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7章 三監之亂(1 / 2)

加入書籤

大約2600多年前,中華文明麵臨一次重大危機,當時狄戎肆虐北方,之前不僅攻破鎬京滅了西周,而且還讓中原諸侯時刻麵臨亡國之危。

與此同時,南方「蠻夷」楚國勢力龐大,又野心勃勃,時時刻刻想要北上攻占中原。

南下的狄戎,北上的楚國,兩者隻在「一線之間」,華夏文明就要被狄戎與楚國打穿了,當時華夏文明真的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在這種形勢之下,管仲與齊桓公挺身而出,率領諸侯尊王攘夷,雖然其中不乏為己謀利之私,但客觀上的確保衛了當時的華夏文明,因此管仲被譽為「華夏文明保護者」。

當然,除了保護者這個頭銜之外,管仲治理國家、製定製度等的成就,也讓他贏得「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等頭銜。可以說,在古代治政成就最高的大臣中,管仲至少可以排進前三。

那麼,成就如此驚人的管仲,他到底有什麼來歷呢?鮮為人知的是,管仲祖上有過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關於管仲的身世,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即周初管叔鮮之後,與周穆王庶子之後。

武王克殷之後,將三弟姬鮮封在管地,於是他就被稱之為管鮮,以封地名稱為「氏」,這是先秦的習俗,姬鮮也就成了「姬姓管氏」,因此管叔就成了後來的管姓之祖,唐朝《元和姓纂》中就指出管仲是管叔鮮之後。

當然,管叔是不是管姓之祖,如今已經不可考,因為周武王封姬鮮於管,說明「管地」在商朝時早已存在,那麼商朝有沒有封貴族於管,甲骨文中並未說明。所以,很難確認最早的管姓始於何時,但就目前文獻記載來看管叔是管姓之祖。

不過,宋代鄭樵在《通誌·氏族略》第一次明確指出:「齊有管夷吾(管仲),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顯於齊。夷吾裔孫修,仕楚。

齊又有管至父。漢有燕令管少,末知其自齊往與?此皆以邑為氏者。」也就是說,鄭樵認為周穆王將庶子封在管地,由此得到「管氏」稱呼,管仲是周穆王的後代。

但鄭樵這一段話缺乏文獻證據,而他距離西周相隔2000餘年,是怎麼知道管仲是周穆王後代的?周穆王史料極少,史料既沒有說明他有多少子女,也沒有史料說周穆王封子在管地,這是一個謎,鄭樵是如何知道的?

當然,《史記》中說三監之亂中「管叔鮮作亂誅死,無後」,似乎可以為否定管仲是管叔之後、以及出自周穆王提供一些關鍵佐證。

總之,管仲身世主要是這兩種觀點,至今爭論不休。

那麼,管仲到底是誰的後代呢?本世紀初,清華簡橫空出世,為解決這一疑問提供了重要證據。

武王克殷之後,隨即論功行賞,冊封了一批功勛、宗親、盟友等諸侯,大約有百餘個。

周武王之所以冊封諸侯,將大片的土地封給諸侯們,不是因為周武王不想做一言九鼎的帝王,而是當時生產力的約束,分封諸侯才是最適合的辦法。

從周代開始,把王城周圍千裡的地域稱為「王畿」,《周禮·夏官·職方氏》中說:「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裡曰王畿。」現代學者測算,周代一裡大約如今的300米,因此千裡大約就是300公裡。

也就是說,方圓300公裡大約就是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能夠直接且完全掌控的極致範圍,而在此之外一般就隻能依靠諸侯們了。可見,古人的一些決策,今天看來好似荒唐,但實際上卻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歷代開國時儒家一直嚷嚷建議新王朝實行周朝分封製,實質上是思想僵化,不懂時移世易。

在周武王分封的諸侯中,其中一個是管國,封地大概在如今河南鄭州管城區,國主是周武王的三弟姬鮮。

先秦時期,貴人往往有姓有氏,平民有姓無氏,原因在於「氏」一般源於封地名稱或源於官職,平民沒有封地又無官職自然無「氏」,漢朝之後姓氏合一。

周公旦之所以叫周公旦,原因在於武王將他先封在了「周」地;召公奭之所以叫召公奭,原因在於武王將他先封在了「召」地齊韓趙魏等「氏」都是從封地名稱中而來,先秦名人的稱謂中往往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

因此,姬鮮被封在管地之後,就變成了姬姓管氏,時人就不能稱他姬鮮了,而是應該稱他管鮮,如此才能凸顯他是管地之主的高貴身份。

武王克殷之後,由於殷商殘餘力量還很強大,需要時刻監視防範,於是在將紂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地,

讓其管理殷人時,安排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駐紮在武庚封地周圍,以監視威懾殷人,史稱「三監」。但周武王英年早逝,滅商之後三年就去世了,留下還在繈褓之中的周成王,由於周成王太小,於是老四周公旦就代為全權攝政。

