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戲曲綜藝的籌備(1 / 2)

加入書籤

韓舟道:「話糙理不糙。是這麼個道理。」

巴熱道:「就會貧嘴。」

韓舟道:「我又仔細想了想,光是京劇綜藝,恐怕受眾還是太窄。如果能辦一個綜合國內各類地方戲曲的綜藝,效果會更好。」

巴熱道:「是這樣的。京劇是國粹,除此之外,嶺南有粵劇,安徽有黃梅,西北有秦腔,中原有豫劇,蘇昆有昆曲,還有晉劇、越劇、評劇、淮劇、河北梆子、川劇、呂劇、花鼓戲等等。」

韓舟道:「是的,這些戲曲雖與京劇不同,但都屬於中國傳統戲劇,是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比如我家那邊,老一輩人都喜歡聽黃梅戲。還有地方劇種,廬劇,就更小眾了。」

黃梅戲,雖然是地方戲劇,但也算家喻戶曉了。

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是《天仙配》裡的經典唱段。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紅花好哇~好新鮮哪啊」,是《女駙馬》中的經典唱段。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二度梅花獎得主(梅花獎是我國梨園行的最高獎)韓再芬女士,唱這一段唱的尤其好,嗶站有視頻,是一個電影形式的黃梅戲表演。讀者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下,看一看聽一聽。。

但就算是黃梅戲這樣家喻戶曉的地方大戲,近年來也逐漸沒落了。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zf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黃梅尚且如此,廬劇等地方小劇種,境況就更加淒慘了。

廬劇在20世紀50~80年代非常紅火,但80年代後期,由於人才、市場、機製、投入等諸多原因,全省的專業廬劇團銳減,到2015年為止,僅存十餘家,情勢不容樂觀。

但另一方麵,民間廬劇職業劇團的私營班社發展紅火,活躍在流行區的有兩百多個。

其中很多是依靠新興自媒體短視頻平台火的。

事實上,很多地方戲劇、地方文藝,都以這種形式,在不依靠zf扶持的情況下,煥發了第二春。

主要是在快手這樣的下沉短視頻平台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打卡十年靈氣復蘇終於開啟了 隨身帶著暗黑世界 做夢就會變強 我有顆七竅玲瓏心 飛針神醫 數碼獸之我是帝厲魔 愛神大人您醒了 大人請你凶一點 重生真有趣 一劍誅心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