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節、展望工業化(2 / 2)

加入書籤

想起這些宋懿也很頭疼:「先生,咱們是不是先放下這麼嚴苛的東西,反正銅板就是用鑄造的也沒什麼大問題,先將您說的那種沖壓機造出來,別誤了朝廷的大事。」

薑田知道這是善意的提醒,他何嘗不知道如果隻是為了造錢幣乾什麼如此大費周章,宋懿不會明白這種國家級研製項目所產生的帶動效應,如果這台熱軋機真的成型了,那麼中國的金屬加工技術將會產生質的飛越,等那些找礦的人回來,如果冶煉出合格的特種合金鋼,就能將整個加工體係推向新的高度。這次隻是借著貨幣的由頭來研製熱軋機,其實他還想上馬車床與鏜床,卻因為發現材料實在不過關沒有合適的刀具這才作罷,真不知道某些穿越人士隨隨便便的就能用土鏜床給槍管冷拉膛線,是怎麼做出來的?

「這樣吧,你先將大夥召集起來,咱們再集中培訓一段時間,人力沖壓機的結構要簡單不少,可對材料的要求卻不低,咱們爭取過年前先將沖壓機做出來,至於合適的模具就隻有等合金鋼的試驗了。」

「唉……」宋懿談了一口氣:「也就隻有先這樣了,沒想到道理這麼簡單的東西,我們卻怎麼也做不好。」

薑田一聽反倒是樂了起來:「你記住,工業設計追求的就是化繁為簡,兩台同樣作用的機器零件越少的那個技術要求越高,就比如咱們的熱軋機吧,整台設備一個院子都裝不下,如果咱們有更好的動力和材料,至少能減少三道軋製程序,那能節省多少材料與成本?」

宋懿若有所思的點點頭,他知道薑田說的肯定是有道理的,雖然這台設備還沒研製成功,但是他也已經看出了巨大的潛力,隻要機器能開動運轉,多少銅匠就能從繁重的打製過程中解放出來,他們隻要買合適厚度的銅皮,就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同時也會讓多少以此為業的匠人丟掉飯碗?如果說真的還能再減少設備的零件,那豈不是會擠垮那些不占優勢的小規模作坊,除了手藝精湛的師傅之外,其他人都能失業。他不知道在無意中已經窺見了工業化的威力,那就是能讓手工業幾乎死亡。若是將來有了蒸汽機,薑田其實還想造出冷軋機,結合蒸汽動力的沖壓機,那才是壓垮傳統加工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所有的匠人和研究員又被召集到薑田的工作室,說是工作室其實是以前某個地主家的堂屋,科學院怕凍著這位品級超然的專家,不惜工本的給牆壁加上了一層火牆,原理就是將火炕給搬到了牆上,在不影響美觀的前提下起到了土暖氣的作用,缺點就是費煤,好在京郊有不少小煤礦,科學院自然不差這點錢。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今天我再次強調一下對質量的控製,你們要拋棄以前的觀念,科學院做的東西必須是天下最好的……」薑田也沒多少廢話,這些天早就和這幫人混熟了,他知道你說多少大道理都沒用,這些人未必能聽懂,但是隻要強調科學院前邊的皇家二字,強調給皇家做東西必須是最好的,那比多少理論知識都有用,至於如何提高這些人的業務素質,那也隻有能研製成功後,用實際的效果來震撼這些榆木疙瘩。

如果說那些乾活的匠人對薑田是一種平民對官員的敬畏,尤其對方還是身穿鬥牛服的大老爺。那麼這些研究人員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敬佩,這些人有些年紀也不小了,在當年潛邸的時候可能就已經隨皇帝輾轉全國,其中的一些就連宋懿看見了也要按子侄的輩分行禮,可是當薑田不留情麵的批評他們時,絕大多數的人根本不敢反駁,這不僅因為薑田是皇帝的師弟,還因為在這個小字輩的麵前,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手藝是那麼的不值一提。就說前幾天講解的槓杆原理吧,雖然以前皇帝也說過類似的東西,卻絕對沒有這個年輕人說的那麼詳細,尤其是應用在齒輪上,讓他們見識了什麼叫活學活用。

