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番外千年帝國(真.大結局)(1 / 2)

加入書籤

第1022章 番外千年帝國(真大結局)

「原來這就是熒惑守心,朕算是看明白了。朕登基至今,三十一年。這一幕天象,卻是與三十二年前懷帝被袁術逼迫時,一般相似。有些時候,天命還真是不能不信啊。」

劉備在諸葛亮的解說下,完成了觀星之後,感覺整個人的精氣神又被抽走了一些。

不過倒是變得更加釋然、似乎什麼都放得下了。精神變差的同時,心態反而在好轉。

他揮揮手,示意左右宮女全部退下,隻留下李素和諸葛亮二人在附近。

李素勸他外麵太涼,劉備就讓人拿來一圈火盆和屏風,但拒絕回屋。他就要這麼仰麵躺著看著星空,問幾個這些年來始終沒想明白的疑惑。

「賢弟不必擔心朕的身體,朕本就是憂傷過度,不是風寒之疾,這點涼還不礙事。朕也沒幾天了,有些問題,還是想問問,心裡好有個數。

朕知道賢弟平日肯定是有所忌諱,畏懼人君之猜忌,不肯盡言,如今,當全無顧忌才是,這兒四下空曠,連宮女宦官都沒有,出弟之口,入朕之耳。」

李素:「臣從無顧忌,陛下不必多心。」

劉備微微點點頭:「那你說說,大漢真的能歷數無疆麼?殿興有福,真的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麼?能管得萬萬年?」

李素有些話是不能說的,便避重就輕:「大漢已經四百餘年,雖經波折,終得板盪。未來數百年後,要說再無波折,那是不可能的。但大漢總會以各種方式解決困局,變革製度、與時俱進存在下去。漢族在,大漢自然在。

至於殿興有福,臣隻是總結天道人理、天心人意之向背,不敢說臣一家之言能管萬萬年。」

劉備一擺手:「到這時候了,還講什麼禮儀忌諱,朕就直接問重點:你說說這殿興有福,到底是何道理?人心人性,會合為暗合殿興有福?別給朕說什麼以史為鑒、舉古人例子以佐證,朕要聽的是人性至理。」

劉備這是拋開事實、想談心理學層麵的推理了,隻是他沒有接觸過心理學,也不知道那些術語。但劉備知道,隻有這方麵的答案,能讓他安心撒手。

李素也知道,不給點真正高屋建瓴、完全乾貨的唯物哲學分析,是混不過去了。好在劉備現在這個樣子,就讓他安安心心吧。

至於答案,其實李素確實是有——他前世讀書學那些政治歷史哲學,剖析包括殿興有福在內的各種正統論的底層原理、用唯物史觀來解讀,那都是做過的。

來到這個世界三十多年,因為要靠這個吃飯,李素自己還深入解讀、加工、冥思,進行深入淺出的本土化改造。

所以這一切,他想得非常透徹,這是立身之本。

李素靈台空明,全盤整理了思路後,冷靜肅然地說:「必要要聽天心人意的原理,那臣今天也不說那些大詞了。殿興有福,可以換個說法,叫『歷史前進的必然性與曲折性』。

上古原始,中古分封,當今郡縣,天下熙熙攘攘,數千年來,總會前進,讓細民更得自主、君父盤剝降低。至於每每土地兼並後、軍閥混戰、重新均貧富,皆此類也。此即所謂歷史必然前進。

但人皆有模仿之心、逐利之心。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成功了,沒成功的會甘心麼?必然不會,所以膽小者會跟隨,膽大者會另起爐灶自立模仿。

故而每次有更迭製度的劃時代推進,最後首推者都不得好死,不能穩定地親見其長久利益。

秦始皇首設郡縣,為皇帝,天下遺老舊貴就會想:這都行,為什麼不是我?

