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孝子抬棺(1 / 2)

加入書籤

光熹元年,四月末。丁原在大勝匈奴、屠各之際,毫無預兆的暴斃了,終年四十七歲,執掌並州軍事一年零一個月。

觀其戎馬一生:有武勇,善騎射。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

此刻的呂布哪裡又知道,他自拜這丁原為義父開始,歷史的車輪便已偏了方向。

真是完全不按劇本來!

得知義父身亡的消息後。

呂布立即整兵點將,從神池疾馳而過,僅用了一個時辰便趕回了雁門關。

漢末喪事最是繁瑣不堪,屬臣所行事務皆有禮製:主簿上諡讀策,小吏監理器物。

按理這騎都尉本無需哭喪,但呂布是誰?

那是這並州刺史丁原的義子!

所以在司儀傳哭號時,他便得第一個領眾將披仨月的白袍子。此外從事中郎需奉迎來賓,五官侍郎監造喪車,其餘官員也是折騰得四腳朝天。

接著,雁門郡的平城王、平城相,各縣的縣令、縣丞、縣尉也要千裡迢迢趕來赴喪。

入土之際,需義子呂布領頭,功曹、從事、侍郎以及軍司馬等人抬棺入土。

這麼一套程序下來,才算辦完喪事。

喪宴期間,劉刕可是忙前忙後,跑東跑西。為的便是拉攏這雁門郡的平城王以及平城相。

國相官俸兩千石,職同太守乃是封疆大吏的重任。而刺史官俸隻有六百石,可這個刺史職位卻能總督一州之軍事,還有監督、奏免等權利。所以這地位也與國相同等,甚至在某些事物上國相還需得向刺史稟報。

不過如今丁原死了,這等權利便暫時落在了國相身上。

劉刕先是拉攏雁門郡各縣官員,這方上下已打點完畢,隻待國相點頭。平城國相也早有此意,立馬會見了騎都尉呂布準備不日就要奏疏朝廷,讓其世襲刺史位。

可是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

這明明板上釘釘的事情,卻生了變數。

這前將軍董卓在得知丁原死後,立馬就給大將軍何進參奏一表。

大致上說:自打他請戰援助並州以來,他如何如何從西涼奔襲千裡趕赴雁門關,又如何如何在陰館點了一把大火,燒得這些匈奴四散逃竄。如今丁建陽已死,並州新定之日不可無將鎮守,為此他表奏自己領這並州刺史之職。

這話叫誰看了都知道是這董卓的野心所致,當然朝廷也不蠢。

過了幾日,這朝廷便否了董卓的自薦奏疏,但也未能明確何人來領這並州刺史之位。

現在刺史位一直空閒著……

董卓是個老匹夫,仗著自己手中西涼兵馬,強製撤換了並州一乾官員,盡數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

為此武猛從事張楊憤然起兵,率眾占據上黨與董卓對峙。

董卓也不理他,先是接收了西河、太原等部。

後來想起這張楊手中的上黨時,這才發覺他手中也有一支頗具規模的兵馬,且上黨易守難攻,董卓也知趣不與他爭。

隻是這朝廷不許自己做這並州刺史,真是越想越氣。

自己當初為了什麼才請戰援救?

還不是想擴大自己地盤!

就在光熹元年,七月末的一個夜晚,沖天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

那大火的源頭就在雒陽東北方向的孟津,這裡是八關之一,黃河最重要的渡口,離雒陽城僅有邙山相隔,近在咫尺!

京師頓時陷入一片混亂,眾官員和百姓不知所措。

有些膽小的官員以為出了叛亂,連夜收拾東西準備棄官還鄉。大街之上所有人都低頭往來憂心忡忡,他們似乎預感到有塌天大禍將要來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係統坑我來種田 大宋擎天柱 最後一個女玄術師 我真的不是渣男嘛 異星求生:開局覺醒望氣之術 茅山禁忌 重生大宋之哥哥救我 毒後的清冷邪君慕容笙上官煌 三國戰姬傳說 盛晴嵐秦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