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史可法的決心(1 / 2)

加入書籤

說到底,崇禎南渡以來,並沒有辦法改變大明朝一直以來的黨爭問題,雙方固然在崇禎麵前不能撕破臉,可是針對互相下黑手卻是並沒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特別是南方基本上都是東林一黨的底盤,他們一方麵想要打擊京師一派的力量,一方麵對南方的閹黨勢力同樣不會手軟。

總之,如今聚集在南京的東林-復社一派官僚們始終都打著一個如意算盤,一來是趁著北都淪陷,將那些沒有跟著南下的官員們打成『從賊逆黨』,將那些南下的少數官員實施孤立政策,而另一方麵堅決抵製那些在野士紳重新入仕,特別是閹黨一派的餘黨更要嚴防死守,,這樣可以為自己控製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部要津鋪平道路。

很不幸的是,阮大鋮就是東林君子們眼中大大的閹黨,而這件事則是要牽扯到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當時魏忠賢剛剛垮台,朝廷上兩派勢力的爭鬥尚未明朗化,而這個時候阮大鋮急於入朝做官,便想了一個投機取巧的招數。

什麼招數呢?其實說白了並不新鮮,他專門草擬了兩份內容完全不一樣的奏疏,一封是專門攻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另一方麵則是專門攻擊東林清流,他老人家想得倒是挺好,看哪邊快敗了,就把攻擊該黨的奏疏拿出來撈取機會。

關鍵是就在於阮大鋮所交非人,他派人把疏稿送往北京請友人楊維垣相機行事,可沒想到楊維垣轉過頭來就把他賣掉了,即將前一封攻擊閹黨的奏疏拿給自己用了,而把攻擊東林的奏疏代替阮大鋮呈遞了上去,這一下子使得東林人士為之大嘩,阮大鋮因此被列入逆案第三等,永不敘用。

至此,阮大鋮隻能借寓南京編演新戲,交結朋友,聲歌自娛,可是沒想到東林的後輩們欺人太甚,還專門寫了一篇《留都防亂公揭》廣泛征集清流簽名,而這一篇文章的矛頭便對準了阮大鋮,使得阮大鋮的名聲徹底一片狼藉。

後來的,到了崇禎十四年時,周延儒在部分東林黨的支持下,通過重賄司禮監太監的方式,重新當上了首輔,而這個過程中,作為閹黨的馮銓和阮大鋮也參與了籌集賄金,隻為了東山再起。

本來周延儒的確準備起復馮銓和阮大鋮,可是受到了東林的集體反對,礙於東林骨乾的要挾下,他隻能采取折中的辦法,將阮大鋮的同年好友原宣府巡撫馬士英起復為鳳陽總督,而馬士英當年也是一個老倒黴蛋了。

原因很簡單,馬士英本身也是東林出身,他在政治態度上其實比較傾向於東林和復社,跟錢謙益、陳子龍、夏允彝等人關係還不錯,不過他政治上並不順利,在崇禎五年的時候擢右僉都禦史,巡撫宣府,結果剛剛當上了這個官以後,他就挪用了公款來賄賂朝廷當中的權貴,結果被鎮守太監王坤所舉報,然後官沒當成,落了一個遣戍的結果。

不過說起來這也是當時的官場慣例,東林眾人並不認為這是一個過錯,隻覺得是閹黨們的構陷,還曾經為馬士英上書憤憤不平過,隻可惜沒什麼用。

於是,當馬士英得到阮大鋮的推薦重新成為鳳陽總督的時候,他自然對阮大鋮感激不盡,一心想著要報答對方,便存心要起復此人。

如果放在往日裡,朝廷裡有東林君子們擋著,馬士英一個地方督撫也沒啥好辦法,可是眼下崇禎要讓他去經略河南,這可不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很有可能會順水推舟起復阮大鋮,到時候隻怕牽出蘿卜拔出藤,其他這些閹黨大臣也會跟著一起起復,到時候東林君子們可就傻眼了。

因此,眼下東林君子們自然是強烈反對讓馬士英出鎮河南,甚至攻擊其為閹黨張目。

眼見得朝廷群情洶洶之際,崇禎再一次見識到了東林們的強大,他微微皺了皺眉頭,道:「若是不用馬士英,由誰來代替他呢?」

聽到崇禎的問話,朝廷內卻陷入了一陣沉默,畢竟對於東林大臣們而言,他們本身都是袖手空談的君子,怎麼能親自下場去做事呢?到時候做成了固然好說,要是沒做成,那可就麻煩了

畢竟君子們出仕以來都沒做過什麼實際的事情,通常跟復社二張們一樣,自封為治世之良臣,喜歡講學結社,放言高論,如果能夠犯顏敢諫,那就更美了,還能在朝廷裡博得一個直名傳揚天下,簡直不要太爽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龍鳳雙寶這個大佬是爹地 我是遊戲編外人員[無限] 我的禁欲係叔叔 假如綠茶的目標是女孩子(娛樂圈) 我的道侶不是人[異世] 替嫁危情:錯付一世情深 神魔復蘇開局少林寺掃地 穿書後我成了反派的腿部掛件 桃源小農民 最強小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