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7章 政策決定(1 / 2)

加入書籤

公元前68年3月,一代權臣霍光薨逝;

4月,漢宣帝開始「溫水煮青蛙」:他一邊加封霍光的侄孫霍山為領尚書事的樂平侯,一邊又把霍家最為看重的大將軍職位,給了公認的霍光黨羽、但其實是「雙料間諜」的車騎將軍張安世。

不久之後,漢宣帝又收回了輔政大臣的行政決策權;由於此時的第一輔政大臣是漢宣帝的「自己人」張安世;所以漢宣帝的「奪權」之舉,可以說是毫無阻礙。

一年之後,當漢宣帝已經基本可以掌握全局之時,他果斷出手,將大漢朝堂之上,掌握實權的霍家子弟,全部明升暗降,趕出權力中心;

隨即,走投無路的霍家人決定謀反,並最終被誅滅全族······

以上種種,就是漢宣大帝誅滅權臣霍光家族的大體過程。

以往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嘆宣帝劉詢的心機深沉與權謀高絕;但是,熟悉西漢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其實,漢宣帝誅滅霍光家族的幾個關鍵步驟,全是出自一個臣子的謀劃。

這個人就是位列麒麟閣功臣之五、漢宣帝真正掌權之後的首任丞相——魏相(人名)。

魏相,字弱翁,西漢時期山東濟陰定陶人。

由於在其出生之前,大漢天下已經開始「獨尊儒術」,所以,從小就立誌救世濟民的魏相並沒有例外——從少年時期開始,他就在認真攻讀儒家經典。

不過,非常值得玩味的是:魏相所攻讀的典籍並不是《論語》《孟子》等常識性儒家著作,而是一本儒道兼具且晦澀難懂的奇書——《周易》。

至於魏相為什麼會這麼選,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青史君可以肯定:那就是魏相一定是天資過人且治學刻苦異常。

因為,後來的他硬是靠著紮實的《周易》功底,獲得了「賢良文學」的資格,並憑借著出色的策論應對,被漢廷任命為茂陵縣縣令。

茂陵縣,也就是漢廷為了保護一代雄主漢武帝的陵寢茂陵,而專門設置的郡縣;能在那裡居住的,不是豪強,就是富賈(gu)

(魏相)少學《易》,為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為茂陵令。

初次出仕,就獲得如此要職,可見朝廷對魏相十分看重。

而魏相也不負所托,在其到任之後不久,就乾了一件大事。

有一天,茂陵縣來了一位自稱是朝廷監察禦史的人(實際是個詐騙犯)。

由於這個詐騙犯對於大漢朝堂上的人事構成、私密要聞,都說得有鼻子有眼,所以很多人都被其哄住了。

就在這個詐騙犯以遲到為由,將茂陵縣的副縣長拘禁起來,想要進一步勒索之際,魏相敏感地察覺出了,此事的蹊蹺之處。

於是,他果斷地將這個自稱監察禦史的騙子收捕入獄。

一番拷問下來,事情真相大白:原來此人乃是時任禦史大夫桑弘羊的門客,所以,才會對朝廷的事了如指掌。

案情雖然簡單,但是此事處理起來卻十分復雜。

禦史大夫,即現在的中紀高官兼人事部部長,而且,這個桑弘羊還有一個重要身份——漢武帝的托孤大臣;也就是說,這個詐騙犯的後台絕對位高權重。

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

很明顯,該怎麼處理這個詐騙犯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是,在魏相的心裡,似乎沒有那麼多的利害得失計較——他直接按照法律,將這個門客判處死刑。

茂陵縣的那些豪傑、富賈,終於明白:管理自己的這位行政長官是個狠角色,於是,茂陵大治。

頃之,禦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禦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不過奇怪的是:在此之後,桑弘羊卻沒有給魏相小鞋穿。

你可以理解為,桑弘羊宰相肚裡能行船;但是,青史君覺得,貌似下麵這個解釋更為靠譜:漢武帝的幾個托孤大臣,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直不怎麼對付;事實上,霍光最終能夠成為可以廢立天子的權臣,就是因為他在後來將這些政敵一個一個消滅,從而積累了巨大的政治權威。那麼,此時魏相的舉動,其實是在無意間幫助霍光打壓了桑弘羊的權威。

所以,青史君認為,魏相之所以在得罪朝堂大佬之後,依然可以安然無恙,最為根本的原因是霍光出於政治需要保護了他。

這並不是青史君在臆想,因為後來發生的事情完美印證了這一觀點。

幾年之後,由於治縣有方,魏相被提拔為河南太守。

到任之後,魏相繼續堅持自己的優良作風——「禁止奸邪,豪強畏服」。

如果事情一直這麼發展下去,在下一次考核來臨之際,魏相應該可以官升一級,到京師任職。

可惜,有一個膽小的貪官,讓這一切成了泡影。

事情是這樣的:

由於魏相作風強硬,所以河南境內的不法之徒,大都得到了應有的懲治。

當時,大漢帝國在洛陽之地設置了一個「戰略物資儲備庫」(洛陽武庫),而掌管這一肥差的官員,不是別人,乃是時任丞相田千秋的兒子。

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但是根據後來的事情發展來看,這個「官二代」絕對有著不小的經濟問題。

