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在大明搞基建(1 / 2)

加入書籤

盡管鄭三俊心裡很不滿方從哲、汪應蛟、畢自嚴三人,但他現在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三人將搞基建工程以惠民生的戶部題本寫了出來。

「誰讓掌權的不是自己東林黨呢,沒辦法。」

鄭三俊在心裡感嘆了一句。

而在方從哲進宮後,內閣次輔韓爌在看見方從哲路過內閣時,也有鄭三俊同樣的感受。

因為他現在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方從哲拿著戶部題本直接乘轎去了乾清宮。

韓爌覺得自己這個內閣次輔徹底就隻成了個擺設。

「陛下!這是戶部關於可撥多少錢糧用於增建工程的題本,請聖上禦覽。」

方從哲來到政事堂後就將戶部題本遞給了朱由校。

朱由校展開看了後道:「可以拿出庫銀五百餘萬兩,糧食七百餘萬石,這倒是可以做件不小的工程,立即擬旨,著畢自嚴兼任工部右侍郎兼順天巡撫,立即會同工部議定興建什麼工程來讓這些流民安居樂業。」

「臣遵旨!」

方從哲回了一句。

而朱由校接下來則繼續問道:「現在京師流民大概有多少?今年餓死者多否?」

「回陛下,已不下三十萬之數,目前餓死者遠少於去年,因今年漕運雖短暫中斷,但因王在晉籌糧及時,所以也沒有餓死到人,再加上接下來漕糧恢復、且陸續有不少催繳後的糧食進京,所以養活了不少京師流民,而且因為進入冬季後運河結冰,許多糧食隻能轉陸運,需要人力更多,所以,沿途就又增加了不少流民來京師,而這些新增流民和京師流民皆靠著運這催繳後的糧食進京而暫且續著命,不過,眼下運糧已基本結束,這些流民接下來不得不繼續忍飢挨餓,就看能不能餓到明年運河通航。」

方從哲回道。

「這麼說來,也就是說眼下京師有閒置的流民達三十多萬?正好用來做工程!」

朱由校點了點頭,他不得不承認大明的漕運還真是一條經濟大動脈,光是靠這漕運吃飯的流民都有這麼多人。

而當初江南士紳斷漕糧斷的不僅僅是軍糧,斷的也是數十萬流民的生計。

好在自己這個皇帝及時用西廠阻止了江南士紳斷漕糧的野心,從而避免了無數流民餓死。

接下來,工部便進行了部議。

因為這次大明朝廷搞基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用盈餘的國庫錢糧養活京師流民,而京師流民大多聚集在通州與天津一帶,靠漕運為生,所以,工部部議後上本建言疏浚漕運,重修天津三衛衛城與通州城,以及沿途官道。

朱由校則在看了工部的建言後,直接吩咐道:「這還不夠,得把這些流民安置下來,重新編戶,使其成為京師新民戶,要使其安居樂業,不能隻是讓其不餓死有個草棚可以睡就夠了,得讓這些流民在這裡安家落戶,查清家世,不再成為流民,其子孫可以讀書,可以出仕,也能有走向富足的機會,而能夠有再次向朝廷繳納賦稅的機會。」

「陛下說的是,臣等也想過對流民重新編戶,但京師已無閒田可分,而編入天津、通州等城中落戶,又擔心有奸細混入城中,故實在是難以編戶齊民。」

方從哲回道。

「據朕所知,天津衛一帶多鹽鹼地,導致拋荒嚴重,立即下旨,天津三衛改設為天津州,為直隸州,而所有京師流民編戶為天津州民戶,並選一鹽鹼地重建新城,作為朕賜給流民們的安置之地,將流民全部安置到這裡,城名就叫做天津城,與天津三衛衛城並為天津州四城。」

朱由校說了起來,又道:「原天津同知廳保留,依舊管天津三衛之事,事權不變,天津城再設一通判,管天津城,再設一天津州直隸州知州,為從四品,統籌管理天津四城。」

「遵旨!」

方從哲回了一句。

接著,朱由校又在回乾清宮後傳來了劉若愚,且吩咐道:「尚工監這邊,也派個可靠的人去天津城開設木料、鐵料等加工廠,一些技術要求不高但需要很多人力參與的零件製造就從京城遷移到這些地方去,雇傭安居後的流民加工內廷需要的木製與鐵製乃至竹製零件,以增大規模,然後再將這些零件運回京城組裝,但要注意,核心部件還是得在內廷自己的作坊製造,普通部件讓流民製作時,也得分開辦廠,讓不同流民製造不同部件,以避免他們串聯,泄露我內廷之機。」

朱由校有意在北方大搞製造業。而這隻是個開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開局獲得永恆不死體 我真不想簽到了 快穿夜深請入眠 貝姐有毒 棄少歸來林君河楚默心 開局簽到聖人果位 從玉藻前開始東京除妖 凰者歸來逆天全係靈師 深夜小書屋 開局簽到至尊麵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