天下苦秦久矣,陳涉初舉反秦、揭竿為旗。則武臣、韓廣接踵其後,皆以為『陳涉王,孤亦得王』。

所以凡改變歷史走向者,躁進則時機尚未成熟、為前代反撲所殺,即使不躁進,隻要他是第一個動手、還暫時成功了的。那模仿者也會瓜分之。

所以無論是動手時機快了還是剛好,最後都不免一死。因為他們的行為,會讓天下野心家覺得『這事兒能模仿,我也行』。

而歷史最厭惡的,就是被簡單模仿重復,能被模仿的階段,是歷史的快速混亂迭代階段,不可能是穩定階段。

歷史要出現一個穩定階段,關鍵就是要上屋抽梯、滅絕跟隨者模仿的可能,讓模仿獲益到此為止,形成專利。

所以,隻有殿興動手慢的人,他們的模式無法被模仿,因為你得先有找死之人幫他完成首倡,而且首倡得足夠強、到位了,他才能跟上殿興。任何人無法單靠自己完成殿興,歷史就進入了穩定階段。

故而,臣私下總結,歷史的前進有必然性和曲折性。必然性是道理本身擺在那裡的,天下人心所向的目標。

曲折性是為了篩選掉野心家、讓社會從一個成功模式不可被模仿的穩定態、向另一個成功模式不可被模仿的穩定態過渡的中間振盪狀態。」

如果「模仿可能性」一直不被斷絕,那就會出現魏晉宋齊梁陳的六朝連續篡逆禪讓,或者是梁唐晉漢周宋的五代十國頻繁武裝奪權。

李素為宋濂方孝孺的殿興有福披了三十年的皮,最後抽絲剝繭抽掉天命德運,剩下的哲學原理居然是唯物史觀的歷史必然論與曲折論。

要不是看在劉備要死了,李素是絕對不告訴他的。

劉備聽完這些後,眼神忽然空洞了一些,瞳孔也縮放數次,長舒出一口氣:「原來……說白了竟是如此麼。雖然沒那麼神聖,但朕怎麼反而更放心了。也罷,子孫自有子孫的機緣。大漢已經深入人心,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

劉備倒也不至於那麼戲劇化地當天就因心病盡去而如何如何,他隻是變得吃得下睡得著了,狀態居然還有所回光返照,多撐了好幾天。

一直到九月過半,臨近下旬的一天,之前遠在東北駐紮、這幾年一直率軍維持地方、肅清遊牧餘孽的趙雲,總算是風塵仆仆輕裝趕回了雒陽。

劉備還沒見到他麾下如今最信任的、還健在的武將呢,心裡當然還吊著事情。

比趙雲地位高的關張已經不在了,比趙雲地位低的馬黃太史也都沒了,更低一級的徐晃,也已經久病纏身(歷史上徐晃病故於227年)

劉備要信賴一位武將托以軍務方麵的後事,自然非趙雲不可。誰讓這一世趙雲的地位和軍功,也遠非歷史同期可比呢。

他可是以驃騎將軍的身份,不但在統一戰爭中立下諸多功勞,最後還完成了在瀚海與狼居胥給漠北鮮卑最後一擊的偉業。

之前隻是關羽還在,上麵位置也沒空出來,不可能給趙雲升官,現在要托孤,老一代的三兄弟在短短九個月裡都要走了,剩下的肯定要升一級。

趙雲沒有演義裡說的那麼老,他187年跟隨劉備時,剛剛弱冠之年,所以今年是五十九歲。

趕到雒陽後,他直奔皇宮德陽殿,拜見了劉備。

大殿上歇滿了群臣,都是賜了席榻跪坐等著。隻有三五個地位最高的,站在近前聽候吩咐。

劉備也算仁慈,知道下麵人等著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等到,要是一直站著也累人,說不定還誤事,就賜了墊子。

