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 章 楊嗣昌的轉變(1 / 2)

加入書籤

紫禁城宮後苑的欽安殿內,崇禎帶著周皇後、田貴妃、袁貴妃和懿安皇後張嫣以及白茯苓一起,圍坐在一張八仙桌旁。桌上是一個冒著白煙的火鍋,王承恩和魯四在旁邊伺候著。

崇禎今天的心情格外高興,因為自從崇禎七年來,不但國庫大漲,就連一直困擾著大明王朝的飢荒問題也逐步得到了解決。由於紅蓮教的暴動,各地的藩王被殺的被殺,逃跑的逃跑。官軍雖盡力絞殺,但是無奈紅蓮教軍神出鬼沒,每次就像是提前知道官軍動向一樣。而且每次都是將衣服一脫,直接混跡於百姓當中。這讓身為剿賊督師的楊嗣昌楊大人極其苦惱,幾次上書請辭,但崇禎不允。

於是大多數宗室子弟都住進了崇禎為他們準備的昌平皇莊,其餘沒有住進昌平皇莊的宗室,陸陸續續的也都成為了紅蓮教殺人搶劫的對象。也有宗室提出,要崇禎派兵保護,但朝廷給出的回復是,要防備建奴和蒙古,實在抽不出太多的兵力每個王府防守。而且,少了不管用,兵力多了朝廷養不起,宗室的親王們又不舍得掏銀子。

就這樣,在損失了幾個親王和郡王後,大多數宗室子弟隻能住進了昌平皇莊。不過要說這昌平皇莊倒確實是建的不錯,昌平本來是大明的皇家陵園所在地。

提起昌平,有句話叫做「昌平明前無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昌平區在明代之前的歷史資料很少,隻是從明代建都北京,把皇家陵寢落戶到昌平以後,對昌平區的歷史記載才逐漸的豐滿起來。

明永樂帝建都北京,為防止北方蒙古部落侵擾,保衛昌平的十三陵,在北京北部地區設置了重兵防守,同時在昌平地區的山區建造了許多的關隘城堡,如:鎮邊城、白羊城、長峪城、橫嶺城等軍事城堡,這些城堡的名字一直延續到現代,成為了村落名稱。在昌平區有很多的地名就與明朝軍事有關,比如「衛」、「撥子」、「旗」、「屯」等。在昌平區沙河鎮南有二撥子、三撥子、四撥子的地名,這些「撥子」,曾經就是傳遞軍情的小股士兵墩台的駐地,明代墩台哨兵,又稱墩夜或直撥、橫撥。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土木堡之變後,明廷為了構建傳遞軍情的信息網,從張家口懷來縣到德勝門外土城的交通線上,構築了大量墩台(烽火台),這些墩台之間的距離按照地形分別相距3~5裡或10裡不等,遇有緊急軍情,近者敲擊梆鼓或者舉火燃煙、鳴放火炮進行報警。

明代為了祭祀十三陵,又在昌平建造了兩座城池,分別是沙河鎮的鞏華城和永安城。這次修建的昌平皇莊,實際上就是在原昌平城的基礎上,建造了更多的房屋給這些宗室使用。同時將昌平界內的耕地分配給這些宗室,當然他們必須放棄原來封地上的田產。這個做法當然引起了很多宗室特別是親王不滿,這也難怪,這些親王之前在封地的日子過得簡直是太奢侈了。就拿被殺了全家的福王來說,僅僅是他當年到封地之前,神宗皇帝就給了他良田兩萬頃,鹽引千計。到了封地之後,他更是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同時想方設法的強占土地。無數百姓被他逼得無家可歸流離失所,之前的高迎祥和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有現在的紅蓮教軍裡,都有被他逼反的河南百姓。

他被滅門後,紅蓮教軍僅從他家裡搜出的銀兩就達幾十萬兩,黃金二十餘萬兩,這還不算字畫和古董之類的藏品。所以福王的死,反而讓河南當地百姓有了活路。再加上紅蓮教軍有個特點,他們每一次暴動雖然也攻占府、縣,城池之類的目標。但是卻從不占地為王,更多的時候就像是馬匪,殺人越貨搶了就跑。但他們丟下的爛攤子卻都要丟給官府來收拾,這也是楊嗣昌始終抓不住紅蓮教首領的原因。

要說這些年楊嗣昌也擊敗過小股的紅蓮教軍幾次,但每次審問這些教徒的時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我們隻服從堂主的命令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太多。」所以,楊嗣昌也是毫無辦法,但他卻發現,每次紅蓮教軍暴動後的地方,卻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居樂業。這些事情加在一起,終於讓老奸巨猾的楊大人嗅出來一點陰謀的味道,但他剛剛有這個想法,就不由得渾身打了一個冷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最後的女帝 拋棄後,被豪門繼承人攬腰入懷 重生賽羅:開局觸碰等離子火花塔 重生後,我竟拐走首富校草 柔情似野 末世大佬去了修仙界隻想擺爛 開局梭哈,全部壽命強化桃木劍 山茶花姬 爾爾辭晚,不負年華 紈絝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