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佛法修學概要》39-40集 期中座談7研討(1 / 2)

加入書籤

課程摘要

39、當我們的心住在外境,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

佛教的因緣觀,當它從一種理論的思想,轉化成一種實際的修證的時候,這個因緣的修證,它是分成內外兩個因緣來看。外在的因緣在《楞嚴經》的意思,是一個充滿障礙的因緣;而我們內在的因緣,是充滿解脫的因緣。這兩個因緣,首先我們要清楚內外兩種因緣。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本來沒有錯,它也就是顯現一種快樂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個因緣它會刺激我們的內心,它不是隻有果報存在。當這個外境去刺激我們內心的時候,會帶動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會牽動我們的妄想,而妄想最後形成了堅固的執著。我們一般人是很難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們一般人會在生命當中變成障礙重重,其實主要的原因隻有一個,叫「心隨境轉」,我們太重視外境的變化了。

當我們的心住在外境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一個煩惱障。我們很容易生起貪瞋癡的煩惱。麵對如意的境界起貪愛,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癡;接下來,煩惱相續的活動,就會推動你的身口意去造業,就變成業障了;然後這個業力成熟以後,就在三界得果報,就變成報障。所以當你不能夠跟外境脫離的時候,就墮入了生命中的一種惡性循環:煩惱障帶動業障,業障帶動報障。

直到有一天,我們修學佛法,開始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叫做「回光返照」。我們除了攀緣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觀照智慧去觀照我們的內心世界,去做一種調伏的工作。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現。

到底什麼叫做罪障凡夫,到底什麼是功德莊嚴,它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看你對外境攀緣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對內心的安住調伏有多大來判斷。

所以當我們能夠慢慢地透過前麵的智慧的觀照,從向外的攀緣慢慢地引導到向內的觀照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開始有所謂的功德了。當我們開始回光返照的時候,哪些功德出現呢?我們如何從一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過程,怎麼樣提升到一種解脫的功德?

菩提,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無漏的智慧。為什麼智慧加了無漏呢?因為它不是世間的智慧,它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智慧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斷除煩惱,成就涅盤,所以叫做菩提或者叫智德。無漏的智慧,我們簡單分成兩段:一個是實智;一個是權智。我們先看實智。

我們開始回光返照,從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們在觀察內心的時候,先觀內心的本體,這個很重要。你要先觀本體再觀作用,這樣才可以。因為你沒有觀本體,你的心就沒辦法安住;而且你不觀本體,你不能夠去抗拒煩惱給你的沖擊跟壓力。所以在修行當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麼要怎麼安住呢?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用空觀的智慧去照了我們心性的本來麵目。這空觀的智慧簡單地講就是離相,先把這個相狀全部掃掉,把內心當中、在無量生命的經驗中累積的我相、人相全部掃掉。所以空觀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體,證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這是一種離相的智慧。這是第一個,實智。

第二個,權智。權智就是觀察心性的作用。這個假觀——就是叫權智——假觀的智慧,他是觀察兩部分:第一個,分別諸法的事理。就是觀察法門的差別,就是我們前麵講的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個法門它有什麼樣的特色。

佛陀在建構一個成佛之道的時候,他的每一個法門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對應的、所對治的一個障礙,你要把這個法門先通達。就好像你要把每一個藥的藥性先弄清楚,這是假觀第一個,通達諸法的差別事相。第二個,通達眾生差別的根機。有些人要用加重調伏的力量來調伏他,因為他感情重,你必須用苦諦,下苦諦的重藥讓他覺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勵,他不適合苦諦,你必須用諸佛的功德莊嚴來引導他,來鼓勵他。所以你必須要知道眾生的差別根機。這個假觀一方麵觀察法門的差別,另一方麵觀察眾生根機的差別,你才能夠成就自調跟調他。

40、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這是蕅益大師對淨土宗的修學提出的四個重點。

第一個,持戒。淨土宗我們要先求臨終無障礙。我們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所以臨終的正念是要有條件的,我們沒辦法做到無條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薩,什麼條件對他來說都是一樣。但是我們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個安穩的條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業力這一塊。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勤修懺悔,嚴持四重。你要創造一個讓你臨終正念有利的條件,你必須在安穩的情況之下往生。這是第一個,持戒。

