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商鞅和範蠡〔二〕(1 / 2)

加入書籤

兩人乘坐的車駕從上庸城街道徑直從南城門出來,範蠡這才道:「上庸城的百姓都在養家畜賣於『天上人間』客棧,漢中郡和其所接鄰的幾個郡的『天上人間』客棧肉食都是從上庸城運過去的,才造久了上庸城的繁華。」

商鞅不言,低頭思索著,過了會才道:「我們去下一個城池看看。」

範蠡點頭,吩咐下去。

太陽西斜,商鞅他們來到了下一處城池範圍,從村落中經過所看到的場景讓人不忍直視,老人的滿頭銀發雜亂,布滿皺紋的臉為黑黃色,穿著的是破破爛爛的粗麻布衣,穿在腳上的鞋,蓋不住腳趾和腳背,上麵布滿了一道道傷疤。

很多成年人都是臉色發黃,身體瘦削,衣裳襤褸,一個又一個,好像整個村落都是這樣的人。

一些孩童皮膚蒼白、毛發無澤,身體瘦弱,一看上去就是弱不禁風的模樣。

商鞅,範蠡兩人並不言語,這就是商鞅所認識的百姓生活,這個時代的百姓基本都是如此。

當權者大魚大肉,而百姓卻隻有硬邦邦的窩頭,有的百姓連窩頭都沒有。遇到旱災百姓們隻能吃草,吃土,冬天唯有等死。

這就是範蠡所要改變的,他的強國理念和商鞅的不同,商鞅所認為的強國在於嚴苛的法度,「以刑去刑」,規定百姓去做,違反者,嚴懲。

可以說商鞅的強國理念是用法規定好一切。

『窮民強國』就是其中之一,商鞅的變法,強大秦國,不可否認。但是很多法令都是為了戰爭而服務的,將秦國打造成一個強大的戰爭機器。

如《商君書農戰篇》中所說的:「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

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明確指出「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對民眾必須加強「法治」的教育。「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論,不聽;不符合法令的行為,不贊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論、行動必須以「法」為標準。

無一不是體現商鞅的用法治國之道,認為隻有百姓貧窮,才會貪圖君王的賞賜,才會為君王賣命,方便朝廷的統治。

「弱民強國」百姓種出來的糧食除了口糧都上交朝廷,百姓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聽從君王號令。這就是秦國百姓為了爵位,為了成為有權勢的人,打仗悍不畏死的原因之一。開始他們隻是想活下去,當他們享受到權利帶來的好處後,想要更大的權利,怎麼辦,打仗,打勝仗。

可如今,這種強國方式不在適合秦國了,秦國將要迎來以機關術為核心的大變革。

秦國將會進入高速發展期,百姓也就會變得富有,能夠生病有錢醫治,親朋好友來訪有美食好酒招待,出門串客有禮相送。

這才是嬴政心目中的秦國。

所以他讓範蠡掌管戶部,範蠡的強國之法便是『富民強國』。

他和商鞅兩人理念不同,理念相爭,小到口舌之爭,大到刀兵相見,若是這樣的人身處兩國,身居高位,甚至會引發兩國大戰。

想要說服一個人改變他的堅持他的理念,是難如登天的,就算你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會毫不屈服。

範蠡這次請商鞅一起南行,就是想要讓商鞅心裡有所明悟,從而做出改變。

兩人進了西陵城,西陵城就無法和上庸城相比,西陵城商家店鋪並沒有多少,街道上一眼望去顯得冷冷清清,或許是和傍晚有關。

兩人找了一家客棧住下。

夜,夜已深。

兩人都沒有睡,站在窗邊,望著同一輪彎月。

商鞅自語道:「不法古,不循今。」

另一房間中的範蠡自言道:「重法,好也,壞也。」

第二日,兩人啟程回鹹陽城。

車駕裡,商鞅望著街道上來往百姓,道:「我已知你意,也明君心。」

範蠡問道:「商君是何想法?」

商鞅道:「『法』鞅一生所求,隻求富國強兵,如今大秦已經做到富國強兵;君上想要富民強國,鞅為臣,自不能違君之命。返回鹹陽,上書辭官,告老還鄉。」

「這,商君不再考慮考慮。」範蠡勸誡道。

「鞅若留下,新政難施,朝堂之上,君臣對立,國之禍也。」商鞅回道,

「王上就知商君會有如此打算,特讓蠡給商君帶一句話。」範蠡道。

商鞅有些意外,他沒有想到嬴政會知道他的選擇,不過也不意外,法家者:立法,護法,遵法,一切都是為了君王而服務。

範蠡繼續道:「王上聖言:『請朱公轉告商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政於鹹陽隨時恭候商君。』」

商鞅喃喃自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隨後車駕裡寂靜無聲,車駕回到上庸城,商鞅下了馬車,範蠡繼續北上,返回鹹陽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血脈基因主宰 鬥羅之喚神 這個地球能聯通諸天萬界 高傷奶爸你怕不怕 都市潛龍 從美食視頻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大國風華 我的一天有48小時 師兄不好了 學魔養成係統