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獵獵風吹(1 / 2)

加入書籤

第64章獵獵風吹

日頭被陰雲遮去。

溫潤的庭院,蕭婥由大兒媳陪著走進兒子常居的南廂小院,這裡仆人丫鬟較少,眾人出征而去,這裡顯得冷冷清清,隻剩那邊的祠堂還有誦經的聲音響起。

這是最不聽話的小兒子所蓋,為此老兩口爭執過一段時間,跟丈夫鬧的有些不愉快。

蕭婥這是第一次進這座祠堂,看著裡麵一麵麵用粗糙木頭雕刻的牌位,她放開素嬛,在道長橫來一眼的視線裡,雙手合十,在供桌前緩緩拜了三拜。

「我兒奉迎諸位,虔誠供養立為祖宗。

還請你們保佑於他,保佑諸位將士!」

那位道長停下聲音,起身向老婦人行了一個道揖。

「蕭福主莫要擔憂,大將軍已算經歷戰事,知曉取舍」

道士邀著老婦人往外走去,他道:「此處祠堂還需安靜,除大將軍外,旁人不可隨意參拜」

道士雖為方外之人,可身在紅塵,也要遵循一些權勢人物的規矩,蘇辰掌握數城百姓生死的權勢之人,他自然要避免一些麻煩。

「旁人不能參拜?」殷素嬛有些疑惑和驚訝,沒想到這座藏在南廂的小祠堂還有這般規矩。

蕭婥年齡大了,也看的開,朝那道士笑道:「道長提醒的是,既然辰兒立了這規矩,那就好好遵守」

三人出了祠堂離開。

清香裊裊的供桌前,一尊尊靈位漸漸有了聲音。

「大將軍?還是保守了」

趙匡胤先開了口,語氣有些可惜。

「……打北邊?這個朕熟,就該讓我出來打,我那批將領,對這也熟的很」

「朱家天子,你老朱家一堆破事,出來不怕惹人笑?」唐太宗的靈位轉過來嘲諷一句。

明太祖的靈位也麵向他,不甘示弱。

「你李家破事不也一樣多,關係可真夠亂,記得還出了一個女皇帝。

這可獨一份啊!」

「朱老八!!」

「李老二!!」

漢獻帝的靈位飄出一縷青煙,化作煙霧狀的人形,朝又要開始吵架的一個個皇帝靈位擺手,將話頭引開。

「諸位陛下,都別吵了,要不還是說說這場仗怎麼打?」

曹操徑直從靈位走出,將倚天劍一壓,目光冰冷:「孩童終究要學會自己行走,哪有一直攙扶的,此仗都勝不了,那就是扶不起的阿鬥!」

劉備:「……」

片刻,劉備一拂袖口,走到祠堂外麵,雙手在袖裡握緊,「北伐!二弟、三弟,子龍、軍師之宏願……亦是備之宏願,能再見伱們,心中說不出的高興」

天空陰雲越來越厚,好似又一場春雨要來。

定安城東北麵尚有五十多裡,一支總數五千騎兵密密麻麻的奔行,無數翻騰的馬蹄揚起塵埃升向天空,身上輕薄的甲片在震抖裡嘩嘩作響,不久,他們開始在這裡分流,化作五支千人的馬隊環繞定安方向。

鐵蹄翻飛震動大地如雷鳴。

燕山鐵騎!

大燕太祖立國之本,傾於輕重兩種騎兵中間,人、馬皆有鐵甲,甲葉呈分段編織,較薄,具有一定的防禦和緩沖效果,又不失快速機動。

成為燕山鐵騎條件苛刻,祖上曾是這支騎兵一員,自身也要達到一定的騎術門檻。

作為這支騎兵的兩位統領之一的淩驍,心中蘊著怒火,之前覆沒的一千燕山鐵騎,就是出自他麾下,這次出征他主動請纓,就是為一雪前恥。

隻是可惜命令裡,他的任務是襲擾定安,打斷他們的後勤糧隊,這樣的作戰對於燕山鐵騎和他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轟隆隆——

不同方向的馬蹄震動遠去後,淩驍領著一千燕山鐵騎又行了兩裡,來回奔行不斷傳遞情報的斥候開始出現傷亡,說明這裡有一支定安城兵馬存在。

再次派出大量斥候搜索,終於發現了這支兵馬,同樣也是騎兵,一個麵容長須,黑色鱗甲,半身筒袖袍的將領所率,對方也注意到了他,率領一千騎兵直接威逼上來。

雙方在原野上打一個照麵,然後相互錯開,紛紛挽弓搭箭,朝對方展開騎射,箭矢在半空交錯而過,兩邊都互有死傷,糾纏了幾輪,在第五交錯互射的剎那,張遼陡然扯韁調轉馬頭,黃驃馬半道完成一個甩尾,拖著刀鋒劃在地麵,朝燕山鐵騎後麵沖了上去。

刀身映著天光揮開,斬飛一個燕山鐵騎的瞬間,交錯開的騎兵紛紛折轉方向,以張遼為箭頭,直插這支千人的燕山鐵騎後麵。

局勢一下變成一個在前狂奔,一個銜尾在後追殺。

這統領淩驍本就是皇帝帳下騎兵,武藝都是相當了得,麾下燕山鐵騎更是精銳,在京畿諸多軍隊裡,有著極高的地位。

陡然變成被人追在後麵,心裡更加憋了一口氣,隨即抬起手,打了一個變陣的手勢。

奔行的隊形陡然變化,後隊拖著定安城這支騎兵前排同時,淩驍帶著前麵騎兵化作一條長蛇,在奔行中劃過長長的弧度,回擊咬向後麵的定安騎兵。

「奉陪!」

張遼早已察覺對方馬隊變化,對方率前隊燕山鐵騎撲來時,也領著定安騎兵正麵迎了上去。

飛馳之中,張遼看著對方將領咧嘴笑了起來,拖行地上的鈎鐮刀脫離地麵,轟然朝前方斬了過去。

原野上,兩邊密密麻麻的騎兵鐵蹄翻騰,洶湧如潮水般,在陰霾的天幕下,相互沖撞上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掌教真人言出法隨 開局直播千古一帝龍鳳豬 人生1984 公路求生:我靠學習係統脫穎而出 熱血傳奇:40歲戰神,越老越妖 一心搞錢,卻被抓上山修仙 末世:全球進化成獸,我返祖化龍 星際抉擇 杵天 九龍印之正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