第二個,淨土。我們對彌陀的皈依,信願持名。第三個,觀心。這個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調伏力、引導力。第四個,善友為依。善用團體共修的力量。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所以持戒、淨土、觀心、善友這四種力量,你如果能夠遵守,你就容易達到臨終的正念。

諸位!學佛,有一個觀念很重要,這個信仰就是相信真如。當我們學佛以後,我們內心有兩種力量:一個是無明的力量。你前生、過去生留下來的,不能怪現在的你。第二個就是一種真如的力量,你開始啟動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

所以我們會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遠記住,無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虛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實的。你要永遠記住,它不是你的對手。如果你覺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對真如皈依不夠。正常情況,邪不勝正。那你為什麼為邪氣所侵呢?因為你正氣不足,你對正的力量順從不夠。正常情況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我們沒有看過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隻要把電燈點亮——光明就會出現,你不要管那個黑暗有多暗。

所以佛教為什麼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我們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麼,我們在乎的是你未來是什麼,你是不是能夠把握未來。那麼你要把握未來,要去開創未來,一定要在你的煩惱當中建立一個反轉的係統——就是覺悟的力量,否則你臨命終時誰都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們不能消滅煩惱的勢力,這是事實。但是你要產生一種反製的力量,存在煩惱當中,隻要你把這種力量放進去,臨終稍微聽到佛號,稍微有一點開示,就能夠把你的開關啟動,你就有救了,在煩惱中把你的善根種起來,看看有沒有辦法,這是關鍵;因為善根可以破壞煩惱。我們一路看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十地就不講了,這些還沒有入真實聖道的階位,為什麼沒有把福報放進去?這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雙修,但是我們看它的每一個階位,完全從智慧的善根來判定一個人的高低。為什麼沒有把福報放進去?為什麼?為什麼沒有說這個人福德資糧到什麼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從「菩提」跟「涅盤」兩種善根來判斷一個人的階位?

答案是:福報是生滅法,它靠不住。因為你今生福報大,你可能福報享盡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了。所以福報不能當作判定標準,它是靠不住的。因為你今生有福報,你來生不見得有福報;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來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的。

所以我們不用福報來判斷一個人的階位,因為這是靠不住的。善根不可破壞,它隻會暫時地被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會因為你福報差,也不會因為你造業而消失。隻要你看到佛法,你會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線,把它啟動起來。善根叫做金剛種子,但是福報不是金剛種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不能列入階位的判定標準,因為它是變來變去的,說不準。

研討7、你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作為淨土宗的修行者,當你走進了佛堂、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從一念皈依的心去創造一個佛號的聲音,這個聲音再聽回去,當你聽到自己聲音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了變化。因為你除了是一個罪障凡夫以外,你的生命創造了兩種強大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彌陀的力量。

什麼是心靈的力量呢?套蕅益大師的一個專有名詞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其實我們自性本來有很大力量,隻是你沒把它釋放出來、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透過理觀,把那些障礙我們內心的問題都消掉,你的心更加地靈活,更加地明了寂靜,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了。第二個,阿彌陀佛的音聲,它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你啟動了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議。

那麼這兩種是什麼關係呢?簡單地說: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從這個心力帶動佛力,我們可以知道,你內心的力量是主動,佛陀是被動。也就是說,你準備了三分,佛陀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準備了五分,佛陀給你五分的功德;你準備了十分,阿彌陀佛把所有無量光無量壽全部送給你。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誰能夠把佛陀的功德全部釋放出來,就各憑本事了。因為同樣一句佛號,佛陀是平等的。身為佛陀他沒有偏心的,他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說要對誰特別好。這就是為什麼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隻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那麼我們從這個心態的準備,大致分成兩類來看:

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一種人是消業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創造了多少佛號,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嘆、意業的皈依,一天打下來不可思議,創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裡去呢?跑去消業障了。他打完以後很輕鬆,他做生意很順利,這是消業障式的念佛。因為他沒有理觀的帶動,隻有信仰、信心。

