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二十二章(1 / 2)

加入書籤

第九百一十二章

陸陸續續,隻要還健在的跟陳燮有血緣關係的人,都來到了京師。這樣的一個過程持續了半年之後,陳燮正式宣布辭職,陳子龍在人生的暮年,總算是達到了人臣的極致。

辭職之後,陳燮卸任復興黨黨魁一職,因為在歐洲外交成績極為出色,為大明爭取了巨大利益的張廣德,出任黨魁一職。實際上這就是在告訴天下的黨員,這是接班人。並且在正式卸任之前,陳燮在黨章中立了一個規矩,黨魁必須有外交工作的經驗。

為什麼會設這一條,外人無從得知。復興黨內部則普遍認為,大明現在最擔心的不是內部環境,而是領導人需要一個麵向世界的眼界。一個對世界了解不足,沒有跟外國人打過交道的領導人,是很難帶著政黨乃至整個國家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正式離職的這一日,陳燮出現在國會,發表講話。該講話縱論國際國內形式,指出大明的未來在於大海,在於海外殖民地,在於教育,在於科技(格物)。陳燮從三寶太監鄭和開始說起,談到了大明當初錯過的機會。正是因為當時的政治人物缺乏遠見,為了一己之利,打著為國家的高尚旗號,斷送了大明走向世界,由此富強的道路。因為這個決策的錯誤,大明放棄了大海,放棄了海量的財富,差點斷送了二百年的國祚。最後,陳燮抑揚頓挫的對滿座議員和官員道:「我們已經打開了掌握這個世界的大門,將來如果有人以治內的借口,提出閉關鎖國的政策,這裡我要強調一句,此國賊也,人人得而誅之!」

之後,議會以立法的形式,兩院上下全體通過了一條法案,凡有提議閉關鎖國者。以叛國罪論處,不許保釋。這一條,直接寫進了憲法。

陳燮離任之後,大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政治上沒有陳燮的時代。離任的陳燮不是鎖在西山修養,而是帶著一幫人離開了京師。乘火車到天津之後,轉到遼東,途徑平壤、漢城,抵達仁川。由此渡海前往江戶。陳燮此行所到之處,百姓自發沿途迎接。抵達沈陽之時,沿途三十裡,百姓設香案焚香,一日不散。遼東之百姓的心目中,陳燮就是萬家生佛。當年的移民,救了無數人的性命。遼東民間有陳公祠上千座,都是百姓自發建造。

抵達江戶之日,城內萬人空巷,碼頭上人山人海。幾十萬人整齊的跪地,迎接「東瀛王」。至今的東瀛人,還是以陳燮為王。在江戶停留一周之後,陳燮轉道長崎,乘新式戰艦往北美。民間乃至整個大明對於這個路徑,似乎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陳相要回家了。這一次,陳相真的要離開大明了,離開大家了。

報紙上公布了陳燮的行程之後,民間無數百姓痛哭流涕。陳相自北美海外而回。民間的主流觀點其實早就斷定,陳相非凡人也,假托北美而回,如今將駕鶴而回也。

反正各種說法都有。民間無數的版本,最終都歸於一個地方,那就是神仙。

紫禁城依舊暮氣沉沉,手裡捏著一封信,已經不年輕的朱慈烺,望著落日中的紫禁城。久久難做決定。這封信,要不要打開呢?這是陳燮臨行之前,讓人送到皇帝的手裡。陳燮走了,但是朱慈烺並不高興,甚至有一些害怕。陳燮在總理的位置上,他的小命和生活都是有保證的。陳燮離開了,繼任者是不會對他有半點縱容的。利益太大了,大到誰都不會心慈手軟。可以說,自打議會誕生之日,國家就不可能回到過去,更不可能出現所謂乾綱獨斷的皇帝。大明的皇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間,已經泯然眾人矣。民間或許有凡夫俗子會認為他們高人一等,但是朝廷的大臣們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是絕對不會對皇室有半點放鬆的。

朱慈烺最終還是打開了信封,顫抖的手拿著信,默默的讀了起來。

「我走了,什麼也不會帶走。你我之間最大的分歧在於,你認為天下是一家之天下,我認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如果你想有一個善終,那就宣布搬出紫禁城吧,把這個過去象征皇權至高無上的地方交給內閣,對外開放,讓普通百姓也能進來走走看看。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大明至高無上的象征將始終姓朱。臨別的肺腑之言,接受不接受,在你。」

這個建議,朱慈烺到底有沒有接受,陳燮完全不知道。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在大海上,看著無盡的太平洋,吹著海風,向東,再向東。護航的戰艦有五艘,都是最新式的巡洋艦。按照陳燮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護航,但是海軍一再堅持,陳燮最終作罷。都到了這個程度了,再做兒女姿態就沒意思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超級龍王分身 貞觀大閒人 文藝時代 大唐弄臣 極品強仙 天巫 山海秘聞錄 送葬詩歌 行走歷史神話:從呂洞賓開始 不敗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