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電子產業(1 / 2)

加入書籤

看了一會兒,報紙間發現的有用信息越來越多。

晚上送飯過來,薑斌也隻是隨便吃了一點。

夜半時分,他才將所有電子產業相關的線索串聯起來。

香港的的電子產業,並不像薑斌想的那樣一片荒蕪,而是頗有發展。

五九年的時候,日本索尼就在香港開設了第一家收音機工廠,專門生產晶體管收音機,這也成了香港電子工業的發展開端。

然後,隨著幾家美國著名的電子公司到香港設廠,極大的推動了產業增長。

再加上,七十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問世,更多的外資選擇在港設廠,也帶來了更多的「寶貝」——用於裝配集成電路、電子表、音響器材、電視機等電子產品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使得香港的電子工業有了第一次發展高潮。

而到了當下,香港的電子廠已經增加到了一千三百多家,雇員接近十萬人,出口值達到一百三十多億港元,占到香港整個出口總值的12%,成為了整個香港的第二大行業。

最厲害的是,近兩年半導體收音機的出口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和西德,居世界首位。

不過,這樣的數據也讓薑斌皺眉,雖然整體來看,香港的電子工業確實發展的不錯,但要說多麼好,那也不盡然。

從這些數據中,他發現香港的電子工業所扮演的就是製造加工的角色,與後世大陸的世界工廠倒是有幾分相似,隻是體量不一樣而已。

而且,香港電子產業之所以能在這段時間發展迅速,完全得益於自身的特點和「性格」。

香港是自由港,進出口不課稅,待遇優惠,這是其一。

香港渠道多,東西方交匯,消息靈通,這是其二。

香港的電子廠,多為小廠,大廠幾乎都是外資,這是其三。

有了以上三個理由,香港電子產業的靈活性也展露無遺,據財經雜誌判斷,一個新電子產品的製造周期,美國要八個月、日本要五個月,而香港平均不到三個月。

這個數據就很可怕了,這麼大的時間優勢,足以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領先。

不過,有優勢,也有弊端。

甚至,可以說弊端很明顯,薑斌發現香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電子元器件都依賴進口,根本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而且電子廠規模雖然靈活,但卻做不大,導致資金單薄,不能長期開拓新技術。

再者,香港的大學隻有港大和中大兩所,算上快要升級的理工學院也不過三所而已,因此電子技術人才極度缺乏。

薑斌看著報紙上淩亂的圓圈和橫七豎八的線條,來回不斷地踱步,他在盤算著如何操作,才能從中破局。

要說此時的高端電子業,都在處於一個起步階段,高通還沒有成立,光刻機也才有眉目,英特爾還不是那個龐然大物,至於如今風光無限的日本半導體業,也處於待宰邊緣。

一切還來得及!

最終,薑斌的腳步停在了一堆報紙跟前,鄭重地寫下了三個字「計算機」。

他本不願這麼早涉足計算機地製造,按照之前地打算,他是計劃先布局係統,然後通信領域,繼而是芯片製造,最後才是毫無技術含量地計算機組裝。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某科學的白井弟弟 賽博朋克裡的界外魔 鬥羅之我的老婆是龍王 死神之鋼煉 最強仙醫奶爸葉雲霄安若溪 國師大人又來蹲牆角 大師兄是絕世狠人 風水神婿 柯學世界的金田一 聯盟:我殘血了,你們別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