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0章 爭一哥(1 / 2)

加入書籤

漢末三國,烽火連天,幽州在公孫瓚管轄之下開啟了亂世爭霸模式。論地盤,幽州含北京地區,河北北部,遼寧南部,朝鮮西北部。

公孫瓚曾對袁紹放話:「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四世三公」怎麼了,冀州在你手裡又怎麼了,你能把老子怎麼樣?

那個時候的公孫瓚是有底氣的,能夠每天嚇唬嚇唬袁紹,傲視一下周邊,順帶警告一下少數民族鮮卑和烏丸。

令他不服氣的是幽州一哥是劉虞,不管公孫瓚怎麼努力,還是個老二。

公孫瓚的思維模式是:幽州一哥應該是我!這樣想也沒錯,就連「反董聯盟」這麼個小破民間組織,袁紹和曹操也想在盟主的位子旁矯情一下。

但是話又說回來,當一哥,公孫瓚你憑什麼?!

公孫瓚覺得,論血統,俺也不差。

東漢是個講背景,講家世的氛圍,凡事要論資排輩。公孫瓚的老師是幽州大儒盧植,往來無白丁,學生要有錢有名望。

橫向比較一下,盧植的學生有蜀漢昭烈劉皇叔,大將軍何進門下八校尉、北方一哥入選熱門袁紹和曹操。公孫瓚和他們是不是同一屆先不管,至少都是同一層次的,否則也進不去盧植的師門,連填表格麵試的資格都拿不到。

這裡還要強調一下公孫瓚的姓氏「公孫」,規格相當高,高過漢室老劉家族。公孫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始祖是黃帝軒轅,後來改姓姬,不過到了春秋時期又續上了。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周製嫡長子繼承原則,繼位的是太子,其他兒子都稱呼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

反正東漢末年的這位公孫瓚血統特高特貴,其家世二千石,妥妥的封疆大吏俸祿。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現在是劉家的天下,幽州一哥讓皇親劉虞來當沒毛病。關於血統,可參考劉備皇叔,身份在那裡擺著,就算帶著兩個兄弟四處找地盤求收留,可還是漢室法定繼承人備選。

姓氏上輸了一道,公孫瓚的身份還是個庶出。「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公孫瓚的仕途隻能從低級職員開始。想出人頭地,要麼捐前程,要麼掙軍功。

公孫瓚一直努力攢資本,可是努力的又不是你一個,大家都沒閒著,就連人煙較少的西涼馬騰也想往內地發展。

公孫瓚因為庶出的關係,從小在豪門大家庭受盡白眼,所以在用人方麵跑偏。

「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窮苦之地。」這孩子像個心理扭曲的逆子,專跟世家名士對著乾,誰豪門收拾誰,誰草根提拔誰,愛誰誰!

橫向比較一下,曹操也不喜歡士族,因為他們擋路。當然,士族也看不起曹操,嫌他土鱉。曹操殺過名士邊讓、孔融,讓社會言論噤聲。孫權父子也收拾士族,本地「顧,陸,朱,張」四大家族被壓得抬不起頭,一路跌停。

喜歡草根也沒錯,老祖宗劉邦就是個混子,喜歡販夫走卒。樊噲就是個殺豬的,夏侯嬰養馬,灌嬰賣布,可他們都是開國功臣。英雄不論出處麼!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曹操殺名士,卻也用荀令君、清河崔氏,劉邦善待張良,孫權重用陸遜。公孫瓚呢,一竿子掃過去,團滅!

東漢社會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的勢力強大,滲入社會的每個角落。漢末諸侯的形成和發展,大部分都是依靠這兩種力量來維係,荊州的劉表、中原的袁紹都是如此。公孫瓚看不透這一點,自毀根基。

更絕的是,公孫瓚喜歡打土豪,「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之富貴,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歷史評價公孫瓚用的人「類多庸兒」,其中三個受重用的人是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還拜了把子。

公孫瓚用這類人打天下本身就是危險舉動,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評述:「(良家子)非醫巫、商賈、百工也。」在漢代社會環境下,這三人連「良家子」都算不上,可見其社會地位低下。

有地位的得罪慘了,手裡的人沒號召力,公孫瓚拿什麼爭一哥。

「胡夷難禦,當因不賓而討之,」公孫瓚主張窮追猛打,以武解決。

「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這話也沒錯。

橫向比較一下,和親政策那麼多年,大匈奴照樣燒殺搶劫。還是漢武帝的策略好使,一通暴打完事。

公孫瓚喜歡身騎白馬、手持長矛帶頭沖向少數民族,弄得邊境少數民族確實怕了他。「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少數民族騎兵也不是泥捏的,一樣會拚死反抗,兔子急了亂咬人,狗急了咬得更凶。大漢的政策還是打完了坐下來喝茶談話,這樣才能相安無事。幽州一哥劉虞的安撫政策就很管用,烏桓丘力居等外族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

