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朕得有自己的親信勢力(2 / 2)

加入書籤

這也是孫承宗和徐光啟所建議的一種。

可見孫承宗和徐光啟也知道加征商稅的利弊,所以沒有直接建言朱由校讓朝廷加征商稅。

當然,至於孫承宗和徐光啟是不是因為自己也是權貴士紳的一員,而不希望朝廷加征商稅,隻接受讓朝廷和自己家族都跟著賺錢的方式,朱由校就不知道了。

本來朱由校沒打算讓孫承宗和徐光啟這些文官替自己搞官辦商業,而是直接讓太監和宗室勛貴來搞。

不過,朱由校細想後也不得不承認,如果要搞官辦商業,他還真隻能讓徐光啟和孫承宗這些文官來做。

因為太監們從小在內廷長大,哪裡懂什麼產業經營,即便有所涉及也是當別人保護傘然後參與分紅或者請職業經理人給自己經營。

宗室勛貴們也一樣,大明的宗室勛貴因為有鐵飯碗差不多也養廢了。

而孫承宗和徐光啟這些文官就不一樣,他們有以宗族師生等關係為紐帶的人脈基礎,可以招攬到善於經商的人才和組織招募到各種工匠,在江南沿海這些商業發動的地區也有自己的田地,而且自身智力和能力是經過各種考核篩選出來的。

所以,朱由校想要搞好官辦商業隻能靠發動一些開明忠誠的文官來做。

這和歷史上洋務運動基本上都是漢族士大夫完成的一樣。

朱由校承認他不得不依靠一部分文官來和其他利益集團爭奪利益。

所以,朱由校在采納了孫承宗搞官辦商業開辟財源的建言後就還是讓他來辦這事。

本來朱由校更加屬意江南富商出身的徐光啟,但因為徐光啟有更重要的任務,他就隻能讓主動提出這個建言的孫承宗來。

另外,朱由校也通過讓魏忠賢加強東廠的力量而通過東廠調查到孫承宗家是種棉花和賣棉花的大戶,所以,他便乾脆直接讓孫承宗去開辦大明第一個官營棉紗廠。

當然,朱由校要想要孫承宗和徐光啟的人力資源和土地又想要讓人家為自己忠心辦事的話,自然不能直接抄其家,沒收其家產。

所以,朱由校就想了個賜少部分官營產業股份給徐光啟和孫承宗的辦法。

讓徐光啟和孫承宗把自家的田地作為股本參與進來,這也算是革新大明社會的經商模式。

同時,這也是朱由校把徐光啟和孫承宗各自背後的家族和大明皇室綁在一起的陽謀。

朱由校知道單靠他自己這個皇帝是不可能和整個既得利益集團鬥爭的,也不可能把大明改造成功。

甚至說不定還沒改革完成就鬧得天下皆反甚至死都不知道死的。

所以,在朱由校看來,他得需要拉攏一幫人有跟自己一起改革大明的動力。

另外,朱由校不得不承認,清朝的皇帝之所以比明朝的皇帝更舒服,想下江南就下江南,想建行宮就建行,對士紳們想殺就殺,甚至還能直接來個官紳一體納糧,就是因為清朝的皇帝是異族皇帝,他們背後有個滿洲軍事貴族集團因為自己要剝削所有漢人的利益與皇帝一致,所以就無條件支持皇帝,使得清朝的皇帝可以肆無忌憚地殺漢族官紳,而漢族官紳也就拿這些清朝皇帝完全沒有辦法。

可朱由校不是異族皇帝,自然沒有什麼絕對支持自己卻又和大多數人族別不一樣的勢力集團為基本盤,所以就沒法像清朝皇帝一樣那麼有權。

所以,朱由校決心自己組織一個對自己絕對忠誠的親信集團,用利益捆綁和強化思想的方式,利益捆綁是基礎,畢竟人的本性的就是趨利避害,思想是理論手段,畢竟要保證忠於自己的人都是品性與能力絕對優秀的人。

而孫承宗和徐光啟就是朱由校要拉攏捆綁的一類人。

所以,朱由校主動賜給這兩人家族富貴。

朱由校希望有一天他也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帝黨集團製衡其他勢力集團,並維護他的權力。

那樣他這個皇帝也能想下江南就下江南,想去承德避暑就去承德避暑,或者去塞外打打獵也沒誰敢阻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開局獲得永恆不死體 我真不想簽到了 快穿夜深請入眠 貝姐有毒 棄少歸來林君河楚默心 開局簽到聖人果位 從玉藻前開始東京除妖 凰者歸來逆天全係靈師 深夜小書屋 開局簽到至尊麵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