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公子糾之死(1 / 2)

加入書籤

隨著魯公下令包圍公子糾所在的笙瀆的住宅,公子糾的死亡已經成為了定局。

對公子糾忠誠的手下也有幾十人,他們也意識到今天大事不妙,紛紛拿起銅劍、長戈,來保衛公子糾。

春秋時代的家臣地位十分特殊,他們的身份亦公亦私,和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士有些類似。他們一方麵擔任某個公職,卻又向他們的主君而非國君效忠。

家臣一般是由世代居住在主君封地上的封臣組成,並世世代代效忠於一個家族。在戰國時代,隨著生產關係的變化,他們開始流動起來,成為了一個新的階層,被稱之為「士」。

有專門出仕於自己主君的士,也有專門去某個地方,投奔某個有名主君的士,這種情況就像戰國時四公子的手下食客。但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忠誠度可比不上世居於某個主君封地的家臣。往往是權勢成而聚,權勢盡則散。

管仲,召忽這種由國君指定,給不是繼承人的公子當老師,一般是希望在公子糾獲得封地後給公子糾當家臣的。這樣的大宗分出小宗,小宗又建立家族,獲得封邑,拱衛大宗,這也算分封製下的一種常態了。

這些有才乾的低等貴族就被國君派往一些公孫大夫手下擔任要職,以期輔佐他們。在戰國時期,還有派出自己的國人到另一個國家擔任國相的情況。

如果公子糾未來可能獲得封邑,那麼管仲,召忽就是他的家宰。他們的子孫理應效忠於公子糾的子孫。

但隨著莊園之外的魯軍越來越多,兵車甲士開始陣列於外,所有人卻明白,今天就足公子糾的最後一天了。這時,從魯**陣中緩緩走出了一個人來,正是魯公身旁的一個內小臣,他扯著尖厲的嗓子喊道:

「公子糾意圖在魯謀亂,奉君上之命,擒殺之。

召忽、管仲,其傅也,輔之為亂,擒歸曲阜!

爾等還不束手就擒!」

管仲和召忽聽聞此言也忍不住臉上變色。魯國這是找了個借口,連個分辯的機會都不給,直接要派人殺死公子糾。

公子糾的手下嘩然,少頃,召忽手持長劍銅戈,對著想要保護公子糾的一幫臣下大聲說道:

「是我們公子大限到了嗎?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士之死節,即在今朝!」

言罷,他左手持劍,右手持戈,和公子糾的忠誠下臣們並肩而立,和想要上前的魯國人交戰。

召忽自幼學習兵法,熟讀史書,對兵法戰陣很有研究。當齊僖公任命他為公子糾的老師之後,他和公子糾很談得來。召忽為公子糾講史,談兵,兩人相處的很好。因此,他和公子糾的關係比管仲要親近的多。

本來,若是齊國沒有發生內亂,公子糾有很大可能成為一名大夫,召忽也可以幫助公子糾建立一番功業,未來也不是不能位列大夫。有些卿大夫向君主舉薦自己的家臣或手下,是春秋之時的慣例。

但齊國內亂發生,公孫無知弒君篡位,有人向無知諫言,說要殺死公子糾,以防他效法您來登上君位。召忽和管仲也不是不想借機乾掉公孫無知,以登上齊君之位。但在連稱手握眾兵,嚴防死守之下,聯絡好的公族和大夫又退縮了,公子糾隻好逃亡魯國。

在齊國無君的日子裡,召忽和管仲也是想盡辦法,盡可能地力推公子糾上位。但齊國的貴族們擔憂公子糾背後有魯國人的勢力,會導致齊國受製於魯國。所以在高傒的主導下選擇了母族不顯,又身在莒國的公子小白為君。

隨著管仲行刺小白未果,公子糾和召忽率領的魯軍又在臨淄城下被鮑叔牙和高傒所率領的齊軍所敗,被迫退回魯國。

魯莊公親自上陣,卻又被小白在乾時打得大敗,人馬損失近半,堪稱慘敗了。召忽雖然對軍事很有心得,也不能去替魯人指揮軍隊。

隨著魯公想要以殺死公子糾來討好齊國,公子糾,召忽和管仲的命運就被決定了。

召忽已深知公子糾絕無幸免的可能,所以號召公子糾的手下做最後一搏,為公子糾最後盡忠一次。

召忽左手持劍,護住己身,右手持戈,進攻身前的魯軍甲士,十分悍勇,連續殺傷數人。公子糾的護衛也被激勵起來,或手持劍盾,或手舞乾戈,皆拚死力戰。魯人雖眾,但庭院狹小,一時竟拿不下他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完美人生 軍神回歸 我真不想一打五 我在古代日本當劍豪 隨身帶著元素農場 美劇世界有點亂 慢穿之璀璨人生 無限VC生涯 帶著倉庫到大明 位麵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