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聽息(1 / 2)

加入書籤

艙外傳來了輕微的腳步聲,東望了過去,隻見道士和吉安一前一後走了進來。

道士看見東睜著眼,微微一怔,隨即露出了笑容:「陛下醒了,是不是覺得好多了?」說完走到榻旁給東把起了脈。

東看了看這個道士,他知道這個時候能夠出現在這裡的人不是一般人,但他不想問。不該知道的事情還是不要問的好。

道士很快把完了脈,說道:「陛下氣色好了很多,嗯,就是氣息也比以前平穩了許多,不容易啊。」說完他看了一眼吉安,然後又看著東。

這話好像有點別的意思啊,東笑了笑。

東的確在練一種功法,這是一種他很早以前就練過的功法。隻是前幾天心緒不寧,完全進入不了狀態。

莊子聽息法是一種道家靜功,原為性命雙xiu的基礎。它導源於莊子,妙在坐臥皆可,男女老少皆宜,而且不會發生偏差。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但請注意,這不是讓你聽自己的鼻中有什麼聲音,而是要你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要讓它瞞過。換句話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感覺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進入睡鄉,這樣就做到了前人所說的「心息相依」,就對了。

簡單吧?老子《道德經》裡怎麼說的?大道至簡啊。

有趣的是,在他現在所處的這個時空,百多年前蘇東坡這個大才子也提到過相似的功法。蘇夫子的原文是: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道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製,白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效,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東坡《誌林》卷一)。

縱觀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哲學,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喜歡講「平衡」或者稱之為「對稱」。比如我們經常能看到的詞:陰陽、動靜、虛實、矛盾、進退等等,即使是從字麵上看,它們也是平衡和對稱的。另外還有八卦、太極、五行、七星、九宮等圖形也都含有潛在的平衡含義。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實也是如此。這種兩極或多極的平衡理念在後世的社會活動中反映的更多,如經營中的產與銷、生產中的投入與產出、軍事中的攻與防,等等。

但是,後世的人們很有可能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方麵,那就是人本身。我們要問,人一生最大的兩極是什麼?是活動與休息,這兩個方麵實際貫穿了人的一生。活動的內容就不說了,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運動、鍛煉,它們的結果隻是使人的活動能力有很大提高。

可是,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卻覺得自己的身體健康越來越差,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裡麵更多的是休息越來越差了,更確切點說,應該是休息的質量越來越差了。當白領們陷入亞健康,他們不是營養不好,鍛煉有可能是少了點,但更多的原因是在休息上。

我們知道,人體是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的,可是這種身體的自我修復更多的是在休息中進行。一個得不到良好休息、甚至睡眠都不足的人會怎樣,基本上每個人都很清楚,要不兄弟們怎麼會有「睡覺睡到自然醒」這個奢望?

看來後世的人們提倡或流行的鍛煉方法是有缺陷的,或者說是不全麵的。也許我們的古人早就認識到這點,隻是限於知識和樸素的認知方法,而用一種不同於現今文化,或者隱晦的方式表達和記錄下來。

平衡的理念,是不是要求我們現代人在「休息」上,也應該認真地學習學習、研究研究?

什麼是氣功?嚴格來講,用這個詞來描述古人的修真行為根本是不恰當的。但如果一定要用,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人既然有活動,就一定有休息。氣功的起始階段、或者修真的築基階段就是休息的鍛煉,是人體自我修復能力的一種鍛煉。也許這樣說,這種古老神秘的文化,對後世絕大多數的人來講,就並不那樣顯得如此玄奧。

當然,氣功或修真如果真的進入高級階段它會出現什麼奇跡,那就不好說了。畢竟人類在運動上可是創造了很多在前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奇跡的。

道士看著東的笑容,忽然有種茫然的感覺。他是不是根本不了解這個孩子?

「道長,朕可以起來嗎?」東弱弱的問了一句。

哈哈,「朕」冒出來了啊,開始進入角色了。

道士和吉安均楞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最後還是道士開口說到:「如果陛下覺得無礙,也可,但不可外出見風。」得,在艙房裡溜達溜達吧。

吉安小心翼翼地侍侯著東穿上衣服,陛下身上的傷口還沒有完全愈合,他的頭上可還是裹著布的哦。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拯救超級英雄 我的老公萬人迷 光之召喚師 無限進階 妙齡王妃要休夫 從海底世界歸來 重生之灰姑娘成長攻略 五行天 柯南之誓言永恆 總裁我會陪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