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得任命(1 / 2)

加入書籤

冬十月,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三縣以應敬業。同時,太後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大總管,魏元忠為監軍,率兵三十萬以討之。

秋彤和玲兒二婢對魏元忠是有些偶像情節的,主要是魏元忠未用兵卒,卻以匪首護聖駕和百官安全到洛陽這事辦得太過出類拔萃,讓兩個小丫頭至今念念不忘,這次一聽說魏元忠又要當監軍去平叛,期待值立刻拔高。

秋彤先說道:「魏大人那麼聰明,有他出馬,這次一定沒事。」

玲兒卻說:「可是為何要派李大人啊,李大人不是宗室嗎?以前也沒聽說他打仗怎麼厲害啊?」

「你倆,在我房裡說說也就算了,以後在外頭,莫談國是。」

換作以前,崔婉是不會對小丫頭聊的這些閒話說什麼,可如今,她剛答應祖母要謹言慎行,如何又能放任自己的丫頭們胡言亂語。

崔婉繼續佯怒輕斥二人:「爾等休要妄議聖人決斷,聖人的想法豈是爾等小婢能看透的。」

說至此處,崔婉不得不為武太後用人之妙處拍案叫絕。

李孝逸確實像兩個小婢說的,沒有什麼領兵作戰的經驗,可他卻是宗室之中,輩分和威望都極高之人。

李敬業叛亂,打的本就是匡復李唐的旗號,如今武後派李孝逸去對戰李敬業,就等於狠扇了李敬業一耳光。

同時,這也是她向天下人表明的一個態度:李唐王室和我是同一陣線的,你李敬業匡扶的又是哪門子王室!

而對於李孝逸不善作戰這件事,武後又安排了素有急智,用計謹慎又大膽的魏元忠作為輔佐。

大義和實力都有了,如此三十萬官軍去對上李敬業臨時組織的草台班子領的十萬散裝部隊,可以說是萬無一失了。

「哦……奴婢曉得了。我倆就在這裡聊聊,出去外麵定當半字不提的。」玲兒伶俐,一點就通,當即乖乖應道。

秋彤也跟著點頭允諾,想了想,還是憂心道:「二娘子,你說李大人他們能打贏叛軍麼?」

這次李敬業叛亂,不僅朝中震驚,百姓之間同樣人心惶惶,因為這是大唐立國之後,在腹地爆發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叛亂,而且是在揚州如此富庶之地,若真的亂起來,大唐隻怕要元氣大傷,故而人人憂心忡忡。

崔婉是開過天眼的,心知武則天還要帶領大唐走向盛世呢,豈會被區區叛亂擋住腳步。

可她縱然有信心,說出的話,卻也得讓人信服才成,於是她清清嗓子,正色道:「那自然是官軍贏,自古叛亂能否成事,皆看民心向背,如今海內晏然,百姓受惠於武後治下甚多,怎會去支持叛亂。」

這時玲兒突然想起個民間傳說:「可自古不有「金陵有王氣」之說,這莫不是要應驗在李敬業身上吧?」

崔婉是知道今後千年王朝更迭的歷史的,對玲兒此問自然月匈有成竹。

金陵是否真有王氣她不知道,可她卻十分清楚,但凡在金陵建起來的王朝,大多像那江南水鄉的女子,多是婉約柔弱。倒是降幡常見,王氣難尋吶!

她便繼續說道:「這怎麼可能。你等且想想,挑起叛亂那些人,李敬業和魏思溫皆因在其位不謀其政,失職於朝廷和百姓而被貶謫,那大才子駱賓王更是因貪墨民脂民膏獲罪遭貶。百姓如何能去擁護這些人。更何況李敬業嘴上說著匡扶前皇帝,卻不揮師北上而割據金陵,言行不一無法取信於人,則人心難聚,王氣如何能聚此人身上。依我看,我王師揮軍南下必當勢如破竹。」

最後,崔婉斬釘截鐵下結論:「太宗皇帝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李敬業行叛亂之事便有若無水行舟,敗,不過是早晚的事。」

秋彤和玲兒被主子唬得一愣一愣的,雖然對小娘子說的一知半解,卻感覺她說得十分厲害十分在理,紛紛信心滿滿地點了點頭。

數日後,洛陽通過運河運糧草和三十萬兵馬,瞬息抵達揚州,投入戰場,平叛大戰迅速打響。

魏元忠果然不負眾望,以三策迅速定下叛軍慘敗的局麵。

尤其是那第三策。十一月,官軍和叛亂主力即將決戰高郵之際,魏元忠獻火攻之計,在已乾枯的蘆葦盪,利用西北風之便,順風放火,叛軍頓時潰不成軍,官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叛軍一舉殲滅。

李敬業和駱賓王皆在遁逃時被部將所殺。

兩個月時間,李敬業叛亂已平。

皇帝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塚斫棺,復姓徐氏,李敬業自此變成了徐敬業。

說來諷刺,徐敬業的爺爺開國功臣李勣當年是助武則天登上後位的首要功臣,遙想當年,武則天封後大典上,給她送授皇後印璽的還是當時的司空大人李勣。

卻沒想到幾年後,李勣的孫子卻是起兵反武的第一人。

李勣一世籌謀,未曾踏錯一步,深得三位皇帝信重,李淵賜他國姓「李」,李世民割龍須為他做藥引治眼疾,李治一即位便把他從疊州召回委以重任,疊州刺史立升一品大司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頂級豪門 我靠綠茶勾搭女主[快穿] 布衣神相 戚先生的私寵甜妻 美人師尊不羨仙 他會逆光而來 他曾予我歡喜城 我的極品嬌妻 龍門狂婿 第一龍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