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1 / 2)

加入書籤

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彈劾

折可大見到路昭後,詢問他為何軍力如此薄弱,才知道他一半軍力已然被黃中禹調走,不禁和路昭一起痛罵文官無能,連累將帥,陷三軍奔死於途。

在路昭的帶領下,折可大很快兵進漁陽,和曹南派遣的安國軍姚麟一起圍了薊州。

黃中禹堅決不降,還命全軍戴孝,披著麻布在城頭痛罵宋軍,認為南朝在北朝國喪期間,春耕之際,興軍來犯,這是春秋諸國都乾不出來的不義之舉。

一通痛罵讓折可大和姚麟惱羞成怒,姚麟什麼暴脾氣,當場就要率軍攻打,被路昭苦苦勸住。

當晚,薊州城裡大亂,路昭的原副將馬純打開東門,接應大軍入城。

大軍攻入州府,抓獲了意圖自盡的黃中禹。

黃中禹被抓到姚麟折可大跟前的時候,依舊破口大罵,堅決不服。

姚麟拔出鋼鐧就要將這頑固老頭來個染鋪醬鋪外加水陸道場,卻被折可大拉住,隻命人打造枷鎖,將黃中禹送去霸州,聽司徒處置。

一月之後,船到界河,當黃中禹聽聞析津府陷落的消息後,趁看守不備,起身大呼:「吾義死不入宋!」投水自盡。

消息送到霸州,蘇油也不禁嘆息,黃中禹歷史上寂寂無名的一介小人物,應對時局也毫無章法,甚至可以說無能之至。

但是在亂世之中有自己心中的堅持,並且為之不惜性命,雖然可嘆可笑,然而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最終蘇油命將黃中禹向北葬在武清,那裡名義上還是遼國南京道的範圍,並親書「遼忠臣薊州太守黃中禹之墓」的墓碑,讓巢穀妥為安置黃中禹家族,在那裡為其守墓。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薊州攻下後,析津府屏藩丟失殆盡,已然岌岌可危。

如今的耶律淳隻有三個選擇——其一,在析津府和宋軍決一死戰;其二,撤往檀州,與蕭乾合軍,攻略中京道;其三,撤往居庸關,和自己父親兒子合軍,遊獵鴛鴦濼。

至於大同,耶律淳已經不抱希望了。

這個時候,北廷的舉動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蕭乾退到檀州後,宋軍犀利的攻勢讓正統朝的蕭兀納和額特勤大驚失色,兩人經過商議後,蕭兀納率大軍守北安州,額特勤率大軍守澤州,以防備宋軍進入中京道。

丁巳,折可大推進到潞縣,與曹南合軍。

之後命姚古、田遇北上取順州,意圖截斷檀州方麵與析津府的聯係。

蕭乾滑如遊魚,在牛欄山防守宋軍失利後,立即率軍向西撤往昌平,同時急報耶律淳撤出析津府,否則就將被宋人大軍圍困。

……

汴京城,垂拱殿,群臣正在議事。

五路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兩月時間攻取遼國西京、南京兩道大部,如今的仁聖偽朝隻剩下大同府被種折兩軍圍困,析津府到西北居庸關、斷雲嶺、野狐嶺一條通路,其餘各地都落入大宋之手,共計殲滅正蕃大軍七萬,俘降十數萬,可謂戰果輝煌。

但是朝中孔仲武、張商英,依舊發起了對蘇油的彈劾,認為戰事一二階段之間的停頓,導致了耶律淳及時調整軍力,讓偽朝太上皇和太子撤出了大同府,蕭乾撤出了中京道,讓本應該更加輝煌的戰果大打折扣,從全勝變成了逐寇,為大宋後續的軍事行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正統朝攜兩道財富退入鴛鴦濼,在鴛鴦濼和灤河間的巨大區域內遊擊,這可是大麻煩。

這是戰略級的巨大失誤,必須由帥臣來承擔責任,即便司徒功勞巨大,但是也掩飾不了這次過失。

因此禦史台根據事實,發起對司徒的正式彈劾。

這個彈劾的時機也很巧妙,張商英抓住前方戰事再起,不可能臨陣易帥的時機彈劾蘇油,有他自己的考慮。

既完成了台諫的分內職責,撈取名聲,又不至於影響前方的戰爭,你好我好大家好。

果然,兵部尚書黃裳就首先指出這個問題,司徒坐鎮雄州,調運全局,兩月之間打下的國土,是前蜀、南唐的總和。

前方帥臣的方略,後方不宜過多乾涉。如今戰事方熾,更不可臨陣易帥。

雖然司徒上章將過失都攬在自己身上,但是戰爭就是這樣,存在很多的偶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絕色女神的貼身保安 天路客棧 大國戰隼 彼岸之主 我在九叔世界當王者 東京靈探 無限製演繹 叛逆的征途 最強區小隊 絕命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