當然,身為剛開始的初學者,這可以理解,但是你應該可以再進步。慢慢慢慢地你要學習經論,知道怎麼去麵對你內心的世界,怎麼去調整自己,去加強你心靈的素質,加強你心靈的力量。當你心靈力量準備好,你的明了的心在跟佛號接觸時,這個佛號就不是一般佛號,佛陀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你準備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間的那種安樂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寶珠,因為你準備好了。所以你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觀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就是一個人是走到人天的安樂道,一個人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這兩個道路,跑道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態提升了。

那麼,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消業障的念佛,怎麼提升為一種往生式的、理觀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號以外,要有智慧的引導,這兩者就差在這裡了。你不能隻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隻靠你的宗教情操來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質。

一個初學者你是不能夠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的。初學者要把理觀、事修切開來分成兩塊,要分開操作。你一開始到佛堂的時候,要先拜佛,因為你的身心粗重。讓身心調柔,調柔一段時間以後,稍微經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時候先念佛,把心靜下來,可能十五分鍾,可能三十分鍾,就專心聽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分別住的,隻有一念的皈依就好,隻要順從彌陀的音聲,你相信這個音聲是無量的功德,它一定會救拔你。第二個,你相信這個音聲一定會帶你到淨土去,隻要相信就夠了,帶一點信仰。這個時候心中是不動名言的,隻有聲音,法界一聲。

那麼事修一段時間以後,你開始把佛號停下來,修理觀。觀照你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空、假、中三觀。當然這個空假中三觀等於是三種觀法: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陀。就是慢慢地安住、調伏、引導。理觀一段時間以後,再恢復到念佛,再事修,就是這樣調配。但是主修是持名。

那麼理觀乾什麼呢?你要調伏煩惱的第二念,就是為臨終準備。你要有能力去調伏,就是說做第二念的調伏,你要為臨終儲備一種調伏的力量。你每一個觀照,在你的內心當中都會加強一種力量。臨命終的正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這個能量你要去儲存。所以我們剛開始是理觀、事修,事修、理觀。

當然你不用到臨命終,慢慢地你會發覺在念佛的時候,遇到特別大的那種妄想,帶有煩惱執取的妄想來沖擊你的時候,你自己會提出理觀來告訴你:這都是虛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隻是影像而已;然後你再來對治它,你要思惟它是一個過失相,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你會慢慢地從空假中裡麵產生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自己會啟動一種去沖破難關的力量出來。當然這個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會受到震動,它沖擊你的時候,你會搖晃幾下,但是你馬上鎮靜下來,你的理觀智慧就會出現。它沒有辜負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觀就會出現,我們能夠掌握第二念的反擊能力。不用到臨命終,你就會覺得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觀果然不可思議。

所以說剛開始理觀跟事修是分開,但是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後,你在念佛的時候,理觀它是在潛伏狀態,但是隻要是有障礙,它主動地會跳出來,它自動會啟動的,它會幫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進步了。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煩惱業力追著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這個時候,你的理觀跟事修慢慢結合。

當我們修行佛號正式提起來的時候,佛號是在現前的狀態,理觀是在潛伏的狀態,它隨時備而不用。因為它隨時麵對你內心強大而堅固的妄想,那個帶有執著的妄想,它會啟動第二念的反擊能力,讓你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順利地過關。這個就是到最後理觀跟事修的結合,但是你主修還是佛號。

但是,你剛開始的時候要切開來。沒有一個初學者可以同時理觀跟事修的,不可能!因為這兩個性質不一樣。念佛是無分別住的,是信仰的、皈依的,是無分別的;理觀是要有分別的,所以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最後的時候,它們兩個會暗合道妙,會慢慢地結合在一起,佛號中隱藏著理觀的能量,理觀的能量當中又帶有佛號。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在理觀當中,佛號的莊嚴現前;「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觀的智慧在旁邊默默地保護你。這個就是理觀跟事修最後的結合。