因為沒有車床,所以軋輥的研製上薑田采用了一種笨辦法,就是在打製的鋼棍上先修出大概的輪廓,然後就是在人力砂輪上固定打磨,這種做法不僅效率低下,同時精度控製還相當不好把握,薑田隻能又從改良砂輪開始,盡量使用精密器件和機械固定,摒棄傳統的打磨方法中全靠匠人手指的感覺的做法。就和上次研製望遠鏡一樣,這等於重建了一套工業體係,也讓所有參與的人初步明白了工業化的難度和標準。那些不太考慮操作者的手藝,隻看你是否按照標準流程工作的機器,讓那些靠著雙手吃飯的工人們感到了危機,就憑科學院現在的這套設備,哪怕隻是個受過短期訓練的徒工,都能生產出基本合格的零件,老匠人和那些平時當奴隸使喚的徒弟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出廢品的概率是多少。

同樣有這種感覺的宋懿不由得問到:「先生,難道說你口中的工業化就是隨隨便便就能大量生產東西的嗎?」

看著這個後知後覺的家夥,薑田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如若不然,咱們還搞什麼工業,你記住今後工業所創造的價值將會超過農業,將會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標準,雖然咱們地大物博,憑著遍地開花的小作坊小窯爐,似乎也能獲得巨大的產量,但是在燃料消耗與成本上根本不能和工業相比,暫時似乎還能保持著對周圍敵人的優勢,可是你想想,假設日本那個彈丸島國,擁有幾套咱們現在正在研製的設備,那它能憑借更少的人力與物力就能達到咱們現在的產能,到時候偌大的國家還不如那幫矮子,可真是情何以堪!」

工業化真有這麼大的威力嗎?答案是肯定的,否則英國不可能成為日不落帝國,德國不可能在沒多少海外殖民地的情況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小日本也不可能在戰後製造出經濟奇跡,中國更不可能用五十年的工夫從純粹的農業國變成世界工廠。這個道理放在二十一世紀是人盡皆知的,放在這個時代則屬於天方夜譚。每次技術的進步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的巨大投入,歐洲用了兩百多年才將鬆散的民間研究變成了國家行為,其後就是征戰世界無往而不利。作為穿越者,無論是薑田還是張韜,他們都知道有個抄近的辦法,那就是新中國建國後的全國聯動機製,為了一個國家級項目,整個科研體係與工廠都要統一的協調起來,這樣做能使得原本漫長的研究工作進入快車道,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看見成果,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為了一個項目,也許別人正在研究的其他東西都要讓路,或者隻是因為項目失敗,就使得這種體係下已經取得的成果付諸東流。但是那時的中國主要以趕超世界為目標,許多項目的製定都是有目的與參照的,短時間內看不出這種漏洞。

到了這個時空事情就簡單了,無論薑田拿出的東西是什麼,都可以算是領先世界的。但是中國長期缺乏科學知識的係統培養與自我進化,這不是你當了皇帝下個聖旨就能解決的。在一個民間研究隻限於某種不為人知的秘方時,無論你曾經做到多麼令人驚嘆的水準都沒用,比如越王勾踐的那把表麵采用鉻銀氧化法處理的青銅劍,如果那項技術能夠大規模推廣,絕對會改寫人類金屬器物的發展史,可是就和很多不為人知的獨家秘方一樣,它隻能作為孤立的個案來證明中國的冶金水平曾經領先世界兩千年……

薑田同張韜探討過這個問題,科學院要想良性發展,就必須要有獨立的教育體係,張韜也不是沒有做過嘗試,隻是禦教院的水平的確讓人不敢恭維,這也是他答應薑田另起爐灶的原因,另外就是將科學院的研製成果有償的向民間轉讓,使得新技術新體係得到推廣,商人是逐利的,他們會分辨機器的好壞,也樂意接受新鮮事物。同時會讓一些掌握著特殊技術的人看到公開秘密也是能賺錢的,並且國家還支持與鼓勵這種科研發明,否則張韜怎麼會同意薑田三番兩次的將印刷技術注冊專利,不過就是個展示給天下人的樣本而已。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大規模工業化的汙染與失業問題,但是現在連工業的門還沒扌莫著,這也就不是馬上要考慮的內容。

薑田看著那台趕製出來的人力沖壓機不無遺憾的宣布:「好了,研製告一段落,馬上就要過年了,大夥也需要歇歇,爭取明年春暖花開時能將捷報直達禦前。」

昨日偶染小恙,實在無法寫作,今日將字數補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遮天:葉凡稱他為最強 無限世界的吞噬之旅 逐道在諸天 超級教師 穆少夫人又掉馬了 她切回滿級大號了 癡纏 元希修真錄 重生超模 巨星問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