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將士陣前半死生(2 / 2)

加入書籤

京城。

前任兵部尚書王在晉被大太監王承恩帶領著前往昭和殿麵聖。一路上心情沉重,又異常的激憤。

孫承宗、袁崇煥誤國!

且說王在晉在天啟年間,崇禎元年那也是風雲人物。天啟二年,廣寧之戰,王在晉被朝廷任命為戶、工、兵三部左侍郎。

這個職位,牛逼不牛逼?

注意,廣寧之戰,不是天啟六年袁崇煥和老奴打得那次。而是熊廷弼、王化貞丟掉了廣寧衛。

隨後,王在晉代替熊廷弼受命為遼東經略,帝特賜蟒玉、衣帶和尚方寶劍。

時任兵部尚書張鶴鳴視察遼東回來,說:王在晉鐵骨赤心,雄才遠略,識見如照燭觀火,肩重如迎刃理絲,但秉正不阿,人醉獨醒,獨臣於在晉兩人耳…

薊遼總督王象乾: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滋大。不如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

薊遼總督就是如今劉策所任的職位。

所以,王在晉對於遼事,給出的建議就是:撫虜、堵隘,守山海關的方略。

他在《題關門形勢疏》中道:「畫地築牆,建台結寨,造營房,設公館,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簡單的說:明廷放棄關外、遼西,死守山海關。

但是他這個建議遭到了時任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贊畫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

袁崇煥兩次上書當時的首輔葉向高。事情鬧開後,當時的以大學士主管兵部事的孫承宗請求「請身往決之」。回京後,孫承宗評價遼東經略王在晉: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

大致意思:王在晉奏章寫的不錯,也很能說。但是沒有雄心壯誌、沒有抱負,大局觀不行。

以孫承宗在天啟年間的地位,帝師,王在晉在擔任一段時間的遼東經略後直接被踢走。

崇禎元年起復,任兵部尚書,因涉大學士張慶臻改敕書事,削籍。他目前人還在京城。

簡而言之,王兵部和孫閣老是有私人恩怨的。他現在跳出來,實屬正常。

王在晉在王承恩的帶領下進來,眼睛瞄到天子身邊首輔錢龍錫、次輔成基命都在,心中暗叫一聲不好。他不是東林黨。這兩個閣臣都是他的對立麵。

今上的權術、手段當真是了得。

王在晉跪地叩首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心裡有火,冷聲道:「嗬,朕怎麼可能活得到一萬歲?起來說話。」

王在晉雖然丟官,但是明朝對文臣是很優容的,在禦前依舊可以自稱臣。起來,再躬身行禮道:「臣王在晉彈劾孫承宗、袁崇煥誤國,當斬!」

孫承宗人就在禦前,一身緋袍,一把胡子很漂亮,麵不改色的站著。李邦華聽得就想罵人。馬世龍、孫元化兩人站在禦案兩側,默不作聲。地位低啊!

跟著閣臣錢龍錫、成基命一起被召進來的周延儒、溫體仁兩個禮部尚書也在。

內監高時明、王永祚、方正化、曹化淳、張彝憲幾個神情不一的看著王在晉。

崇禎不耐煩的道:「昔日,唐,高適有詩曰: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今日皇明也是如此。將士陣前半死生,京城裡就已經開始鬧騰,攻訐,在背後捅刀子。都特麼能不能好好做個人!

不要當畜生。

王在晉,少扯淡,說具體的事。」

王在晉深深的吸口氣,道:「國家靡費錢糧無數,專征遼餉供養遼鎮。而東奴自邊牆入,遼鎮兵馬何在?

臣以為此為孫承宗之罪,罪在誤國。遼餉耗盡大明國力。若隻守山海關、八裡鋪、一片石,省下錢糧練精兵,京東諸縣士民焉有此禍?

三河失守,兵備副使梁廷棟上書彈劾薊遼督師袁崇煥求援不利。

此事臣以為當治罪。殺一人,而諸將用命。」

崇禎勃然大怒,然後怒極反笑,「嗬嗬!」回到長案之後,譏諷的道:「王兵部真是高見!既然你又提出來遼東戰略,這樣吧,朕問你幾個問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全球之亡靈天災 我會證明誰才是世界第一打野 末世我為王 超維霸主 師姐總想暗害我 精靈店裡走出的博士 洪荒之我有七個小葫蘆 諸天邪武 變強從三十一歲開始 直播打卡從九叔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