小結:《佛法修學概要》39-40集 期中座談7研討

[研討主題:課程總結——《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部分,是總標部分:就是課程的四大特色,和一些關鍵詞。

第二部分,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

(圖右)一、前言。二、正文部分:

(一)發心。(二)正見。(三)修行。(四)證果。

(圖左)一、佛法義趣難解,入門有道。二、把握四個要點。

第三部分,結示:淨土修學的法要。

各位師兄,大家好,末學奉師父的慈命,給大家進行《佛法修學概要》的研討。今天是我們第二學期的第五次研討,也是我們整個《佛法修學概要》的最後一次研討。所以今天的研討,我們把整個的框架做了一些調整。請大家看講表,我們今天研討呢,分三塊:

第一部分,是總標部分:就是課程的四大特色,和一些關鍵詞。我們看這個表的主體。這個表的右邊。其實是我們對整個佛法修學概要的一個內容的回顧。那麼在這個裡麵。我們去吧。本來課程安排的第三十九講、第四十講的證果的內容,我們穿插在這個裡麵一起跟大家分享一下。那麼大家看這個表的左邊,這個左邊的兩大點,實際上是末學跟大家分享的兩點體會。這個是今天分享的第二部分。分享的第三部分就是結示。說一下我們這個淨土修學的法要。

第一部分,是總標部分:就是課程的四大特色,和一些關鍵詞。

好,那麼我們現在進入第一部分總標的部分。我們學到現在。整個《佛法修學概要》到今天就是基本要結束啦,那麼通過兩個學期的學習,我們對整個《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應該有一個總的認識。那麼總的認識呢,末學把它分成兩個方麵:一個是課程的四大特色。就是師父在講這個佛法修學概要的時候,有四個特點:

一、課程四大特色(導航儀、檢查儀):

(一)一以貫之,深入淺出;

就整個的課程都是一念心性這個中心線索來展開的。從最基本的人天業果講到真如思想,從人天乘一直講到菩薩乘的修學,所以是一個深入淺出的一個次第分明的一個講解。

(二)理事圓融,解行並重;

就是師父整個講解內容的展開,都是從理觀和事修兩個範圍展開。從理觀和事修的圓融來展開所有《佛法修學概要》的內容,而且解行並重。可操作性非常強,我們一旦學了以後,就知道怎麼去做。

(三)具足三力,導歸淨土;

整個調和其實師父都非常強調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強調心力、法力、佛力的結合,以這個來調伏我們的生死罪業,來調伏我們的妄想來確保我們的臨終正念,導歸淨土。所以這個在整個課程中三力也是一個主線。

(四)條理化、簡單化、生活化。

第四個特色。就是。整個課程的內容條理化、簡單化,生活化。

把整個佛法的內容,非常條理的、非常簡單的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怎麼去調整我們的心念,怎麼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怎麼來讓我們走向跟佛在同一個頻道?最終能夠成就佛道。所以呢,這個是末學理解的,這個課程與這樣的四大特色。

二、關鍵詞:一個中心、兩個重點、三種力量、四個總綱。

那麼由這個四大特色,我們拎出了整個課程的幾個關鍵詞:

(一)一個中心:一念心性

一個中心,也就是這個佛法的一個主線,一個中心思想,一個主要的線索,那就是一念心性來貫穿所有的佛法。佛陀出世也是為了結示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二)兩個重點:破妄、顯真——理觀、事修

也就是師父說的,我們修學佛法,一個是破妄、一個就是顯真。師父說過整個佛法概要,從淨土宗臨終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做兩件事,一個是破妄、一個是顯真。破妄就整個真妄的問題,是整個課程的主軸。那麼整個破妄顯真下來,主要是在於空觀,就是消除我們心中的我執、法執。來消除我們生命中的對立。所以整個的主題啊,上課的主題,他兩個中心一個就是破妄,一個是顯真,當然具體學法上麵,我們下麵講到圍繞一個是理觀,一個是事修,所以這個是兩個重點。

