環境。

就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的母親生病了,他會拋下自己的母親獨自去享樂嗎,那些譴責留洋不回來的國人,捫心自問一下,有幾個是在發展自己的家鄉,不都是擠破頭跑到一線二線城市了嗎?難道你們的家鄉就不讓你們回來了嗎,就視你們為叛徒了嗎?如果有好的機會,作為一個母親,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好一些,一個母親能做到這一點,一個國家當然也考慮到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年少不知落花意 肝就能長生,苟億點十分合理吧 下班回家,撿到一個寶藏女孩 穿越末世之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武魔雙體係 如果有來生請不要放手 雷之呼吸,強化十萬次! 災劫造化之主 帝道狂君:綁定武道融合係統 隱藏在兔子身旁的大尾巴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