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買房、狎伎、好賭……(1 / 2)

加入書籤

晚明仕宦階級的生活,除了少數的例外(如劉宗周之清修刻苦,黃道周之篤學正身),可以用「驕奢淫逸」四字盡之。

大人先生有了身份有了錢以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自然而然會刻意去謀生活的舒適,於是營居室、樂園亭、侈飲食、備仆從,再進而養優伶、召伎女、事博弈、蓄姬妾,雅致一點的更提倡玩古董、講版刻、組文會、究音律,這一集團人的興趣,使文學、美術、工藝、金石學、戲曲、版本學等部門有了飛躍的進展。

八股家幸而碰上了機會,得了科第時第一步是先娶一個姨太太(以今較昔,他們的黃臉婆還有不致被休的運氣),王崇簡《冬夜筆記》記:「明末習尚,士人登第後,多易號娶妾,故京師諺曰:改個號,娶個小。」第二步是廣營居室,做大官的邸舍之多,往往駭人聽聞,田藝蘅記嚴嵩籍沒時之家產,光是第宅房屋一項,在江西原籍共有六千七百四間,在北京共一千七百餘間。陸炳當事時,營別宅至十餘所,莊園遍四方。鄭芝龍田園遍閩粵,在唐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下,秉政數月,增置倉莊至五百餘所。

士大夫園亭之盛,大概是嘉靖以後的事。陶奭齡說:「少時越中絕無園亭,近亦多有。」奭齡是萬歷時代人,可見在嘉隆前,即素稱繁庶的越中,士大夫尚未有經營園亭的風氣。

對於飲食衣服尤刻意求精,互相侈尚。衣服則由布袍而為綢絹,由淺色而改淡紅。範濂《雲間據目鈔》記雲間風俗,雖然隻是指一個地方而言,也足以代表這種由儉樸而趨奢華的時代趨勢。他說:

布袍乃儒家常服,邇年鄙為寒酸,貧者必用綢絹色衣,謂之薄華麗,而惡少且從典肆中覓舊段舊服翻改新製,與豪華公子列坐,亦一奇也。春元必用大紅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淺紅道袍,上海生員冬必穿絨道袍,暑必用騌巾綠傘,雖貧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麥,則絨衣巾,蓋益加盛矣。餘最貧,尚儉樸,年來亦強服色衣,乃知習俗移人,賢者不免。

明代製定士庶服飾,不許混淆,嘉靖以後,這種規定亦復不能維持,上下群趨時髦,巾履無別。範濂又記:「餘始為諸生時,見朋輩戴橋梁絨線巾,春元戴金線巾,縉紳戴忠靖巾。自後以為煩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復變為唐巾、晉巾、漢巾、褊巾。丙戌以來皆用不唐不晉之巾,兩邊玉屏花一對,而年少貌美者如犀玉奇簪貫發。」他又很憤慨地說:「所可恨者,大家奴皆用三鑲宦履,與士宦漫無分別,而士宦亦喜奴輩穿著,此俗之最惡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青勝於籃 在光之國的我有個聊天群 開局先賺他個一千萬 為婦不語 鬥羅之我是陰陽師 權遊之我有騎砍係統 霍格沃茨的魔道之旅 全職法師之灼耀 隨身空間帶我穿越世界 垂釣諸天:開局九陽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