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節、職業化軍隊(1 / 2)

加入書籤

中華這邊各路密探出動深入日本與台灣,希望能獲得一些實質性的情報,而對方也在這麼乾。別忘了至少名義上台灣的小朝廷還是有一支密諜部隊的,更別提隻要大陸這邊沒有斷絕貿易往來,很多間諜都能以商人的身份輕易的登陸。這種時候很容易發生一些諜戰故事裡的內容,各種偵查與反偵察是此起彼伏,隻是由於張韜不管怎麼說也是受過二十世紀軍士訓練的人,在培養間諜的手段上必然比那些海盜出身的人高上一籌。

台灣與日本的間諜或者說是商人其實最關心的不是軍事設施,那種地方輕易是不能靠近的。他們更想通過朝廷對海外貿易的態度來斷定戰爭的可能性。因為按照以前的習慣來說,一旦中原朝廷認定某個政權為不受歡迎的人之後,必然要舉起貿易製裁的大旗來拒絕經貿往來。因為從古至今中國出口的商品都屬於高附加值的不可替代商品,所以這招一直都很好使。但是讓他們奇怪的是,至今為止天津港的海關一直沒有拒絕哪家的商人上岸,或者說隻要你繳納足額的關稅,沒有運輸違禁商品,那麼不管是誰都能來此貿易。

就在人們猜測這個新建立的中原朝廷,同前明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對海外的事情漠不關心之時,一個並不新鮮的新鮮事首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京城各大茶館裡的說書先生都要捧著一張紙看半天,然後今天的評書完結之後可能還會和大家聊一聊紙上的文章,這張紙就是後來稱為報紙的東西。說它不新鮮是因為很早就有邸報的存在了,隻是那種報紙更像是中央內部動態,除了達官顯貴之外很少能流落到民間。而說它新鮮則是因為這份名為《中華時報》的報紙乃是第一份麵向普通民眾發行的報紙,並且考慮到大多數人並不識字,首批的發行方式竟然是以內部贈送的形式分發給了京城各大茶館戲樓。可是別看他麵向群眾,但其內容從它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來,這絕對是一份代表政府的官方報紙,所以其登載的時事新聞,也肯定都是官方希望大家了解的東西。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份報紙的出現,就是為了給東征日本與台灣進行造勢,必然對他們攻擊外交船隊的行為大加批判,可是等看到這份報紙之後,上邊竟然隻是對這件事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我方使節船隊遭遇日本、台灣聯合海盜的襲擊,對此我國已派遣使者出使日本表示嚴重譴責,如日方無法給予我滿意的答復,我國將保留進一步維護海路安全的行動。」

這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對這種外交辭令一頭霧水。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聰明人絕對沒有這種疑問,熟悉官場潛規則的人都明白,戰與不戰是不能從這一篇報道上看出端倪的,唯一能決定戰爭與和平的是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顯然很多人並不看好中國的海軍,否則報紙上也不會對這次襲擊的傷亡情況語焉不詳。不少人都將其看成是朝廷用來嚇唬人的手段。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東海那麼遠的事情和自己沒什麼關係,倒是報紙上的一篇宣布鄭成功病逝的訃告讓人唏噓,這份訃告恰恰是朝廷發表並且附上了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跡,除了充分表揚了其為國為民勇於抗爭外來侵略者,並率兵收復台灣的英雄事跡之外,也提到了他冥頑不靈不願歸附祖國的錯誤。不過皇帝陛下本著敬重英雄的原則維持兩岸通商,並沒有對其進行趕盡殺絕的圍剿,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本是一家兩岸同胞能冰釋前嫌重歸大統。可惜鄭氏福薄早早夭亡,其繼任者似乎並沒有體諒中華皇帝的苦心,報紙上以官方的口口勿鄭重警告對方,若能卸甲歸降還可看在鄭成功的麵子上保其榮華富貴,若是一意孤行朝廷也不在乎和台灣恩斷義絕!

應該說這份訃告加社評的威力遠遠大於對日本的譴責,通過社評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北伐時皇帝張韜還曾經和鄭成功稱兄道弟,直到後來建立中華朝這才分道揚鑣。不過無論是鄭成功還是張韜,都認為雖然雙方政見不合但畢竟都是華夏子孫沒必要搞得勢不兩立,這才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隻是這鄭成功一死,鄭家的子孫似乎不再想好好過日子了,竟然夥同日本的海盜來打劫中華使者的船隊,皇帝在惋惜一代英雄隕落之時也在警告他的兒子,以前不打你不是我不能打,而是看在你爹的麵子上不想打而已,你小子要是自己找死,我就順手連你一塊收拾。

