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宦官專權(下)(1 / 2)

加入書籤

「從宦官形成強大勢力的角度來看,唐朝宦官集團的壯大,要從唐德宗時代說起。

唐德宗時代發生了兵變,讓唐德宗深感文武群臣都不是自己敢於信任的,於是唐德宗重用宦官,這導致宦官集團做大。

甚至唐德宗還把神策軍的軍權,交給了宦官集團,掌握了兵權的宦官集團,勢力很快壯大起來。

以至於到了唐順宗時代,唐順宗都遭到了宦官們的逼迫,被迫退位給太子。

而宦官集團也不斷在神策軍中發展親信,收神策軍將領為義子,將神策軍和宦官集團綁定在一起。

這導致之後的唐朝帝王因為神策軍問題,而無法鏟除宦官集團,直到晚唐時期,汴州軍閥朱全忠掌握朝廷,宦官集團才隨之灰飛煙滅。」

聽到後來居然發生這種事情,剛剛把神策軍交給宦官集團的唐德宗急忙下旨,收回神策軍的控製權。

李世民也是一口氣沒緩過來,暈了過去,倘若朱元璋見到肯定會撇撇嘴,不在意,畢竟他可是暈過去好幾次。

「最後就是明朝,這個時期,封建專製開始達到巔峰。

明朝皇帝對任何人都不信任,甚至朱元璋為了防止出現權臣,還廢掉了丞相這個職務,由皇帝掌握丞相權力,同時設立內閣,來從事丞相的工作。

同時,為了防止群臣和民間對朝廷有任何不利的發展,明朝還推行特務統治,例如錦衣衛。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明朝皇帝對群臣、特務機構不放心,於是開始重用宦官,通過宦官集團來分散朝廷的權限,甚至監督群臣。

最有名的便是大太監魏忠賢,號稱九千歲,權勢滔天。

明朝的宦官專權,本質上是皇帝為了分散朝廷權限,加強皇帝權限的結果。」

「明朝時期的太監雖然罪行累累,可是沒有他們,大明估計早就滅亡了。」

朱元璋心中大驚,不是說宦官專權嗎?又怎麼說沒有宦官大明早就亡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明朝的宦官是受到多方製約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權力,大多數情況都是經過皇帝默許的,從代替皇帝朱批,再到逐漸參與軍政大事,其權力上升的每一步都有皇帝的許可。

作為皇帝的身邊人,宦官的權力逐漸膨脹,形成與內閣、皇權三足鼎立之勢,隻是皇權是內閣與宦官的依附,二者都要對其負責,如果一方有非分之想的話,那麼很快就會被壓製下來。

宦官一般在宮內,與外界的交流極為有限,且自身內部職能紛繁復雜,相互監督、製約,所以幾乎不會有一呼百應的勢力,就算有,手中也沒有兵權,無法發動政變。

哪怕鋌而走險在宮內發動政變,其最後的結局也是被屠戮殆盡,所以與其造反,不如依附,皇帝成立東廠賦予宦官督察權,已經是莫大的恩惠,所以宦官們沒有造反的必要和基礎,皇權壓製宦官可謂是輕而易舉。

所以宦官雖然專權卻一直受到皇帝的控製,不像東漢和唐朝時期一樣無法無天,崇禎皇帝上位後,也是一句話就把魏忠賢給殺了。

可見明朝時期的宦官隻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

「至於為什麼說沒有宦官,大明可能提前滅亡,這就不得不提到黨爭了,說到底大明亡於黨爭。

明朝時期的文官喜歡直言勸諫,對於宦官,他們自然是監督有力,一旦情況不對,他們就會冒死直諫,可實際上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起初有著魏忠賢的壓製,起碼軍費方麵不會缺少,大明邊境還是可以穩得住的,但魏忠賢倒了之後,文人清流便開始肆無忌憚的搜刮民財。

邊境出事與他們何乾,皇帝缺錢與他們何乾,朝廷滅亡與他們何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朕聽見愛妃心聲後,寵她上天 陰氣復蘇 你說,我是秦始皇後代? 櫻花的回顧 古代末世來襲,帶領全村奔小康 啞女王妃 速度成兵王蹦躂手冊 落雁劫之血孤堆 全球拆遷詭神道仙 不想做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