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1 / 2)

加入書籤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國際格局的變化:原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營壘的對立。

1「三座大山」:

(1)外國帝國主義;

(2) 本國封建主義;

(3)官僚資本主義。

21925—1927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為直接的鬥爭目標的(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

3 「四行兩局」——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中央銀行,中國農民銀行;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

4 中國民族資本發展受到多方麵阻礙:

(1)外國資本的壓迫;

(2)官僚資本的排擠;

(3)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

(4)軍閥官僚政府的壓榨。

5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主要經濟形式——封建經濟。

6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兩重性特點:革命性與妥協性。

71921~1949的三種政治力量的三種建國方案:

(1)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

(2)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

(3)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

8兩個中國之命運:

(1)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

(2)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第四章 開天辟地大事變

1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誌——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即《新青年》

2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

3基本口號——民主和科學

4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提倡民主、反對專製,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是切中時弊的;

②並沒有因為批判孔學就否定中國的全部傳統文化;

③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十月革命是怎樣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從資產積極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的?

(1)、十月革命給予中國人的一個啟示是: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並以新的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3)、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群眾的廣泛發動並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

6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人。

7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8導火索——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9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1)、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家有滿滿,福運連連 重生後我在異世界談戀愛 女帝:讓你當捕快,你卻想追我? 戰音能力弱?一首逆戰乾翻全場! 巨神戰擊隊之星辰分隊 隻要不上班,社畜也能救世界 穿越:開局被合歡妖女綁架 在這仙界尋道 【快穿】一見鍾情 我救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