(三)三種力量: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心力、法力、佛力

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具足三力,首先要有安住力,要安住真如,安住心性。然後呢,我們要有調伏力,要有引導力,心力、法力、佛力,三力要完整結合起來,以心力來引導法力,以佛力法力來加持心力。

(四)四個總綱:

◎信解行證(通途次第):

就淨土宗而言,師父把蕅益大師的這四句話、十六個字,作為我們淨宗學人的一個修學法要,這個也是四點。

◎淨宗四法要(特有):

所以呢,就是末學把整個《佛法修學概要》的課程有四大特色,然後呢,關鍵詞有四個方麵,那麼通過這樣一個大體的框架,讓我們的整個《佛法修學概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其實我們學到現在學到今天,應該說這個四大特色,這四個關鍵詞我們應該大家是非常的熟悉了。所以我們先把它回顧一下,就是看看師父是怎麼來講這個《佛法修學概要》的。

第二部分,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

(圖右)一、前言。二、正文部分:

(一)發心。(二)正見。(三)修行。(四)證果。

(圖左)一、佛法義趣難解,入門有道。二、把握四個要點。

一、前言

我們下麵進入第二部分,我們看那個表的右邊:整個《佛法修學概要》它的框架,首先是一個前言,師父解釋了經題,解釋了教主的簡史,講解了這個佛法的主要的教義。那麼前言這一塊其實也是一個總綱,就把整個課程的內容都做了一個提綱性的介紹。所以建議大家要把前言這一塊再好好的深入的學習一下。你把這一塊深入領會了,那麼會加深你對《佛法修學概要》的理解,末學曾經作過一個比喻,就是《佛法修學概要》就像一個導航儀:它確定一個目標。然後你怎麼去每一步都給你一個詳細的介紹,你按照這個他的指示去做,你就能達到你的目的,達到你的目標,所以他也像一個導航儀。層次非常清晰的、步驟非常清晰的一步一步的把你引導到那個目標去。所以前言非常重要,是一個總綱的內容,大家要反復的深入去體會,這個裡麵涵蓋的內容非常的廣泛。

二、正文部分:(一)發心。(二)正見。(三)修行。(四)證果。

那麼《佛法修學概要》正文部分,就是師父給我們講了,我們修學中要注意的四個方麵,也可以說是四個層次。首先一個,是要發心。第二個要樹立正見。第三個,我們去怎麼修行這個五乘法門。那麼這個發心、正見、修行其實是屬於因地的部分,那麼,通過我們因地的修學,我們最後證果,會證到什麼樣的果位,這個是正文部分,是修行的四個主要的內容。如何發心?我們樹立什麼樣的正見?我們怎麼去修行?我們最後會證到什麼樣的果位?

那《佛法修學概要》的第三部分實際上就是結示部分,就師父講了一個我們淨土宗的一個四個法藥,還有就是用了一個偈頌來勸修,我們為什麼要修啊?怎麼去修這個是我們整個的課程的框架。那我們現在看一下整個的正文。就是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然後師父到底講了哪些內容,那麼在每一部分裡麵哪些是重點,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一)發心(理觀)——確認目標

1、皈依心。2、出離心。3、菩提心。4、簡別發心

我們先看發心,發心呢這個是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其實是誓願,一種心願,一種願力,這個是確定我的目標,那麼在這個裡麵實際上呢,它屬於理觀部分了,那麼師父呢給我們講了,我們要修皈依心、要修出離心、要生起菩提心,並且讓我們簡別怎樣才是真正的發心,有八種發心:有大與小、有正有邪、有真有偽、有偏有圓。這個八個標準是我們衡量我們的發心是不是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我們要看這裡發心到什麼程度,所以發心對不對,那麼這個八個標準我們可以用來對照,這個是發心部分這樣幾個內容。

(二)正見(理觀)——了解路況

1、業果思想

那麼到正見部分,實際上就是了解路況了,那麼這個裡麵師父給我們講了,我們要樹立三種正見,這個三種正見是層次高低不同,由低到高:一個是業果思想,師父給我講業果決定、業果不失,講了業的的種類,讓我們知道怎樣去調伏一些罪業,這個講的因果類。

2、空性思想(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是我們要一個空觀,怎麼現起一個空觀的智慧?怎樣放下這個相狀?怎樣來走出妄想?

