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禮成(下)(1 / 2)

加入書籤

初冬,過了申時,原本瓦藍瓦藍的天空,就被西邊的緋紅雲霞,映出另一番瑰麗旖旎來。

今日,穩坐開封城酒樓正店頭把交椅的樊樓,整個一層,都被包下了,不接散客。

樓前的絹紗歡門邊,泥金紅紙上,釅墨書寫著「但令人飽我愁無,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兩句詞,分別來自蘇軾在不同時候寫的兩首《浣溪沙》。

落款處則是「蘇轍喜賀佳侶」。

一旁立著半人高的大號食屜似的竹篋,每層都裝滿了夏秋鮮果新醃漬的蜜餞。

樊樓夥計守著這攤頭,卻不是要賣貨收錢,而是將五顏六色的蜜餞果子,分給聞訊聚來的娃娃們吃。

路過的士庶好奇打聽:「貴店今日,有何好事?」

夥計道:「是一對新人的親迎之儀,客官將酒席辦在吾家。」

「啊?親迎不是將新娘子接去夫家麼,怎地於外頭的酒樓開宴?」

夥計殷殷一笑,嘴皮利索得像快刀切蔥:「客官,京城有幾家的宅院,能比得宰相府邸那般寬敞的?小門小院地擠著,螺螄殼裡做道場,倒不如在這大街上的正店裡宴客。譬如吾家,門麵氣派,菜式又是開封城數一數二。諸位容小的吹個牛皮,待今日這樁連端明殿大學士都來捧場的親迎喜事辦過之後,隻怕要定我樊樓婚宴的客官,須排到東華門去。」

「如果出來吃酒,新娘子也在?成何體統!」

「噫,爺這話說得!就是辦在外頭,新娘子才願意。裡頭簾子隔著呢,還有女儐相陪著,有何不妥?宴席散後,賓客自便,喜車將人接走,還免了尋常親迎之禮中從路上鬧到閨房的喧嘩失態場麵,客官說說,是不是更成體統?」

那個就算對著別人的喜事也吐不出象牙的衛道士,教口齒伶俐的夥計懟了回來,正還要唧唧歪歪,卻聽牛鈴叮當作響。

赴宴的賓客們,來了。

看熱鬧的眾人紛紛瞧去,隻見牛車成隊,從上頭跳下來的男女老少,衣著再是乾淨,仍與封城郭戶們的精致打扮相去甚遠,質地粗陋,染色黯淡,更莫提衣衽袍袖上能有個花樣紋理了。

姚歡雇在開封縣種桑養蝦的流民,當初隻二三十人。孟皇後托付姚歡理財後,姚歡加租了幾十畝桑基蝦塘,又招入不少河北來的流民,如今已有近百人。

流民,不,如今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京郊農人了,他們得知被邀請參加姚娘子的婚禮宴席時,簡直以為王犁刀是在說頑笑話。

此刻,真的站到開封城這座華美氣派如天宮的大酒樓前,再領受了來自周遭城郭戶們的獵奇目光,農人們更是有些畏葸不前。

裡頭張羅迎賓的王犁刀和胭脂夫婦,忙跨出歡門,將眾人帶進去。

農人們待坐下,四下打望,拘謹之意倒褪去不少。

這正店的一樓,三十幾張案桌,大半都是他們的位子。餘下不到十張,圍坐的是娃娃和少年,正嘰喳雀躍著,探身抓桌上的果子蜜餞吃,幾個麵容和氣的婆子,張羅照應著。

蝦農中叫錢大郎的那個領頭人,去尋一個少年問了,原來他們竟是熙河路劉家養在京中慈幼院的邊軍遺孤。

又有靠著東首處,珠簾外,兩張更大的八仙桌案,裝點鋪陳得稍顯精致奢美,應是給年高望重或身份尊貴者所設。

很快,廳中一聲鑼響,贊禮官、蘇軾次子蘇迨,引著蘇頌、蘇轍、蔡熒文沈馥之夫婦、鄭縣丞婦、李師師徐好好等人,自二層雅間下樓。

一眾去坐東首兩張八仙大桌的貴賓裡,還有個年輕人——段正嚴。

大理小王子夏月裡自筠州出發,一半出於拜師、一半出於護衛地,隨著蘇轍來到開封城,且由鴻臚寺向官家披露了身份。大宋與大理從沒紅過臉,趙煦自也叮囑鴻臚寺待以比外邦使者更高的禮遇。