公孫瓚偏偏唱反調,把少數民族的使者殺了,連劉虞送的禮物都搶了。

在漢末的亂世來臨之際,能玩命是個優點,但是如果隻是能玩命,那一樣是沒有出路的。

獵鹿嘛,就得逐,可是也得動動腦子,一通瞎跑猛射也是不行的。公孫瓚想當老大,就不能隻有獵戶的思維。

公孫瓚從盧植文化學院一畢業,就跟劉備幾位同學參加了「打董卓,分田地」。曹操和孫堅是真心去打董卓的,公孫瓚卻動起了歪腦子,連十幾路諸侯一塊兒打,一路吊打,除了幽州大部分地區,公孫瓚還占領了冀州、青州各一部,自己派駐刺史。

橫向比較一下,劉備三兄弟閒得玩兒錯大地還山呼「主公」,相當滴有理想;曹操還是袁紹的小弟,天天琢磨著出去單乾,後來當了北方一哥還想著征伐烏桓,拾掇南匈奴呢;袁紹尋思推舉劉虞當代理皇帝(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想玩兒個挾天子的把戲。

天下就是打出來的,公孫瓚的吊打策略是沒錯的,誰讓周邊諸侯都是慫包呢。

打仗嘛,有攻免不了有守,能攻會守方成大器。公孫瓚逐鹿中原不順,歇了,「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這個也沒錯,公孫瓚築高樓、屯萬穀,確實害得袁紹折騰好幾年。

橫向比較一下,經驗豐富的老乾部董卓也曾在郿塢築堡,高厚七丈,與長安城相埒,「廣聚珍寶,積穀為三十年儲。」關東諸侯能怎樣?要不是呂布反水,誰能拿他有轍。多少年後,朱元璋拉出橫幅「廣積糧、緩稱王」,大概遵從了老前輩公孫瓚的「諸營樓千裡,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的防禦政策。

但是呢,這話得兩說。朱元璋廣納賢才,坐擁富庶之地,成長壯大,以江南為根基,終成大業。董卓守著劉協小朋友和朝廷重兵,外有函穀關、隴蜀的沃野千裡,南巴蜀的富庶,北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又有渭水通運京師,可順流而下。

公孫瓚呢,縮在幽州啥也不乾,周邊防線一個接一個被攻破居然也不救,自私自利寒了軍心。

公孫瓚身為幽州地方長官,有影響力的子民是豪強士族,勇敢善戰的鄰居是少數民族,然而都轉而成了他的敵人,加入對手的戰壕。

更要命的是,在和袁紹爭奪北方一哥之際,先把自己的一哥劉虞給殺了。劉虞的部下一怒之下組了個團,專打吃裡扒外的公孫瓚。

爭霸幽州一哥本身就是一場豪賭,公孫瓚手握一手靚牌,卻打得連老婆孩子都輸了,「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盡。」

英雄末路,或許自我燃燒才是帶著尊嚴離開的方式!

當年一部《神探狄仁傑》橫空出世,時至今日依然還有不少人會刷這部劇。

作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行為讓很多的野心家開始上行下效,外加上武則天的繼位過程並不是那麼的名正言順。

因此在《神探狄仁傑》之中有不少的李姓子孫就想著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可是他們的力量經過武則天的打擊已經嚴重削弱了,為了推翻武則天隻有借助外部的力量,這外部力量就是突厥。

也正是此,這部劇之中反叛武則天的勢力大多都集中在幽州、崇州、涼州等地,這些地方都有什麼特點呢?靠近突厥、契丹等番邦勢力。

從《神探狄仁傑》之中再衍生到真實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幽州這地方始終不太平:

從新漢之交的彭寵開始,到三國時代的公孫瓚,從安祿山起兵反唐,到劉仁恭割據幽州,再到明朝的燕王朱棣,我們會發現幽州這塊地方非常的不太平,很多時候幽州都是叛軍的大本營,直到朱棣登基,幽州才算太平下來。

提及四川,我們常常會將其稱之為「天府之國」,這裡土地肥沃,物資豐盛,也正是因為如此割據四川的軍閥很多都不思進取,而除了四川之外,當時的幽州地理位置也很好。

幽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部,是古代九州之一,當年漢武帝為了方便中央集權的統治,將天下分為十三州,而第一個設置的州刺史就是幽州刺史。

觀看中國地圖,我們會發現幽州的地形也很好,幽州以北是燕山山脈,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中原王朝以此為依托鑄造了長城,也因此宋朝時期心心念念的幽雲十六州就在於此,失去了這一道天然屏障,宋朝隻有依靠城池和身體才能夠抵擋北方胡人。

幽州西南以關溝與太行山相隔,東邊又瀕臨大海,也就是說隻要守住南麵就行。

而幽州內部的土地又非常肥沃,其內部多為平原,造就了該地區的土地肥沃,又因為靠近大草原,導致畜牧業也非常發達,幽州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產馬地。

所以這幽州無疑就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王國,他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我們常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句話的雖然是褒義的,但是也說明了幽州這個地方民風彪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帶著醫院回80年 我有無盡礦產 我在仙界種田苦 我有雙倍契約天賦 戰神歸來:女王馬甲A爆了 洪荒之兵主竟是我 重生直播係統 地獄通關後的英靈 全球神祇蟲族降臨 我在東京當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