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景炎二年的颶風(1 / 2)

加入書籤

宋德佑二年(1276年)三月,南宋謝太後、六歲的恭帝趙顯在臨安投降北元。這標誌著作為一個朝代的宋朝實際已經滅亡。

但是,忠於帝國的大臣和將領並不甘心。臨安陷落時,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趙昰之母楊淑妃、淑妃弟楊亮節、趙昺之母俞修容弟俞如珪,以及宗室秀王趙與擇等人的護衛下,先是跑到了婺州,隨後又到了溫州。這時,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將領蘇劉義也趕來,他們又招來了前丞相陳宜中和因不滿朝廷不戰而降、率軍跑到定海的張世傑。

不久,文天祥從被元軍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他見趙昰還未登極,於是上表請廣王即位。在他看來,隻要天子還在,朝廷就還有希望。

五月,陳宜中等人在福州擁立益王為帝,即宋端宗,改元景炎,尊楊淑妃為太後,臨朝聽政,封趙昺為衛王。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都督,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劉黼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直學士院,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

這時,元軍統帥伯顏攻下臨安後挾恭帝趙顯北返大都,留下張弘範、李恆、塔出、董文炳、唆都、呂師夔、阿裡海牙、劉深等人繼續攻打浙、閩、贛、粵等州縣。

流亡朝廷建立的消息,給各地還在奮勇抵抗的帝國將士以極大鼓舞。但此時帝國疆域已大部喪失,隻有李庭芝、薑才堅守淮東,張鈺堅守重慶,其餘僅有閩、廣以及浙、贛南部。且帝國將士在各地各自為戰,難以呼應,大局實已崩壞。

更令人難以理解是,在如此危局的情況下,眾人齊心協力尚且不及,流亡小朝廷的上層居然仍在勾心鬥角。

先是外戚楊亮節專權,不顧王室宗親的意見,排擠走了秀王趙與擇。隨後,由於政見不合,陳宜中又指使言官彈劾陸秀夫,罷其職使其謫居潮州。結果還是張世傑看不下去了,事後說陳宜中:「此何如時,動以台諫論人?」陳宜中惶恐,再加上流亡朝廷的局勢越來越惡劣,這才於第二年十月召陸秀夫還行朝。

接著,文天祥也因國事皆決於陳宜中,在朝廷的發展方向上見解分歧,固辭右丞相兼樞密使而改任樞密使、同都督。

文天祥本打算回溫州發展,尋機收復浙東、浙西地區,因此使部將呂武招豪傑於江、淮,杜滸募兵於溫州,但陳宜中不同意。因為棄溫入閩是他的主張,他想倚靠張世傑復浙東、浙西來洗刷自己的錯誤,所以借朝會商議如何進取的時機,建議使文天祥開府南劍。七月,文天祥離開行朝,單獨開府南劍州,以圖經略江西。

帝國已在苟延殘喘,而上層依然如此,結局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七月,李庭芝、薑才在泰州戰死,淮東之地盡失。

十月,元軍董文炳破瑞安,秀王趙與擇和他的弟弟與慮、兒子孟備以及觀察使李世達、監軍趙由噶、察訪使林溫、瑞安知府方洪被俘,他們均不屈而死。

十一月,陸路元軍揮師從浙入閩,水師也從海上向南進逼,元軍破建寧府、邵武軍。陳宜中、張世傑匆忙護衛端宗小皇帝及衛王、楊太妃等登舟下海,朝廷徹底成為海上行朝。此時跟隨朝廷的,實際還有軍人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兵萬人,與元軍不是不可以一戰。

載著行朝的船隊剛出海口,就與元軍水師相遇,但當時彌天大霧幫助船隊躲過了一劫。

行朝南下到了泉州,招撫使蒲壽庚來謁。蒲壽庚是阿拉伯商人,史稱其提舉泉州市舶,「擅蕃舶利者三十年。」這時,他正在宋、元之間見風使舵。他表麵上出城迎接,請行朝「駐蹕」泉州,實際上是觀望。張世傑還算留了一個心眼,沒有同意。等蒲壽庚回城內後,張世傑因海船缺乏,強征了泉州港裡蒲氏的船隻,籍沒其財產。蒲壽庚一怒之下,糾集地方勢力,以武力將端宗船隊逐出泉州港,並株殺在泉州城裡的宗室人員、士大夫與淮兵,次月就與泉州知州田子真投降了北元。陳宜中、張世傑隻好護著端宗先赴潮州,後到惠州。

在惠州,陳宜中再次派人奉表赴元軍請降。這位丞相在臨安就搞過這伎倆,結果事到臨頭了,他又跑路了。到了現在還要再弄這個,到底是緩兵之計還是真想投降,還實在是讓人琢磨不透,隻不過他想沒想過,對方會信任他嗎?反正忽必烈是沒被他忽悠,請降的使者被留在大都。

十二月,元軍下廣州。陳文龍在福建興化也被部下出賣,被俘後絕食而死。

第二年的一月,循州劉興,梅州錢之榮開城投降。至此,行朝在廣南東路已無陸上立足之地,隻能在海上遊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拯救超級英雄 我的老公萬人迷 光之召喚師 無限進階 妙齡王妃要休夫 從海底世界歸來 重生之灰姑娘成長攻略 五行天 柯南之誓言永恆 總裁我會陪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