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想撿漏就別猶豫(1 / 2)

加入書籤

當今之世,大同帝國一家獨大,宋夏等國皆匍匐在強同腳下瑟瑟發抖。

大同開啟伐夏之戰,客觀上給了內部矛盾重重急需整頓的新宋政權喘息之機。

可問題是夏國實力更弱,前些年都能被孱弱的宋軍打得節節敗退,更別說對抗彪悍的同軍了。

若是沒有外力乾涉,夏國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大同帝國滅掉。

正所謂唇亡齒寒,宋夏兩國雖有歷史積怨,可若是沒有夏國在側牽製同軍,新宋政權也將快速敗亡。

為了讓夏國拖住同軍更長的時間,新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急令陝地各部兵馬出擊永興軍路。

可惜,張相公為了大宋社稷放得下與夏國的歷史積怨,麾下的軍頭們卻不肯配合。

大同帝國一家獨大,有足夠的實力同時單挑宋、夏兩國。

而秦鳳路宋軍接收了大量被釋放的戰俘後,戰力不僅沒有加強,底層兵卒還被這些吃過同糧的袍澤搞得全沒心思打仗。

前段時間的斥候戰更讓西軍軍頭看清了同軍的可怕戰力,很多人由此生出了異樣心思,以各種借口推脫張相公的軍令。

時間不等人,每多耽擱一天,夏國就多一分滅亡的危險。

為了解救夏國,避免新宋獨抗同軍的局麵出現,張浚隻能匆匆趕往秦州,催促諸將之中最能打也最敢打的知秦州事李彥仙帶頭出兵。

實際上,不用張相公催促,李彥仙早就「出兵」了。

大散關之戰後,重傷的秦明被移送後方接受養傷,遼東怨軍出身的劉舜仁接替秦明駐防鳳翔府。

彼時,秦州宋軍挾大散關之勝,士氣正盛,頻頻越境騷擾。

劉舜仁並沒有盲目反擊,而是以三處互為犄角的營寨阻敵於大散關以西,任宋軍如何囂張,也絕不越境追擊。

悶頭整訓兵馬整整半年之後,其人才展開對秦州宋軍的反擊行動。

劉舜仁的反擊戰術並不復雜,就是立堅寨打呆仗,步步推進,逐步擴大本部的實際控製範圍和斥候活動半徑,絕不給宋軍可趁之機。

為了徹底打滅宋軍因上次大勝建立的士氣,牛皋在戰前特意抽調各部精銳加強了劉舜仁部斥候營,使得秦州的斥候戰遠較其他各處更為激烈。

同宋兩軍都有傲氣,互不服輸,一開始就打出了真火。

為了壓服對方,同宋兩軍不斷增加斥候的規模,使得沖突烈度不斷升級。

最終,爆發了雙方總兵力超過千人的伏擊戰。

持續而激烈的斥候戰讓同軍付出了近六百精銳的傷亡,宋軍的傷亡至少兩倍於此。

從同軍調整戰略開始,這個結果就已經注定了。

李彥仙終究隻是自封的「彥仙」,而不是真正的「兵仙」。

就算兵仙在世,在相對狹小的固定戰場之內,麵對裝備、技戰術、軍紀和士氣等要素全麵占優的敵人,也隻能接受打不贏的無奈現實。

其實,劉舜仁的部署根本談不上滴水不漏,至少李彥仙就能找出其中的破綻。

真正讓宋軍難受的,恰是大同的基層掌控力和組織動員力。

僅僅過去半年時間,陝西巡撫使司就基本消化了治下各州府。

鳳翔府百姓再見到入境襲擾的宋軍,就比涇原路百姓見到了夏人還要更「積極」——積極拿起武器防守村寨,並向同軍通風報信。

宋軍隻要深入同境,就是舉目皆敵的局麵。

莫說同強宋弱,就算兩軍實力相近,可在行動單向透明的情況下,也是無計可施。

沒法出奇兵致勝,硬碰硬宋軍更打不贏,可一旦放棄了本方的軍事控製線,同軍就步步緊逼。

更可惡的是隨軍事控製線穩步推進的,還有大同的共建會基層組織。

通常,隻要同宋雙方斥候拉鋸超過半個月,該區域內的百姓就不知不覺間投向同軍一方,主動為後者提供各種情報,而對宋軍卻各種誤導。

同軍這種以月為時間長度單位,僅在一州數縣的狹小區域內的軍事和民政擴張節奏很穩,卻讓宋軍毫無辦法。

這輪持續了近三個月的斥候戰結果,便是曾經「斬同軍數萬」士氣極高的秦州宋軍也被同軍穩定卻有效的攻勢徹底打慫了。

李彥仙被逼無奈,隻能執行清野政策,強行將董城鎮東的百姓全部遷到成紀縣以西,人為製造出了近三百裡的無人區。

如此,宋軍才算勉強擋住了同軍的戰術擠壓。

但也因此失去了大片控製區,本方更沒法主動出擊了。

即便狂傲如李彥仙,也不得不承認同宋兩軍實力差距之大,已經無法靠將帥的個人能力來彌補了。

因而,麵對張相公苦口相勸,李彥仙難得沒有開口就噴人。

其人坦率承認同軍之強,遠超宋軍想象,自己都被同軍打怕,整個秦鳳路更沒人敢主動出擊。

當前唯一的辦法不是攻擊同軍,而是抓緊時間修築防禦工事,並整頓兵馬,以應對同軍滅夏之後的新一輪攻勢。

其實,李彥仙自己都不看好這個龜縮戰略。

隻因兩軍的差距實在太大了,若是能給其人多兩年的時間專心練出一支人馬過萬的強兵,或許能夠擋住鳳翔府同軍的進攻。

問題是以大同恐怖的民政掌控和軍事滲透手段,等兩年之後,秦鳳路還能姓宋麼?

至於救援夏國的問題。

李彥仙建議張浚換個思維角度,反正夏國救不了,還不如趁其國滅之際,出兵收回西安州和懷德軍等地。

甚至,西軍還能更進一步主動夾擊夏人。

操作得當的話,應該能取得更多戰略要點。

大同正乾皇帝攻夏之前,專門發布《伐夏檄文》,號召天下豪傑共同出兵伐夏。

想來,以正乾皇帝的霸氣,肯定會說到做到,絕不會在夏國滅掉之前攻擊滅夏有功的宋軍。

在李彥仙嘴中,聯夏攻同變成了聯同攻夏,張浚終於明白自己之前還是太年輕太沖動,也小看了秦鳳路麵臨不利局麵。

其人沒有再逼李彥仙出兵攻擊同軍,可也沒有接受其人短視至極的攻夏建議。

張相公當日便離開了秦州,趕往熙州,尋資歷最淺而對朝廷相對忠誠的知熙州事劉錡問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我有皇後光環 美國大富翁 董鏘鏘留德記 明日傳奇 從史前開始打卡 鬥羅之生死主宰 快穿之我成為黑戶之後 透視神醫兵王 羅曼理論帝之歪著上巔峰 大宋超級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