可以說一份報紙,僅僅是四張八開的版麵,因為不是雙麵印刷其實內容並不多,但是卻在民間很好的起到了煽動輿論的作用,不僅為出兵討伐日本與台灣留下了輿論基礎,同時還警告了一些妄圖裡應外合的人。至於要不要懲戒日本的問題,別說是中國的百姓就連官員們都不是太在乎,反正也沒說是日本政府在和我們對抗,最多也就是再一次掃除倭寇而已。除此之外,很多對於新政的解讀也夾雜在各期的報紙之中,隨著這些官方的講解越來越多,那些在民間煽動@反@政@府情緒的人也越來越難,況且當百姓發現新政的很多內容其實都是在保護弱勢的普通群眾時,誰要是再胡說八道的歪曲事實,都有可能被人直接暴打一頓。

「書中記載,倉頡造字之後,天下鬼神痛哭。我以前一直不明白鬼神哭什麼,現在我終於理解了,有了文字鬼神難以惑亂視聽,如今有了報紙,宵小也再難蠱惑百姓!」吳遠眼看著薑田將一個裝裱起來的鏡框掛在了牆上,裡邊正是第一期的《中華時報》:「先生此舉當真是釜底抽薪之計!」

擺放完鏡框的薑田回頭看了看吳遠:「釜底抽薪?難道別人不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嗎?政治課上我不是說了嘛,輿論戰隻能是越來越隱蔽越來越復雜,不可能用一種手段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劉寶鎧因為腦袋裡的神經比較粗,所以直接說道:「怎會被人盜學去?朝廷不讓別人印刷報紙不就行了!」

吳遠聽了隻得苦笑一下,替薑田做出了解答:「沒有報紙之前文人們還能抄寫揭帖傳些流言蜚語呢,再說天下若隻有一家報紙,除非你能永遠不犯錯誤,否則必然會失信於人,屆時就算你說的都是真話,又有幾人相信?」

薑田點點頭說道:「正是這個道理,今天太子不在,咱們也能說點大逆不道的話,你們兩個隨我一起去皇莊查看一番,路上再和你們細說。」

其實這份報紙的創辦人並不是薑田,隻是因為薑田發明的滾筒式印刷機效率很高,這才有了能讓張韜發型報紙的可能性,否則僅憑著排列好的鉛板一張張人力印刷,一晚上的功夫也印不了幾千份。這也是張韜為什麼一直沒有辦報紙的原因之一。至於文章的內容以及雙方的諜戰情況,這些都不是薑田要操行的事情,他現在唯一的個任務就是在戰爭開始之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後勤保障體係。而確保後勤的關鍵就是要調集足夠的物資,並能以最高的效率運抵前線。今天因為張環去參觀報社,所以很罕見的沒有來煩薑田,於是薑大人決定趁這個機會趕緊跑一趟京郊的皇莊,將前一段時間確定的幾種戰鬥口糧敲定。

隨著馬車吱扭扭的奔出城門,薑田確定四下沒有外人之後,這才開口說到:「都說這得民心者得天下,可這民心怎麼得?僅僅是小恩小惠嗎?以前咱們一直在防民,朝廷怕百姓過多的了解官場與國策,本以為愚民便可長治久安,可實際呢?不懂得政治的百姓最起碼還懂得吃飽飯與餓肚子的區別吧,於是當一個朝廷不能讓大多數人吃飽飯的時候,就是他失民心的開始。可是我們不妨想一想,北伐時陛下在江南課稅並不手軟,怎麼百姓反倒沒有造反?」

薑田要不是怕泄露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其實很想說一說中國抗戰的例子,當百姓們自己還吃不飽飯的時候,為什麼還會不惜犧牲生命來支持八路軍敵後遊擊?為什麼在*****手中一觸即潰的敗兵,到了共@產@黨手中就能在朝鮮和美國人拚刺刀?共@產@黨的@政@委真的是在洗@腦嗎?洗@腦要是真的這麼管用怎麼蔣介石不用?為什麼美國人不用?日本的鬼子兵被洗@腦的夠徹底了吧?怎麼沒能在東北擋住紅軍越過黑龍江?怎麼沒能阻止美國人收復一個個島嶼?所以說真正的原因並不是中國人被騙了,恰恰是在當時,所有接觸過共@產@黨的人都變得比以前更聰明了,因為他們學會了用政治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知道了在國家利益麵前,若不犧牲一些小我,怎麼能完成祖國復興的大業?為了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多少人犧牲了自己來成全這個偉大的事業。所以說薑田之所以不反對張韜開設政治課,也正是看到了愚民不如教化萬民的這個道理。報紙就是張韜借薑田的幫助來實現這一目標的武器。

車上的兩人聽了薑田解釋全都默不作聲,他們不是不懂得煽動輿論的厲害,隻是勛戚的身份讓他們隻能和朝廷綁定在一起,誰要是觸碰了輿論這根紅線,都會被扣上意圖造反的大帽子。但是正向薑田所說的,若是普通百姓的政治覺悟提高那麼一個層次,那麼蠱惑百姓造反的難度就大大增加,相反對朝廷的執政水平也要求更高,因為老百姓不如以前那麼好騙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遮天:葉凡稱他為最強 無限世界的吞噬之旅 逐道在諸天 超級教師 穆少夫人又掉馬了 她切回滿級大號了 癡纏 元希修真錄 重生超模 巨星問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