但管叔是周文王第三子,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先後去世之後,周成王又還在繈褓之中,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怎麼說都應該輪到管叔代為攝政,而不是老四周公旦。再退一步說,管叔認為朝中決策團隊中,至少也應該有他,不能全由周公旦決定。

另外,或許周公旦是一片公心,是為了姬姓江山考慮,但其他人拿不準周公旦會不會篡權,而周公旦全權攝政又的確存在篡權的可能,管叔認為周公旦「恐將不利於成王」,意思是周公旦可能會篡權。

於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將會篡權,最終三監與武庚聯合發動反周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當然,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所謂「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其中霍叔被貶為庶人,可能他罪行較小,沒有直接參與武庚叛亂,蔡叔被流放,管叔被誅殺,管國被廢,司馬遷認為「管叔無後」,大概是被周公旦斬草除根了。

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三監」中的管叔、蔡叔、霍叔本是姬姓族人,他們與周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何會與武庚結盟反周叛亂,對他們來說推翻周朝有何好處?

而且,隻是「疑」周公罷了,還不至於升級到反周的地步吧!從正常邏輯上說,管叔等沒有理由反周,最多利用武庚來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最終實現讓周公旦下台、管叔上台攝政的目的,但絕不至於幫助武庚推翻周朝。因此,史書記載管叔與武庚一道起兵反周,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2008年,清華大學收到一批戰國竹簡,其中不少內容具有顛覆性。

關於周初這一場叛亂,《清華簡·係年》第三章記載:「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於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耿(武庚)。」周武王克殷之後,設立三國監視殷人,武王去世後殷人造反,殺掉了三監立武庚為王。

這段記載與傳世史書完全不同,認為武庚殺了管叔等三監,而如果管叔參與武庚反周,為何還會被武庚殺掉?顯然,清華簡認為管叔三人至少沒有反周。

當然,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清華簡寫於戰國時期,對周初歷史記載未必客觀,但其中對三監的描述卻更符合邏輯,更為可信。

由此不難看到,周初對三監的描述,既有客觀描述,三監散布流言導致內亂,乃至與武庚有所勾結,且沒能履行監視武庚的本職工作等,的確犯下了重罪,但也有抹黑之處,在本質上三監與武庚沒有共同利益而不會反周,隻是為了打擊三監這些政敵,所以當時周朝統治者才將他們與武庚之亂劃上等號。

既然如此,周公旦會斬草除根,將管國廢除,還將管叔一家全部殺了嗎?其實不太可能,也違背周公旦的形象。

首先,管叔應該沒有真正反周,主要是散布「周公恐將不利於成王」的言論,有心奪取攝政位置,周公旦知道,姬姓族人也知道。

殺管叔一人可以了,但如果將管叔一家人全殺了,豈非太過於狠辣,又豈非坐實周公旦不容族人的獨裁心思?

其次,史書記載武王克殷之後考慮如何處理殷人時,薑子牙說斬草除根全部殺了,召公奭說根據律法將該殺的全殺了,周公旦說「貴族有過,在紂一人」,隻殺紂王一人,其他人各行其是。

周公旦能對殷人寬懷大量,為何不能對管叔後代寬容?更何況,管叔是姬姓族人,周文王的第三子,他的親三哥,對親人如此狠辣,既會激起族人的不滿,讓他們有兔死狐悲之感,也有損周公旦在族中的形象。

第三,《左傳》中說「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魯、衛、霍」其中「二叔」是指管叔、蔡叔,周公誅殺管叔之後,應該又重新分封了管國。

《史記》中說三監之亂後「餘五叔就國,無為天子吏者」,其中「五叔」是指管叔、蔡叔、成叔、曹叔、霍叔,他們沒有朝中的官職,但如果管叔已被誅殺,沒有後代如何就國?

因此,管叔應該被殺了,但管叔後代沒有被斬草除根,還是被朝廷封在了管地。那麼,既然管叔後人還在管地,周穆王又如何封庶子於管?可見,管仲祖上是管叔,而非周穆王的某個庶子。

其實,如果管仲是西周傳奇大帝周穆王之後,估計管仲也會說一說吧,史書上也會記載一二,而因為他是不光彩的管叔之後,所以才會對祖上身世沉默不語吧。

大約2700多年前,犬戎入侵攻破鎬京,西周天子權威崩潰,華夏文明,進入諸侯兼並的春秋戰國時代,管國或許在此期間滅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帶著醫院回80年 我有無盡礦產 我在仙界種田苦 我有雙倍契約天賦 戰神歸來:女王馬甲A爆了 洪荒之兵主竟是我 重生直播係統 地獄通關後的英靈 全球神祇蟲族降臨 我在東京當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