至於跪坐,漢朝人之前本來就這樣的。

也就近年來李素這些人覺得不舒服,才開始把胡凳漸漸改良、讓漢人自己也養成了新的坐姿。不過皇宮大殿這種正式場合,依然還要跪坐。

趙雲也就越過群臣,直接走到劉備麵前,還略微掃視了一眼,注意到旁邊另外站著的,隻有李素和諸葛亮二人。此外還有剛當了兩年太子的劉理,跪在劉備麵前,聽取父皇教誨。

太子跪著,大臣卻站著,也算是禮遇了。趙雲猶豫了一下,原本也要俯身,劉備看到製止了他:「子龍近前來。」

劉備抓著趙雲的手拍了幾下:「朕與群臣、諸弟起兵匡扶大漢,天下儼然已三十餘載。中興六公爵,如今僅餘其半,就剩卿等三人了。

托付後事上,朕也就沒什麼可多說的了。日常治軍理兵、懾服邊地叛亂,全在子龍。朕今日加封你為大將軍。至於國家大略,以後你們都聽伯雅吩咐便是。」

趙雲帶甲在身,隻能拱手:「臣謝陛下知遇之恩。」

劉備又喊過李素:「賢弟智冠天人,賢絕先聖,古今莫有過此,必能思得萬年永治之法,革除割據、外戚、宦官、世家諸般治道頑疾。

今後但有所得,盡管施行,便是要限製君權、讓後世不肖子孫不得妄為,也無所謂。朕知道那都是為了大漢長遠好。」

李素也有些感動:「陛下多慮了,必不至於此。」

劉備點點頭,第三個吩咐諸葛亮:「伯雅觀其大略,不問細政,查漏補缺,還要仰仗賢侄多多費心了。」

最後,他才讓太子劉理膝行而前,扌莫著劉理的頭交代:「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當晚,劉備駕崩於德陽殿,終年六十六歲。

比他原本歷史上又多活了三年多,竟然活到了原本歷史上曹操的壽命,李素注意到這一點後,也是不勝唏噓。

從關羽之後的九個月裡,劉關張先後都沒怎麼受苦過去了,代表著一個時代也就此翻篇了。

章武三十一年最後剩下的三個月時間,朝廷也沒什麼動作,一切照舊,就是治喪,年號也還沒到改的時候。

拖到第二年開春,國家上下的哀思也差不多散了,在李素主持下,按照一世一元的法則,給劉理定了新的年號。

朝廷的大政方針思路,無非是停止對外用兵、防止疆土過闊帶來的內部不穩,把重點花在消化劉備晚年新征服的土地上。

不畢竟漠北和莎車花拉子模那些,都才分別被征服四年和兩年而已,遺老遺少還很多。要確保這些邊遠地區不因為大漢皇帝的更替而重新離心,要做的工作就已經不少了。

而事實上,當地還真就先後發生了好幾起性質類似於歷史上劉備死後的孟獲之亂的兵災。

好在朝中有大將軍趙雲統籌調兵,國政方針全部李素說了算,這些事兒也都在兩三年內重新搞定。算是趙雲告老病退之前,為大漢做的最後一波功勞。

最終,趙雲因為活得久,立功周期長,傳給後世子孫的封地,竟然還略微超過了關羽張飛,達到了十五個縣,算是僅次於李素的封地最大的公爵。

他實際控製的封地區域橫跨遼吉,甚至還有一角伸入了後世屬於毛子國、北棒國的海參崴、圖們江口地區。

唯一遺憾的是,原本被大漢拿來當槍使的帕提亞人,最後還是在劉備死後兩年、因為大漢軍隊無力維護國際秩序,所以還是被波斯薩珊部滅了。

大漢沒有直接損失,但也失去了繼續乾涉中亞問題的借口、也失去了在當地為大漢籌措糧草、邀請大漢維和的盟友。

天下文明世界從此進入了大漢、薩珊、羅馬、貴霜四帝國時期,以及天竺和北非埃及一帶的一些小國。

此後十餘年,大漢進入了一段其他方麵類似文景之治、但工業科技和地理發現方麵卻更有勝之的繁榮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曹魏臣子 帝道丹神 主神的無限世界編輯器 大叛賊 漫威洪荒萬界 農夫凶猛 一一零一 沒有誰,我惹不起(都市超級天帝) 民國之遠東巨商 玄幻之裝逼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