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舊部(1 / 2)

加入書籤

天已經黑了,碼頭旁邊的龍王廟中,李節與張定邊圍坐在火堆旁,商量著倭寇的事,之前張定邊說過要幫李節清剿倭寇,不過他卻信不過湯和,隻肯和李節談,甚至都不願意登上大明的戰船,所以李節隻得陪著他來到這龍王廟詳談。

「李副使,你可知道倭寇為何難以清剿?」張定邊伸手將一根木柴添進火堆中問道,火上吊著一口鐵鍋,裡麵煮著村民送來的海魚,說起來張定邊這和尚做的可不怎麼合格,又是殺人又是吃肉,李節都懷疑他頭上的十二菩薩戒疤應該是自己用香頭燙的。

「倭寇在海上來去自如,行蹤難以捉磨,再加上大明的海岸線這麼長,根本防不勝防,朝廷又不能在第一處海岸都布置重兵把守,所以才讓小小的倭寇搞的海岸不寧。」李節沉聲回答道。

「不錯,倭寇最大的依仗就是行蹤詭秘,但是你們想過沒有,這裡明明是大明的海岸,為何他們能來去自如,甚至把你們這些官兵玩弄於鼓掌之中?」張定邊再次反問道。

「這個……」李節聞言也是無奈的一笑道,「我聽說沿海有不少人與倭寇私通,為他們能風報信,比如那些生活在海上的疍民。」

聽到李節提起疍民,張定邊卻是冷笑一聲:「你們大明不把疍民當成人看,不但禁止他們上岸,而且還對他們課以重稅,每年還要服沉重的勞役,導致許多疍民根本活不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疍民對你們當然滿心怨恨,若你是疍民,你會怎麼做?」

張定邊的話也讓李節沉默不語,不是所有人都是聖人,疍民的苦難他也知道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讓疍民保持對大明的忠誠簡直難比登天,憑心而論,如果把他放在疍民的位置上,說不定他早就受不了這種壓迫起來造反了。

「疍民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們的事我也定然不會坐視不管,等到回去之後,我就會想辦法向陛下建議,改變疍民的現狀!」李節最後抬起頭鄭重的道,他也算是看明白了,疍民的問題一日不解決,倭寇就難清剿乾淨。

「你有這個心就好。」張定邊聞言卻隻是嘆了口氣道,不是他不相信李節,而是疍民的問題實在太復雜了,別說李節了,就算是朱元璋,恐怕也很難解決疍民麵臨的問題。

「其實疍民的來源很雜,即有前朝遺民,又有一些因各種原因下海逃生的百姓,而在這些疍民中,我倒是認識一些人,因為當初我們戰敗時,有些人也不願意投降,於是就乘船入海。」

張定邊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接著又道:「另外還有當初張士誠的人,他們也有不少人出了海,現在他們在海外聯合起來,倒是形成一股勢力,如果我出麵的話,也許可以從他們那裡打聽到一些倭寇的消息」

「果真?那沐講大師您有幾分把握?」李節聞言也大喜過望的問道,陳友諒和張士誠為了對付朱元璋,當初曾經結盟,可惜兩人互相猜忌,最後還是被朱元璋各個擊破。

不過陳友諒和張士誠雖然兵敗身死,但忠心於他們的部眾卻不在少數,特別是張士誠,在江南一帶聲望極高,哪怕死後民間對他依然念念不忘,為此老朱也氣的在江南一帶課以重稅,甚至還禁止南人為相,後世江南人罵安徽人,估計就是因為老朱而起,可惜他們卻忘了,老朱祖籍在鎮江句榮,也是典型的江南人。

「這個我就說不準了,這些年他們曾經多次派人與我聯係,可惜當時我心灰意冷,並沒有理會他們,現在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樣了?」張定邊說到最後也嘆了口氣道,當初他解甲歸田,就是看出朱元璋大勢已成,他也無力回天,所以才會心灰意冷之下出家做了和尚。

「好,那就有勞沐講大師聯絡這些舊部,若他們能夠提供倭寇的消息,我定會稟明陛下,為他們請功!」李節當即也站起來向張定邊鄭重了行了一禮道。

張定邊是陳友諒的結拜大哥,當初又被陳友諒拜為太尉,在軍中的威望極高,有他出麵,那些陳友諒的舊部肯定會有所響應。

聊完正事後,李節又陪著張定邊吃了晚飯,兩人也閒聊了一些當初的事,比如李節最感興趣的鄱陽湖大戰,可惜提到當年的事時,張定邊似乎十分傷感,並不願意多談,不過想想也正常,畢竟他的兄弟陳友諒就是死於亂軍之中。

不過說實話,鄱陽湖大戰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為凶險的一戰,因為當時他的兵力根本比不上陳友諒,特別是在水軍方麵,哪怕是用火攻燒掉了陳友諒的一些戰船,依然沒能完全扭轉戰局,如果不是陳友諒意外的死於流矢,恐怕那一戰的勝負誰也說不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金幣即是正義 我與艦娘的世界 二哈救命 我真沒針對法爺 我是星河大領主 一拳帶土 威蓋諸神 鬥羅之我真的無敵 唐朝從當村長開始 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