由於在魏相到任之際,田千秋還在相位,所以官二代田公子頗為有恃無恐——該怎麼貪,還怎麼貪。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77年,大漢丞相田千秋薨逝,失去了靠山的官二代,立馬露出了自己怯懦的本質——人家魏相還沒有找他的麻煩,我們這位田公子就因為害怕,而自己辭官跑路了。

會丞相車千(田)秋死,先是千秋子為雒陽武庫令,自見失父,而相治郡嚴,恐久獲罪,乃自免去。

魏相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派人去追,可是田公子早就被魏相的作派嚇壞了,說什麼也不回來,魏相氣得跳腳大罵。

不過,魏相的話語,卻非常值得我們玩味:

相獨恨曰:「大將軍聞此令去官,必以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當世貴人非我,殆矣!」

翻譯過來的大致意思:如果大將軍(霍光)知道了這件事,必然會認為我是因為田丞相死了,就故意去針對他的兒子的。讓領導對我產生這麼嚴重的誤會,我要倒黴了!

果然,當霍光知道了這件事之後,並沒有追究田公子的經濟問題,而是批評魏相「不識大體」。

大將軍霍光果以責過相曰:「幼主新立,以為函穀京師之固,武庫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為關都尉,子為武庫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國家大策,苟見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淺薄也!「

雖然,霍光的話說得非常冠冕堂皇,但是,隻要我們稍微聯係一下,上文中所說的「桑弘羊門客事件」,就會發現其中的蹊蹺之處:

桑弘羊的門客犯事,魏相依法處理,就是「光榮、正確」;而當田千秋的兒子犯了事,自己跑路,魏相隻是領導責任,就被定性為不識大體了!

霍光這「看人下菜」的事情,做得也太明顯了吧?!

那麼,霍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其實,各種緣由青史君在上文已經敘述得很清楚了:上官桀與霍光是政敵關係,所以,魏相處罰桑弘羊的門客就是正確;

而這田千秋曾經幫助戾太子劉據平反,和霍光屬於絕對的盟友關係(戾太子劉據和霍光是什麼關係,就不用青史君再多言了啊?)!所以,就是魏相沒有責任,也要背鍋!

這也是為什麼,一向執法甚嚴的魏相,在知道「貪官」田公子逃跑後,說出那些奇怪之語的根本原因。

不過,官場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一旦領導亮出了自己的態度,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不久之後,曾經被魏相懲治過的那些權貴們,就借著這個機會,想要整死魏相——他們聯名上書,魏相這個人沒有立場,為了政績,濫殺無辜!

後人有告相賊殺不辜,事下有司。

好在霍光雖然精通權謀,但是底線還在——他知道,在這件事上,魏相並沒有實質性的過錯;自己之所以那麼說,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

不過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裡,霍光肯定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魏相,承認自己之前做錯了。

最終,霍光以「田公子之事」的領導責任,將魏相下獄問罪(要是以「濫殺無辜」的逮捕魏相的話,他基本就死定了);不久之後,又將其重新啟用。

大將軍用武庫令事,遂下相廷尉獄。久係逾冬,會赦出。復有詔守茂陵令,遷楊州刺史。

不過,也有人認為,魏相之所以會被從輕發落,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好友丙吉從中斡旋的結果。

但是,青史君認為:以丙吉的能量,最多隻能做到「刀下留人」;如果想要魏相東山再起,非霍光首肯不可。

無論如何,魏相算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青史君相信:從彼時開始,魏相的心性已經有所改變——他真正地采納了好友丙吉的建議,開始收斂自己的脾性,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相與丙吉相善,時吉為光祿大夫,與相書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願少慎事自重,臧器於身「相心善其言,為霽威嚴。

時間兜兜轉轉就來到了公元前74年,此時的大漢天子雖然已經換成了漢宣帝劉詢,但是國政大事,依然牢牢被霍光把持。

不過,我們的魏相同誌,由於參透了為官之道,所以,他業已位列三公,成為了大漢帝國的禦史大夫。

四年之後,霍光薨逝。

雖然,在霍光彌留之際,漢宣帝非常「上道」地將霍光的兒子霍禹突擊提拔為右將軍(僅次於霍光的大將軍爵位),貌似是在告訴大家:霍家的榮耀依舊。

但是,很多明眼人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位經歷過民間疾苦,明知道自己的發妻是被霍家人毒死的情況下,依然對霍光笑臉相迎的少年天子,絕對是個狠人!

可惜,早已毫無敬畏之心的霍家人卻沒有這種覺悟。

有一天,霍家的家奴和禦史大夫魏相的家奴駕著馬車,在長安大街上相遇。

早就豪橫慣了的霍家奴才,不僅「別車」,而且還打到魏相府上興師問罪,說魏相管教不嚴,冒犯右將軍車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帶著醫院回80年 我有無盡礦產 我在仙界種田苦 我有雙倍契約天賦 戰神歸來:女王馬甲A爆了 洪荒之兵主竟是我 重生直播係統 地獄通關後的英靈 全球神祇蟲族降臨 我在東京當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