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曲藝的萌芽(2 / 2)

加入書籤

劉寶鎧按照設定好的套路反問道:「看宋兄月匈有成竹,想必是早有腹案?你就別賣關子了。」

宋懿還是微微一笑:「腹案談不上,不過你這夯貨沒動腦筋想罷了,你說馬上就是一年中大考的日子了,咱們的教院之中,還有多少像你這般不學無術想臨時抱佛腳的?隻要咱們向他們透露一點薑兄的情況,這些人還不得上趕著跑到這來求教?你說京城之中若是有三成的勛戚子弟來此求學,那這聲望還不得名滿天下?再說這些人之中手眼通天的不在少數,屆時求他們賣個人情給夕芸姑娘轉籍恐怕也不是難事。」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薑田已經完全落入了全套受人擺布了,隻是他自己並沒有發現罷了,若說現在的薑田最擔心的是什麼?那自然是夕芸的賤民身份不能轉正了,隻要抓住這個要害,還不是那仨人怎樣編排都行。這也就是因為他實在是神秘的可以,讓後台的那些牛鬼蛇神們不敢輕舉妄動,否則就依著劉寶鎧他老爹的脾氣,早就讓五城兵馬司隨便找個理由抓進大牢,一頓板子拍下來還怕你不說實話?

那仨紈絝怎樣運作此事暫且不提,單說薑田這邊,幾天下來他真正的成了一個大忙人,首先是早上一睜眼就得等著那仨人找上門來代寫作業,然後就是下午的時間裡為店中乾點力所能及的體力活,緊接著從傍晚開始一直到打烊,他都要當著店小二還得客串相聲演員。晚上的客流高峰也從一開始的追柳老爺子,慢慢的轉變成為聽相聲而來。在這個過程中,薑田也逐漸的從模仿說書先生做派,變成了站在書桌後和觀眾們侃侃而談,看上去已經有了後世相聲的七八分神態。為此二百年後相聲界和評書界曾經為了薑田究竟屬於哪一派而有過一段激烈的爭論。評書界認為薑田的表演起源於評書,所以相聲理應為評書的一個分支。而相聲界則持完全相反的態度,我們祖師爺開始表演的時候,你們評書還叫評彈呢,若沒有他老人家說不定就沒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評書,所以純靠語言表演的評書應當是借鑒了相聲的藝術形式……

後人們怎樣給自己臉上貼金拚命的亂拉祖宗這咱們也不去管他,就說薑田在科學上的造詣還不為人所知,這相聲表演卻已經小有名氣,大有自成一格開宗立派的意思,柳老頭也收起了原先的傲氣,每天自己表演完就躲在後台仔細的觀察著薑田,研究他的表演套路。還別說專業的就是不一樣,沒用多長時間他就發現兩種藝術形式存在著很多共同點,比如一開始的「定場詩」就是為了讓觀眾集中精神,其後的「墊話」就是為了引出劇情中的關鍵轉折,每句引人發笑的念白都需要類似評書中的「扣子」進行反復鋪墊,等觀眾們的思緒都被你引進情節之中,再突然以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讓人發笑。這些表演技巧與其說是借用評書,還不如說是兩者想通,無論是評書還是相聲,如此演繹之後都能撩撥觀眾的心弦使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很難想象一個隻知道讀聖人之言的秀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找到了一個精彩絕倫的表演套路,難怪那個眼光犀利的找老頭會默許薑田瞎折騰,原來他早就看出此子必不久居人下,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啊……他哪裡知道,薑田說的這些相聲段子都是後世精煉再三後,才流傳於世的經典之中的經典,其中的起承轉合以及包袱的設置都成了教科書般的存在,否則讓薑田自己扌莫索著去創造相聲,即便讓他全身心的投入也不知道要花上多少年的工夫。

就因為薑田的名聲漸響,每天晚上慕名而來的觀眾是越來越多,小茶館早就裝不下這麼的人,好在此時正值夏季,敞開大門人們擠在路邊也能聽清他在說些什麼,這個時候小商小販們就瞅準了商機,你這麼小的一個茶館肯定招呼不了這麼多的客人吧?那麼我在人群中賣點心、糕餅你是管不著的,於是每當夕陽西下,茶館的門前都會冒出來三五個小販,挎著籃子在人群中叫賣:「包子熱的……糖饅頭嘞……乾果蜜餞……」

薑田看著這亂糟糟的景象心想,這不就是清末茶館相聲的翻版嗎?除了觀眾們沒人拖著一條大辮子,而且熟人見麵時不是打千而是作揖之外,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能登台表演的演員太少了,也沒有清末那種民間俚曲大放異彩的舞台,很多後世北方的傳統劇種現在還沒出現呢,而且這時的北京人口音上還是同四郊的農民相似,那種猶如嘴中含著糖球說普通話的北京話,也就是這輩子的軍話發音,還在各個營區中打轉,一點都沒有普及的苗頭。薑田沒有注意到,在客人增加的過程中,一個衣著破舊的半大小子每次挎個藤條籃子蓋上個布單就算是賣吃食的小夥計,但是他一鑽進人堆之中就將籃子藏在了身後,躲在一邊緊緊的盯著薑田不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遮天:葉凡稱他為最強 無限世界的吞噬之旅 逐道在諸天 超級教師 穆少夫人又掉馬了 她切回滿級大號了 癡纏 元希修真錄 重生超模 巨星問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