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朝稱謂習慣(1 / 2)

加入書籤

唐代兒女當麵呼喚母親的用詞,現代人並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稱呼「阿娘」、「娘娘」(不是用來專門稱呼後妃的,隻是普通的兒女叫自己的母親)等為主。如果您覺得自己是個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親麵前需要規矩嚴肅,那麼就叫「母親」。

唐代一般人等對皇帝的當麵稱呼,較流行的有「聖人」、「主上」、「大家」(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當然也可以使用。至於「皇上」這個穿越流行詞,在唐代似乎是一個書麵用語,沒看到活人這樣當麵稱呼皇帝的例子。「萬歲」則是群眾情緒激動時給皇帝拍馬屁用的,日常並不把這個詞當作一種稱謂。

跟叫母親的「娘」係列相比,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我們看上去會覺得比較陌生、比較亂,也比較坑爹。最流行的稱呼是「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很常見,如老杜《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但是還有一種對父親的稱呼,是「哥哥」。《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這裡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親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舊唐書·棣王琰傳》:「惟三哥辯其罪人。」這裡的「三哥」也是指他父親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寫給兒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稱為「哥哥」。

「哥哥」這稱呼,在唐代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如唐玄宗還曾經在公開場合稱他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據說這稱呼是從草原民族傳過來的,在唐代還沒有定型。所以我鄭重建議各位穿越者,不要隨便管路人,甚至自己親兄長叫「大哥」「哥哥」,這稱呼很容易讓人家在輩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對兄長的安全稱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議使用。

對父親的稱呼,口語上可以親熱地叫「耶耶」、「哥哥」,書麵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大人」作為一個當麵的口頭稱呼語,在唐代,隻用來呼父母,個別情況下可用來呼直係血親尊長,絕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來稱呼各種官員。

「大人」是什麼時候變成對官員的稱呼語呢?具體的時間,我也說不清,但是「大人」和「爺」的稱呼演變過程一樣,都是從「稱父親」逐漸擴大、外延,一種叫做「親屬稱謂語外化」的現象與諂媚風氣相結合,最後「大人」的語義變化為稱呼官員,「爺」(老爺)變化為稱呼主人、貴人。

在唐代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來叫官員,唐代稱呼官員呢,大致上有以下這麼幾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裡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隻呼為「劉常侍」。基本上各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等。

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貞觀年間,見了房玄齡說「房公安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福」,人家會覺得你這孩子挺有教養的。此外稱字號、稱地望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東何時動身南行?」這樣。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麼的。

還有諸如通稱的「官人」「大官人」則多為普通庶民稱呼官員的通稱。

在外出的時候,見到女子叫娘子便是,見到年齡小的叫小娘子。不要隨便叫小姐。唐朝沒有這一稱呼。此稱呼出現在宋代中葉以後,用於賤稱,最初指的宮婢,後來指妓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百戰天尊 這本漫畫來自地球 第一寵後 係統:對我好點會死嗎 無量記 風神記 西遊之三藏聖師 黑萌吃貨 神級小電工 這個男人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