姚歡回京後,拜訪蘇轍時,聞知段正嚴已官宣為留學生,亦欣然邀他來出席婚宴。

吉時到,蘇迨唱禮。

一身紅袍的邵清,與一身綠袍、以扇遮麵的姚歡,自門外的騾車上下來,踏入廳中,向賓客欠身致意後,走到東首,拜家中長輩。

蘇頌蘇老相公,將自己所寫的一頁「致語婚書」交給贊禮官蘇迨朗讀。

「瑞雪將至,欣盼新歲之愈豐;和氣彌天,快覲德星之娶夜。艷神仙於九霄,豈如羨鴛侶於華庭。喜色盈門,笑語滿座。國子監醫科上舍學士,妙手仁心。汴京季蘭淑女,卜鳳之祥。對結衿施,永結百年之好。在座親賓,共賀秦、晉懿戚。」

……

珠簾後,姚歡由李師師和徐好好兩位年輕女眷陪坐著,靜靜地看向簾外的宴席場景。

雖然受限於時代,她不可能真的如後世那樣,與新郎一道,自由而暢然地直麵賓客。

但今日這親迎儀式,已令她十分滿意。

所謂儀式,倘使沒有真情實感,與一場瓦子裡的傀儡戲,又有何異呢?

姚歡上輩子離自己的婚禮曾那樣近,終是以鏡花水月收場。此番來到千年前,得遇良人,她不想自己的婚禮,有形無實。

她誠心希望邀請的,是那些真正予以她關愛、疼惜、指點、輔助的師長親友,或者那些信任她、激勵她打起精神去創造美好事業的農人。

而此刻,她越發感激邵清。

她無法在親迎儀式裡拋頭露麵去做的事,須邵清幫她。

邵清由王犁刀陪著,去給一桌桌的農人們敬酒,向他們的終年辛勞致謝。

其後,邵清又替姚歡宣告,嫁妝與聘禮,一半送到開封縣修個鄉間私塾,請先生去給農人們的學齡小兒啟蒙;另一半,則是給劉錫家的慈幼院,尤其供裡頭的女娃娃們學習識字和手工業技能。

那些邊軍遺留的女娃娃,劉家將她們養過童年,已是大仁大義,不可能包攬她們一輩子的命運。

在這個底層平民女性沒有受教育權的時代,這些女娃又是孤兒,將來嫁了人,夫家善待自是最好,倘使夫家苛待,她們著實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若讓她們從小,就不僅能認字、看得懂賬本契書,而且能學製墨、製筆、製箋、製香、絲織、釀酒,哪怕是學會打個貓窩、做個肥皂,那麼,與惡行惡狀的夫家離婚後,在這手工業極為發達、手工業勞動力需求旺盛的帝國都城,她們至少還能憑手藝得一口飯吃,不至於要麼倉惶再嫁,要麼淪落娼門。

如此想法,全然發自姚歡的肺腑。

光陰流淌間,所歷紛擾世事,令她在這個時空發家自肥的初衷,漸漸淡去了。

即使她還達不到「但令人飽我無愁」的境界,至少,日供一卒、點滴施予,她願意去做。

……

撫順坊深處,邵宅。

歲初,邵清陪伴姚歡南下前,為免街坊閒言碎語,已用戶主身份出麵,將葉柔送嫁去了楊禹家中。

秋來回京,邵清也曾問過姚歡,要不要雇個婢子,姚歡卻道,既然竹林街飯鋪教胭脂和小玥兒打點得十分順手,自己完全可以在宅中做早飯、晚飯。她又給邵清灌輸現代社會的「鍾點工」理念,灑掃庭除、漿洗衣被這些雜事,在坊鄰之中尋個老實好想與的婆子,隔幾日來打理一回、計次給報酬即可,還不影響隱私。

邵清聽姚歡口中「隱私」二字,甚覺新鮮。

今日喜宴終了,由王犁刀駕著騾車送回來,二人將宅門拴上後,姚歡對於重溫現代人隱私安全觀的欣悅自不必說,邵清亦覺得,大婚之日、宅院清淨到隻夫婦二人,當真是一樁如隱士般陶陶然的私享之樂。

此際,邵清的臥室,並無時下洞房那種四處通紅耀目、仿如將一座燒窯搬進屋的裝點風格。

隻榻上衾被換了紅色,桌上一對紅燭、一對用紅絲線綁著的酒杯。

前朝行合巹(jin,第三聲)禮所用的兩半葫蘆,本朝已由酒杯替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暗戀休止符 本宮不想當皇後 武俠諸天大逃亡 人間有高手 失憶之王 楓武天下 我看直播從不打賞啊 創造神之遊戲 藏珠 神醫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