3、真如思想(實相印)

第三個正見,要有真如思想,就是實相印。這個其實已經到了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這一部分,是佛陀之所以出世的,他的本來意思就是要告訴眾生所本具的的一念心性。就是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但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一念心性,他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法爾具足,但因我們一念的迷,所以不能開顯我們的一念心性,所以我們要修行就是為了開顯我們一念心性,來回到我們的本來麵目。

☆理觀——安住力、引導力(◎智慧的觀照◎思想的改造◎心靈的建設)

所以這個發心、正見這個用了兩章的篇幅,這個其實都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是要我們形成一種安住力、形成一種引導力,通過智慧的觀照、思想的改造、還有心靈的建設來提升我們的素質,讓我們走向,就跟佛陀在同一個思維模式上麵。就走上這個成佛的高速公路,所以發心正見內容,這個是一個基礎。那麼當我們具備了正確的發心,樹立了正確的知見以後,那麼我們就可以依據這樣的理觀來進入實際的修行了——事修。

(三)修行(事修)

修行呢,我們修行三組要道,我們看這個圖表:第一個是安樂道,第二個是解脫道,第三個的是菩提道。

1、安樂道(帶相修)——人天乘

那麼安樂道它是從人天乘的修學方法,他的主修的內容是三皈依。我們任何人學佛,首先三皈依,就像一個人上學一樣的,你要先注冊入學,要發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三皈不但是學佛的一個入門,是一個學佛的基礎,而且他是貫穿於整個學佛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這個三皈依,然後我們要受持五戒,還得我們要修持十善業,這個人天乘的修行,他都是一種帶相的修行。

那在這個人天乘的修行裡麵,師父給我們指出了三個我們要修行的重點: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不得圓滿、不得清淨)——懺悔業障、嚴持四重、兼修禪定

☆處理業力(調伏力)——臨終無障礙。

第一個、懺悔業障

因為我無始以來,造業非常多,我們要懺悔我們的業障,來斷除我們的相續心,讓惡業不在增長,讓善業更加增長。

第二個、嚴持四重

就要守住殺、盜、淫、妄這四戒。這個是我們修人天乘的一個重要的守住戒律的要求。

第三個、兼修禪定

因為禪定可以提高我們的定力,讓我們心一境性,那麼這樣當心靜下來以後,心寂靜了以後,我們的智慧容易開發,所以呢,這個是我們人天秤他修行的三個重點。

修行人天乘、安樂道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來生成人升天,而是借這個人天乘的修學的方法來處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力,就是調伏我們的業力。它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沒多的障礙就是把那些重大的業力要從數數現行的業力把它調伏下來,不讓它起現行,讓我們在臨終的那一刻的一念能夠在比較安穩的環境下往生,所以這個呢是我們修行安樂道,那麼安樂道假如說那個比方來說的話,因為它帶相修,所以那個時候呢,還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所以這個呢,他這個是不得圓滿、也不得清淨,所以我們是借它的方法,但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的目的,這個是安樂道的修行。

2、解脫道(無相修)——聲聞乘(小乘)——四諦(苦、道)

解脫道(無相修)——緣覺乘(小乘)——十二因緣(受、愛、取)

我們看解脫道,那麼解脫道是我們從一個好人,比方說安樂道我們修成一個好人,那麼你要成為一個道人的時候,你從哪兒開始的?就是從修解脫道開始,所有解脫道使我們分清你是個好人還是一個道人的一個分水嶺。那麼解脫道一般我們把它稱為小乘,它主要是修聲聞、緣覺這個兩種。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異世記事簿 平行宇宙的選中者 猛炫大雜燴 大婚後出征,病嬌盲夫追我到沙場 有鳳來喜:鳳凰坡上又有喜啦! 末世再求生 九轉神魂 神豪:開局獲得萬億簽到獎勵 愛情影響力 兩世情深:燁少心頭的繞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