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軍(1 / 2)

加入書籤

次日, 漢王上書, 自請就藩。

朝廷一片嘩然,作為一個京城資深釘子戶,早在十年前就應該去藩地的, 一直拖到現在才肯鬆口。

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漢王要是不就藩, 那麼天策衛演習火炮炸膛、皇太孫受傷事件他就是首要嫌疑人。

隻有漢王就藩, 用實際行動表示自己並沒有奪儲之心,這事才能了結。

其實這也是永樂帝最希望看到的結局, 作為一個父親, 他不想看到兒子們互相殘殺, 禍害孫輩。

從奪位的靖難之役裡殺出一條血路的永樂帝並不相。他隻想看到他想看到的結果。

君臣多年, 紀綱對君心的揣摩還是十分準確的。

漢王上書之後,紀綱也「恰好」拿出了調查結果:是意外,火/藥廠的技師們一致表示,新式火炮並不能完全解決炸膛事故,要看運氣。

如此一來,漢王就是無辜的了。

永樂帝當即解開禁止令, 放漢王出來。漢王出來後, 先進宮見父皇, 痛哭自己一時起了炫耀之心, 請了皇太孫去閱兵, 卻不料發生了事故, 無論如何, 此事皆因他而起, 請父皇責罰。

一旁朱瞻基表示他一開始就相信二皇叔是清白的,還忍住胳膊的傷痛,跪地求皇爺爺莫要責罰皇叔。

每次北伐永樂帝都帶著朱瞻基,爺孫相處時間長,朱瞻基很早就懂事了,身為國儲,當以大局為重,擱下小怨——這是皇爺爺想要看到的場麵。

待開了春,冰雪融化,江麵可以行船,漢王一家子就往青州出發了——除了世子朱瞻壑。

永樂帝不出意外的以朱瞻壑的傷需要靜養為由,留下了二孫子在京城。

漢王當然舍不得。紀綱寬慰他,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有他這個錦衣衛指揮使在,定會好好照看朱瞻壑。

漢王為了將來皇圖霸業,隻得將朱瞻壑留下,還違心的叮囑兒子:「……你好好替我孝順皇上,莫要淘氣。好好向皇太孫學習,你要能學得他的一半——」

「我就心滿意足了。」朱瞻壑打斷父親的話頭,很有孝心的幫助父親把剩下半句說完,「父王,我又不是七八歲的孩子,我知道該怎麼做。」

朱瞻壑早就盼著父親就藩了,隻要父親本本分分當一個親王,他們漢王府的日子就不會差。都是老朱家的子孫,何必爭得你我我活,何況太子和皇太孫都精明能乾,並不是所有的皇太孫都是朱允炆這種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敗家子啊餵!

看著少年不知愁的兒子,漢王不曉得該高興還是愁人,「每個月兩封家書不能斷,別以為在京城就

沒有人管束你了。」

朱瞻壑拍拍月匈脯,「三封,十天一封可以了吧?父王和母親也要保重身體,不要總是擔心兒子。」

朱瞻壑熱情歡送,漢王依依不舍,他回頭看著巍峨的皇宮,心想總有一天我會打回來的,以主人的身份踏入皇宮,就像那天我和父親攻入京城一樣。

父皇的皇位一半都是我打下來的,憑什麼我辛苦栽樹,別人躺著就能摘桃,我不服。

漢王走後,朱瞻基胳膊的傷愈合拆線,永樂帝意識到皇太孫的軟實力(頭腦)足夠,但是硬實力太弱,依然需要依附於東宮,於是有心培養大孫子的硬實力。

還有什麼比拳頭更硬的實力呢?

在四月射柳儀式,朱瞻基例行三發全中的後,永樂帝順水推舟,設置了前所未有的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

永樂帝下旨,「選取民間壯勇子弟」,「有年歲相應、精壯有氣力、快走路這等,著他來選。」組成兩萬八千名幼軍,直接交由皇太孫訓練指揮,以培養皇太孫的軍事能力,以及大明未來軍官對皇太孫的忠誠。

所謂幼軍,並非是指未成年士兵,而是毫無戰鬥經驗、但是年輕力壯的男子,都已經成年,年齡在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就可以參與幼軍選拔。

幼軍從民間選出、並非出自世襲軍戶,更沒有地位高的勛貴。就是普通農民和市井出身的男子,不像勛貴和軍戶那樣本身有各種大小利益團體。

大明軍隊大多從軍戶裡抽調,世世代代都是職業軍人,但幼軍完全不一樣,隻是從底層百姓裡挑選出來的、和任何勢力都不沾,完完全全的白紙一張。

而且,幼軍即使參軍,也不是軍籍,並沒有改變原來的籍貫,他們的子孫後代不會吃軍隊這碗飯,不是職業軍人,避免了軍隊裡別有用心之人以前途引誘幼軍歸附。

隻有這樣,幼軍才會對沒有任何勢力的皇太孫保持忠誠,因而他們所依仗的隻有皇太孫一人,參軍就是打一份工,守護皇太孫是他們唯一的責任。

大明衛所,一般為五千六百人。現在皇太孫手裡的府軍前衛親軍有兩萬八千人,一共二十五個千戶所,一下子膨脹了近五倍!

更要命的是,府軍前衛除了保護皇太孫,還有一個職能是守護大內,在皇宮巡邏,隨身配刀劍等武器。

永樂帝這項決定自然又又引起軒然大波。剛剛從詔獄裡出來,官復原職的東宮屬官楊士奇等人就明言反對:

「皇上,東宮太子都尚無如此特殊的扈從,皇太孫獨自掌控兩萬八千隨駕軍伍,進入大內,此乃淩駕於太子之上!於國,東宮高於皇太孫宮,於家,東宮太子是父,皇太孫是子,兒子豈能高於父親?此時於理不和,還有礙孝道,請皇上三思啊!」

東宮屬臣這些人簡直對東宮太子死心塌地,吃了好幾年牢飯,眼睜睜看著好些同僚病死獄中,剛剛出獄,沒過幾天好日子,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又為了太子和永樂帝硬扛。

關鍵是,他們說的有道理,龐大的幼軍府軍前衛無論政治還是孝道都不合理。

但是,永樂帝是不亞於高祖皇帝的一代雄主,他不是個講道理的人。

永樂帝說道:「如今大明要遷都北京,兩個京城的防務都急缺兵源,總不能從守護北方的軍隊那裡抽調吧?萬一邊關出事,誰來負責?何況幼軍不是軍籍,地位低下,就是一群淘氣的孩子,交由皇太孫訓練,守衛大內。孫子守護父親和祖父有什麼不對?這明明大孝啊。朕意已決,莫要再提。」

真是龍眼看人低,幼軍不幼,個個都是身前體壯的年輕人,那裡是「孩子」了?

永樂帝鐵了心指鹿為馬,還問禦座旁邊眼觀鼻、鼻觀心的太子,「你以為何?」

太子能說不同意嗎?太子從來沒有反對過永樂帝任何一項決定,除非他不想乾了。

瘸子太子在兩個太監的攙扶下艱難站起來回話:「兒子並無異議,兒子很期待皇太孫將幼軍操練成材,他今年十五歲了,正是歷練的時候。」

連太子都點頭了,東宮屬臣們誰敢再反對?這不明擺著搞內訌,表明東宮不團結嘛,於是皇太孫組建兩萬八千府前親衛幼軍之事成了定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一網打盡 夫人少了個馬甲 仙古武神 不滅聖影 都市之青帝歸來 仙尊歸來 大佬在地窟 鵲橋下仙 掌上春 第一寵婚:墨少的心肝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