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喉舌(1 / 2)

加入書籤

汪晟麾下的兩萬多楚軍從蘇杭撤回來後,走寧國府到池州府,在安慶附近的黃石磯上船,順長江逆流而上,在彭澤、湖口一帶下船,做總攻前的最後準備,所以他這次來南京開會,隻帶著幾名輕騎快馬的護衛,呆了兩天後就返回湖口,親自指揮九江之戰。\●∶◆~,

雖然來去匆匆,汪晟卻能清晰的感到,在他離開的這幾個月裡,南京城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還是那座城,百姓還是那些百姓,卻呈現出一種朝氣蓬勃的嶄新氣象,方方麵麵的變革令人目不暇接,又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

為了彌補巨大的軍費缺口,汪克凡在江南三省課以重稅,一度有「天高三尺」的說法,但他並非涸澤而漁的一味索取,而是抓大漏小,嚴格把握分寸,並要求負責具體執行的官吏不能趁火打劫,江南的士紳商賈雖然感到壓力沉重,但是咬咬牙基本上都能挺過去……緊接著他們又發現,汪克凡在工商貿易上非常開明,對農業建設也大力扶植,接連推出幾項政策都直指要害,為他們解決了實際困難,南京地區很快就從戰爭陰影裡走了出來,雖然正是冬閒時間,各地的生產建設卻熱火朝天,修橋鋪路,興修水利,作坊工場大量開工,百姓們都能找到吃飯賺錢的活計,並沒有因為高昂的賦稅引起社會動盪。

「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江南工商貿易發達,很多士紳同時擁有地主和商賈兩個身份,做生意賺錢的本事遠遠超過內陸省份。看到汪克凡如此開明,對工商貿易不但沒有歧視。還真心實意地幫他們解決問題,不惜投入大筆資金修整道路碼頭。大家對他的支持率再次大幅攀升……汪軍門這個人,刮地皮的確狠了一點,但人家不往自己的月要包裡塞,而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收上去的賦稅一部分用作軍費,以保衛江南各地的安全,另一部分投入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功在千秋的善舉。

在有意的宣傳下。這種觀點已然深入人心,成為社會上的主流觀點,除了士紳之間的口口相傳,楚勛也想盡辦法,盡力得到中下層民眾的支持和理解。就在一個月前,提督衙門的塘報辦了一份副刊,每個休沐日出一期,對楚軍的各項政策進行宣傳和解釋,並分送各地廣為張貼。就像一份原始的報紙。

辦報!這是汪克凡最新推出的一項重要舉措,以此作為楚勛和楚軍的喉舌,和士紳們爭奪輿論的控製權,作為一位見多識廣的穿越客。汪克凡絕對稱得上這個年代的傳媒高手,在他的精心指點下,這份塘報副刊辦得內容詳實。生動活潑,每個休沐日貼出來後。都會引來大批百姓圍觀,走一批再來一批。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很多人哪怕目不識丁,也願意聽那些識字的讀一遍,再解釋一遍。

「秀才不出門,就知天下事」,這句話裡暗含著巨大的無奈,巨大的渴望。

這個年代沒有真正的媒體,公眾對信息的需求被壓抑多年,被這份副刊點燃後,猛然爆發,由於通訊條件所限,楚軍辦的這份副刊有明顯的時延,報導的都是十來天以前的「新聞」,卻沒有任何人提出不滿。知道北伐的「最新」戰況,知道江南三省有什麼新的政策法令,知道上海正在大力建設出海碼頭,知道馬鞍山正在開山挖礦,老百姓們都有一種參與國家大事的自豪感,覺得有些偏重的賦稅沒有白交,熬過這段最難熬的日子,將來一定更有奔頭。

有需求,就有交易。汪晟來到南京的時候,正趕上這份副刊最紅火的時候,公眾已經不滿足每個休沐日去衙門的門口看報,而是希望賣一份回到家裡細看,除了荷包太扁的普通百姓,很多人都發現這份副刊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絕對值得長期,長期研究,哪怕花點錢也是值得的。

汪克凡下令,改變這份副刊的發型方式,除了無償送到各地衙門張貼,還要擴大印刷量,以低廉的價格麵向公眾出售,成為一份真正的報紙。經過核算,這樣一份報紙至少要賣到十個銅板才能保本,但是汪克凡拍板,一份報紙隻賣兩個銅板,完全是賠本賺吆喝,汪晟不知前因後果,對此頗為不解,費這麼大的力氣,搞個賠本買賣做什麼?

當然了,這個疑問隻藏在心裡,他是絕對不會提出任何質疑的,這幾年的事實證明,汪克凡每次搞出什麼新鮮玩意,將來保管都有大用,凡是提出質疑的最後都被打臉,而且心服口服的承認自己是個傻瓜,竟敢對汪軍門的決定說三道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無巧不巧,汪晟離開南京的時候,這份新鮮出爐的報紙派來了三個「記者」,跟他一起前往江西湖口縣,準備報導九江之戰的相關新聞。

長江下遊,江麵開闊,水流平穩,航船沿著東岸逆流而上,不時與前往下遊的商船貨船擦肩而過,江麵上帆影點點,船行如梭,西岸不時可以見到清軍沿江工事的殘骸,斷垣殘壁,一片狼藉,幾艘鄭家水師的戰船順著岸邊緩緩遊弋,見到哪裡有清軍修整過的痕跡,立刻開炮把它打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地獄征兵 修神外傳 無敵喚靈 黑客 超級英雄 灌籃夢想之角田悟 魔法工業帝國 超級資源帝國 我的超能力列表 輪回在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