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錢財(1 / 2)

加入書籤

謝童坐渡船離開了河渚,到了西岸。

現在的靈州城,有點類似河陽。河中心的沙洲上一座城,東西兩岸也漸漸形成了聚居地,建城已經勢在必行。

再往後,大概就是西、中、東三城了。

好吧,西城目前隻是俗稱,還沒有城牆,不過人是真的不少。商隊在這裡停留了半天,所攜帶的白瓷就賣出去了幾百件。各種絲織品也賣了一半以上,若不是謝童讓留下一半,好有借口繼續北行的話,估計當場就能賣光。

看得出來,靈夏是比較缺絹帛的。

國朝河北道25州、河南道28州,全部產絹。有意思的是,南方的淮南、江南、三川一帶,並不是所有州都產絹。比如三川近六十州,就隻有44州產絹。由此可見,這會河南、河北的農業是十分發達的,人口眾多,技術也很不錯,說是國朝的核心地帶也不為過。

就絹而言,此時北方絹帛的質量大大超過江淮,即便到了宋代,河北絹仍然超過江南絹。但南方在高端的錦緞上麵出了不少精品,打響了名氣。日後隨著北方氣溫降低,大量人口遷居南方,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絲織品技術,絹的整體質量也開始提升,而不再是靠成都府、宣州等地的錦打天下了。

謝童等人帶過來的宋州絹、亳州絹,一匹售九百錢,幾與果州、閬州等地的巴南獠布等價,後者也就賣九百五十錢一匹,從來沒有超過千錢。

靈夏諸州,目前隻有綏州大量產絹,銀州、夏州少量產絹,靈州才剛開始起步。今後發展的重點,應該還是隴右諸鎮,得提升那裡的絹帛產量。

商隊來靈夏賣東西,自然不可能收錢。他們收的是皮子、牛筋、牛角,甚至是活的牲畜,比如牛、馬。這些東西帶回河南後,又能賺一筆,傻子才收錢。

趙成帶著一支商隊從北邊南下,恰好碰到了汴州商隊大發利市的場麵。湊近一看,賣的都是河南絹,與他批發過來的蜀中絹帛是競爭對頭,頓時一皺眉。不過隨即又展開,這些生意,對他而言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自從搭上了靈武郡王的線,現在他們趙氏商行已經接手了炙手可熱的蜀中馬匹生意。

馬的來源是豐州永清柵,以草原馬為主,與大通馬行這家官辦商行經營的銀川青海驄是兩個品種。

但即便是草原馬,在川中依然大受歡迎。尤其是隨著戰亂的加劇,有時一匹戰馬能被炒上五六十匹絹的天價。最絕的是,戰馬本身是消耗品,如果運氣不好,一場大戰倒斃個千餘匹馬很是尋常。某個地區買的馬越多,就說明當地越可能爆發戰爭,而戰爭爆發後,往往會買更多的馬。

從永清柵帶一千匹戰馬南下,到山南西道或龍劍鎮賣掉,然後換回蜀中絹帛、茶葉,到關中賣掉,采買一堆日用品。然後再北上,沿著綏州、銀州、麟州、勝州、振武軍城、豐州的路線走,將關中日用品在沿途賣掉,采買牲畜和戰馬,順著靈州南下,走會州、秦州、鳳翔府至山南西道,與川中的牲畜行完成交割。

這就是趙成的「三角貿易」,搞了一年,收獲頗豐,利潤多到讓自己都害怕:一年能純賺十一二萬匹絹!去掉分給趙氏母子的那份,他還能留五萬匹。

賺這麼多錢,若是沒根底的商人,這時候就要戰戰兢兢,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生怕被哪個軍頭找上門來,然後落一個「樂捐」的名聲,或者被官吏吃拿卡要整得不要不要的。但趙成不怕,他的從侄女趙玉是靈武郡王愛妾,這麼多年來,一直寵幸不減。

這是一件讓很多人稱奇的事情。靈夏之地一直有傳言,趙玉有「國色」,不然無法解釋為何年過三十了,仍然這麼讓靈武郡王著迷。

趙成離開了汴州商隊的交易現場,到不遠處一家騾馬店歇息。

這家店鋪是某個河西黨項頭人所開,當然那都是陳年舊事了。那會此人還是個有三千人口的部落頭人,在靈州以西種地放牧。後來大帥西征河渭,該部落被抽調了三百人,就回來了二十多個,紛紛痛罵東南路諸軍指揮使楊悅。

後來,甚至連這二十幾人也沒留下,直接被定遠軍當輔兵招走了。

此番南征,該部落又被抽調三百人。頭人苦思了一夜,覺得靈州官府應是不會放過他了,於是主動找到幕府,提出編戶齊民,然後領了一個州司功參軍的閒職,並得到了一塊地,在這個要害路口開了個騾馬店,二十年免稅,做起了生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把詭異吃到瀕危 成仙從江湖開始 三國從撿屍開始 關於我在木葉充當屑老板這檔子事 從鬥羅開始守護女神 重生末世之初:開啟無限進化之路 鬥羅:震驚,我成了比比東 大藏家係統 女尊世界的修真生涯 我搶了一艘外星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